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系列之楚云飞 > 第111章 回师广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第一次东征胜利的凯歌,响彻南粤大地。东征军主力部队,在无数广州市民夹道欢迎的热烈气氛中,班师回城。旌旗招展,刺刀如林,历经战火洗礼的将士们,虽然军装染尘,面容疲惫,但眼神中无不透着一股胜利者的昂扬与坚毅。

在所有回师的部队中,有一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由楚云飞率领的教导第一团(已补充整编)及总指挥部警卫营一部。与其他部队因连续作战而略显疲惫、军容难免有些松散不同,楚云飞的部队,行军行列整齐划一,官兵精神饱满,步伐铿锵有力,装备保养精良,即便是经过欢呼的人群,也保持着严格的纪律,目不斜视,只有军官嘹亮的口令声和士兵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彰显出极强的组织性和战斗力。

“看!是楚团长的队伍!”

“就是那个在棉湖以少胜多、生擒敌酋的楚云飞!”

“好威风!果然是将雄雄一窝!”

道路两旁的市民议论纷纷,投来敬佩和好奇的目光。报纸上早已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棉湖之战和楚云飞的战绩,使他成为了广州城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许多青年学生更是激动地向前拥挤,试图一睹这位年轻传奇将领的风采。

楚云飞骑在一匹雄健的战马上,走在队伍的前列。他身着笔挺的将校呢军服(晋升中校后新配发),腰佩短枪,身姿挺拔如松。相较于出征前,他的脸庞消瘦了些,肤色也深了些,眉宇间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历经沙场的沉稳与锐利,顾盼之间,不怒自威。他平静地接受着民众的欢呼,偶尔向人群挥手致意,但眼神深处,却并无太多欣喜,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部队入驻城西原粤军的一处旧营房,安顿下来后,各种嘉奖和荣誉便接踵而至。军政府举行了盛大的庆功授勋仪式,楚云飞因棉湖战役的卓着战功,被授予“三等宝鼎勋章”,并获得巨额银元奖赏。蒋介石亲自为他授勋,并在大会上多次点名表扬,称其为“青年将领之楷模”、“党国栋梁之材”。各团体、商会、学校的慰问、宴请更是应接不暇,楚云飞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为广州政军界最耀眼的明星。

然而,置身于鲜花、掌声和镁光灯的包围中,楚云飞的心境却愈发清醒和警惕。夜晚,他常常独自一人在营部办公室,对着地图和文件,沉思良久。表面的荣光之下,他敏锐地嗅到了越来越浓烈的危机气息。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重垂危的消息不断传来,犹如一片巨大的阴云笼罩在革命阵营上空。所有人都明白,这位革命领袖一旦倒下,目前勉强维持的权力平衡将被彻底打破。广州城内,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争夺未来主导权的斗争已趋于白热化。国民党右派势力抬头,对“联俄容共”政策的不满之声日益公开;苏联顾问团与国民党内本土势力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而自己所属的黄埔系,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隐约存在着不同的倾向和选择。

“云飞兄,如今你可是名动广州了!” 好友陈赓来访,半是玩笑半是感慨地说,“下一步,有何打算?我看蒋校长对你可是青眼有加啊。”

楚云飞给陈赓倒了杯茶,微微苦笑:“虚名累人。眼下这局面,山雨欲来啊。我等军人,功名但在马上取,但这城里的暗流,比战场上的明枪更难防备。”

陈赓收敛笑容,压低声音:“你也感觉到了?最近暗杀、绑架的传闻不少,左右两派在报纸上打口水仗,都快动真格的了。周主任那边也很担忧。”

楚云飞点点头,走到窗前,望着广州不夜的灯火,沉声道:“功勋和职位,是护身符,也可能是催命符。越是此时,越需谨言慎行,掌握实在的力量。部队的整训一刻不能放松,更要……看清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