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系列之楚云飞 > 第179章 威震晋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野狼峪一战引发的冲击波却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整个晋绥地区,乃至更远的地方。楚云飞部以劣势兵力,在内线防御中打出漂亮的外线歼灭战,一举击溃近万联军,其展现出的强悍战斗力、精妙战术运用以及部队高昂的士气,彻底改变了周边各方势力对这支盘踞在晋西北的“边军”的认知。晋西北,这块昔日贫瘠混乱、被视为边陲不毛之地的地方,一夜之间,成为了无人敢再小觑、甚至需要仰视的强悍存在。

战报传开,最先感受到刺骨寒意的是那些与晋西北接壤或曾对这块地盘有过觊觎之心的军阀和豪强。

北面绥远的孙殿英残部,主力尽丧,第一时间派人携重礼和措辞极其谦卑的信件前往五原“谢罪”,信中极尽阿谀奉承,称此前进剿乃“受奸人蒙蔽”,发誓“永世不与楚司令为敌”,并主动后撤边境驻军五十里,让出了一片缓冲地带。昔日嚣张气焰荡然无存,只剩下摇尾乞怜。

东面晋北的王英部,闻听野狼峪惨状,进攻河曲的部队不战自退,仓皇缩回老巢,紧闭城门,加派岗哨,日夜提防楚云飞报复。王英本人更是连续多日称病不出,暗中却派人向太原方面哭诉,试图将挑起战端的责任推给孙殿英和“不明势力”。

西面榆林地区的井岳秀等小军阀,以及南面同蒲路沿线的一些地方保安团,以往对晋西北不乏骚扰和试探,此刻纷纷收敛爪牙,严令部下不得靠近楚部防区半步,过往商队也需额外缴纳“买路钱”以示“尊重”。通往晋西北的各条要道上,以往常见的卡哨勒索现象几乎绝迹,商旅们惊讶地发现,这条路上的“规矩”突然变得清晰而严厉,而保障这规矩的,是楚云飞部下那些军容严整、执法如山的巡逻队。

一时间,晋西北周边出现了一种诡异的“寂静”,一种被绝对武力震慑下的寂静。楚云飞的名字,成了这一带大小军阀心头沉甸甸的巨石,无人敢再轻易触碰其锋芒。

捷报传至太原,阎锡山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一方面,楚云飞干净利落地打退了外部势力的进犯,保住了山西北大门,客观上巩固了他的统治,面子上下得来台。他不得不摆出姿态,通电嘉奖楚云飞“忠勇可嘉,指挥若定,扬我军威”,并拨付了一批粮饷军械作为犒赏(数量虽不少,但远不足以弥补楚云飞此战消耗,更多是象征意义)。

但另一方面,楚云飞表现出的惊人战力,让阎锡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和忌惮。这已远远超出了一支地方保安部队的范畴,其战术水平、装备程度和官兵素养,俨然是一支精锐的野战主力。一个不受完全控制、且实力急剧膨胀的部下,驻守在相对独立的边陲,这对他而言,如同卧榻之侧酣睡的猛虎。他在密室中对心腹感叹:“楚云飞,真乃虎将也!然虎大伤人,不可不防。” 嘉奖令的背后,是更加严密的监视、更频繁的“视察”以及在经济补给上更隐形的掣肘。阎锡山开始有意识地扶持晋北王英等势力,试图在楚云飞周边制造新的平衡,但效果寥寥。

外部环境的剧变,为晋西北根据地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楚云飞抓住时机,加速推进内部建设:

趁势将实际控制区域向原缓冲地带稳步推进,在一些战略要地增设哨所、屯垦点,修建永久性工事,防区连成一片,更加巩固。

周边威胁解除,“西北垦业公司”的商路更加畅通,来自绥远、蒙古甚至平津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财源更加充沛。境内治安良好,吸引了周边不少流民和手工艺人前来定居,市面日趋繁荣。

利用缴获的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部队迅速完成换装和扩充,新兵训练周期缩短,主力团兵力充实,还组建了新的炮兵分队和骑兵侦察分队。楚云飞趁势提出了“精兵简政,质量建军”的方针,淘汰老弱,强化训练,战斗力更上一层楼。

百姓亲眼见证了楚云飞部保境安民的强大实力,安全感大增,对根据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空前强烈,踊跃参军、纳粮、支前,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至此,晋西北地区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在阎锡山体系内拥有高度自治权、军政经自成一体、对外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独立王国”。楚云飞在这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清匪、土改、教育、禁烟等)得以更顺利地深入,根据地的面貌日新月异。

站在五原县城翻新的城墙上,楚云飞望着远方苍茫的群山,对方立功淡然道:“立功兄,你看,这安静,是用枪炮打出来的安静。但安静之下,暗流只会更多,更急。”

方立功点头:“是啊,团长。阎主任那边,怕是更难应付了。周边这些家伙,现在怕我们,将来未必不会在阎主任怂恿下再搞小动作。”

“所以,越是安静,越不能懈怠。”楚云飞目光深邃,“扩军、练兵、发展工矿、积蓄粮草,一样都不能停!我们要让这‘威’,一直震下去,直到……再也没有人敢对我们起觊觎之心!”

威震晋绥,是楚云飞凭借实力打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它标志着晋西北根据地真正站稳了脚跟,成为华北政局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