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的根据地,在相对平静的几个月里,如同一个悄然成长的生命,各项建设在紧张有序地推进。手榴弹的叮当声、无线电班的滴答声、课堂的读书声、修路工地的号子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建设交响乐。然而,这片苦心经营的宁静,终究被来自远方的电波打破了。
这一日傍晚,楚云飞正在司令部与方立功、赵铁柱商讨冬季军训计划,机要参谋手持一份刚译出的电文,神色凝重地快步走入,立正报告:“团长!北平站急电!重大消息!”
楚云飞接过电文,目光迅速扫过。电文内容简洁却字字千钧:“确悉,张良已于九月十八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四省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全国形式统一。”
房间里瞬间安静下来。方立功和赵铁柱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复杂的神色。东北易帜,意味着持续多年的军阀混战(至少表面上)告一段落,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这对一直标榜“正统”、致力于北伐统一的楚云飞部来说,似乎是个“好消息”。
但楚云飞的表情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愈发阴沉。他放下电文,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投向墙上那幅巨大的中国地图,久久凝视着东北那片广袤的区域。
“团长,这是好事啊!老蒋……哦不,南京政府总算统一了,咱们也算是正统了!”赵铁柱忍不住说道。
方立功心思更细,他注意到楚云飞神色的异常,低声问道:“团长,您觉得……有何不妥?”
楚云飞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沈阳(奉天)”的位置,声音低沉得仿佛压抑着风暴:“东北易帜……形式上的统一……哼,只怕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接下来的几天,更多、更详细的情报通过无线电波和秘密交通线,源源不断地汇拢到楚云飞的案头。这些情报拼凑出一幅远比“统一”更令人不安的图景:
北平站后续报告,易帜过程背后,暗流汹涌。日本关东军对张学良易帜反应强烈,连日举行军事演习,向奉天(沈阳)、长春等要地增兵,气氛极度紧张。
与东北军有旧谊的渠道传来消息,易帜后,东北军内部矛盾激化,部分老派将领对张学良不满,日军特务活动猖獗,频频制造事端,寻衅滋事。
天津站观察到,日本驻屯军异常活跃,浪人团体四处活动,舆论上不断鼓吹“满蒙生命线”论调,对南京政府多有指责。
甚至奥托·冯·海因里希也从德国商界圈听到风声,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势力抬头,对华强硬派占据上风,认为“解决满洲问题”的时机已到。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旁人看来或许是国际局势的寻常波动,但在拥有先知视角的楚云飞眼中,却清晰地指向一个血淋淋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虽然具体时间可能因他的到来产生细微扰动,但日本侵华的大势已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东北易帜这把火,非但没有带来和平,反而可能成了刺激日本军国主义提前动手的导火索!
深夜,司令部作战室内灯火通明,只有楚云飞和方立功两人。桌上铺满了情报汇总和地图。
“立功兄,你看,”楚云飞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勾勒出日军在东北的兵力部署和铁路线,“关东军主力集结在南满铁路沿线,虎视眈眈。张学良刚易帜,内部不稳,南京鞭长莫及。日本人只要找到一个借口,哪怕是最蹩脚的借口,就能动手!东北军……恐怕挡不住。”
方立功倒吸一口凉气:“团长的意思是,日本人真要大规模动武?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他们有什么不敢的?”楚云飞冷笑一声,“国际社会绥靖,国内一盘散沙,正是他们蚕食鲸吞的最好时机!我担心的不是他们敢不敢,而是……什么时候动手,以及动手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他站起身,在室内踱步,语气沉重:“全国形式统一?不过是表面文章!蒋、冯、阎、李(宗仁)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迟早还要爆发。如今东北易帜,恐怕更会刺激日本提前动手。一旦东北有失,华北门户洞开,下一个,就是华北!就是我们这里!”
方立功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那我们……”
“我们必须加快准备!”楚云飞斩钉截铁,“日本人一旦动手,战争模式将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对付土匪、甚至对付国内这些军阀的战术,在日军现代化的装备、战术和野蛮的战斗力面前,恐怕不堪一击!”
他走到窗前,望着北方漆黑的夜空,仿佛能听到历史车轮碾过冰封大地的轰鸣声。“通知下去,情报网重点转向对日情报搜集,特别是关东军的动向。我们的部队训练,要立刻调整方向!要针对日军的战术特点进行演练!‘星火’基地要加速,尤其是炸药和攻坚武器的研发!时间……可能不多了。”
北方的消息,像一块巨大的寒冰,投入了晋西北这片刚刚燃起星火的土地。它冲淡了“统一”带来的短暂乐观,代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楚云飞没有将最坏的预测公之于众,以免引起恐慌,但他内部下达的一系列指令,无不围绕着“备战”这个核心展开。
根据地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军事训练中增加了更多的土木作业、反坦克(用模拟器材)、防空防炮、夜战近战科目;政治教育中加强了对日本侵华历史及其野心的揭露;后勤部门开始有意识地加大粮食、药品、布匹等战略物资的储备;“星火”基地的工程师们接到了研制更大威力炸药和反步兵地雷的紧急任务。
楚云飞站在指挥部的院子里,秋夜的寒风吹拂着他的衣角。他对方立功说:“立功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统一’的喜庆之下,埋藏着的是更大的灾难。我们这点家底,将来能不能在狂风暴雨中存续下来,就看我们现在准备得如何了。”
方立功郑重地点点头:“我明白,团长。咱们晋西北,就是一颗钉子,再大的风浪,也要钉死在这里!”
来自北方的消息,如同一记警钟,它提醒着楚云飞,安逸的日子屈指可数,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暴风雨正在天际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