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民国二十年(1931年)深秋,晋西北的天空被一层肃杀的铅灰色笼罩。自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后,整个根据地便如同一张拉满的弓,时刻紧绷着。誓师大会的激昂口号犹在耳畔,全军上下已全面转入紧张的备战轨道。然而,楚云飞的思绪,却并未仅仅局限于自身防区的整军经武。他那双穿越时空的眼睛,看得更远,也更清楚——日本侵略的烽火绝不会止于东北,全面抗战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在未来的民族存亡之战中,任何一支真心抗日的武装力量,都是宝贵的。而此刻,远在陕北,那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无疑是这样一支重要的力量。

司令部内,油灯摇曳。楚云飞与方立功对坐,桌上摊开着最新的情报汇总和物资清单。收音机里断续传来南京方面语焉不详的“诉诸国联”、“严正抗议”以及东北各地相继沦陷的噩耗,更反衬出屋内的沉寂与凝重。

“团长,”方立功放下手中的文件,眉头紧锁,“根据各方情报,日军在东北进展迅猛,张良部主力退入关内,马占山等部义勇军虽在抵抗,但孤军奋战,形势极其严峻。看来,全面战争已不可避免。”

楚云飞目光深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东北一失,华北门户洞开。平津危矣!南京政府态度暧昧,指望他们力挽狂澜,恐怕……”他摇了摇头,没有说下去。

如今国难当头,陕北那边,装备匮乏,补给困难,但抗日意志坚决。他们身处陕北,将来必然是抵御日寇西进的重要屏障。帮助他们,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的侧翼,是在为整个华北抗战保存力量。”

方立功立刻明白了楚云飞的意图,心中一震:“团长的意思是……支援他们?”

“不是无条件的支援,而是有限度的、基于共同抗日目标的援助。”楚云飞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陕北的位置,“雪中送炭,好过雨后送伞。现在给他们一些急需的物资,让他们能坚持下去,将来在抗日战场上,或许就能多牵制一些日军,为我们减轻压力。这是一笔战略投资。”

“可是,”方立功仍有顾虑,“阎主任那边若是知晓……”

“所以必须绝对保密!”楚云飞语气坚决,“此事由你亲自负责,动用最可靠的秘密渠道。物资不要多,但要精,要是他们最急需的。”

他走回桌边,拿起笔,快速写下几行字:

“ 药品:主要是磺胺粉、奎宁、止血绷带、消毒酒精。从我们野战医院的储备中,挤出三分之一,要最好的。”

“经费:从‘垦业公司’的秘密资金中,拨出五万大洋。不要现洋,换成易于携带和隐蔽的金条或法币。”

“附加条件:”楚云飞特别强调,“随物资附上一封密信,由你口述,让信使传达。内容只有一条:‘此批物资,专为抗击日寇所用。望贵部信守诺言,枪口一致对外,共御外侮。’ 除此之外,不涉及任何政治承诺。”

方立功领命后,立即展开了行动。他挑选了情报队中最精干、最忠诚且熟悉陕北路线的两名老队员,扮作贩运药材的商人。药品被仔细包装,混入一批真正的西北特产药材中。金条则藏在特制的夹层行李箱里。

临行前,方立功秘密召见了这两名队员,神色极其严肃:“此次任务,关系重大,九死一生。你们要绕过所有官方关卡和军阀势力范围,穿越无人区,将这批‘货’安全送到陕北延安附近,交给接应的人。接头的暗号和信物,我只说一遍……”他详细交代了接头方式,并反复叮嘱:“记住,万一被捕,宁死不能泄露物资来源和真实意图!这批药,是救命的药,也是抗日的希望!”

两名队员深知责任重大,郑重立下誓言。

几天后,一支小小的驮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五原县城,消失在西北苍茫的群山之中。他们沿着荒僻的古道,昼伏夜出,躲避着沿途的盘查和土匪,历经艰险,向陕北方向迂回前进。

一个月后,就在楚云飞几乎要认为此次行动可能失败时,方立功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再次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团长,他们……回来了!任务完成了!”

楚云飞猛地抬起头:“东西送到了?”

“送到了!”方立功压低声音,“根据队员回报,他们在预定地点顺利接头,将物资和口信都带到了。接头的是一位姓周的干部,对方非常激动,再三表示感谢,并让带话回来……”

“什么话?”

“对方说:‘请转告楚将军,雪中送炭,情义难忘。抗日救国,是我辈共同责任。贵部之义举,我等铭记于心。他日烽火连天,必当并肩杀敌,以报今日之情!’”

楚云飞闻言,久久不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这简单的几句话,分量却极重。它表明,延安方面完全理解并接受了他的条件和善意,并将他视为可以合作的抗日力量。

更让楚云飞和方立功意外的是,队员还带回来一个不大的布包。

“这是那位周干部坚持要我们带回来的,说是……‘回礼’。”

楚云飞打开布包,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几本油印的小册子,封面上写着《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标题,作者署名均是“毛”。此外,还有一张手绘的、略显粗糙的华北日军兵力部署草图,上面标注了一些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的调动情况。

“这份‘回礼’……很重啊。”楚云飞合上书册,对方立功感叹道,“他们这是在告诉我们,他们是真心抗日,也有抗日的策略和决心。这不仅是回礼,更是一种姿态,一种认同。”

方立功点头:“看来,团长这步棋,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