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系列之楚云飞 > 第184章 德国的“朋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楚云飞的部队已扩编至万余人,装备经过不懈努力也有了显着改善,但一支军队的真正战斗力,绝非简单的人数与武器的堆砌。经历了长城血火的教训,楚云飞比任何人都清楚,缺乏系统、科学的现代化军事训练体系,尤其是连排级战术协同、诸兵种配合以及军官的参谋作业与指挥能力,是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最大瓶颈。他急需将这群勇敢但大多源于旧式军队、缺乏正规现代化军事教育的官兵,锤炼成一支真正具备近代化战术素养的精锐之师。就在此时,一位特殊的“朋友”,跨越重洋,悄然来到了这片黄土高原。

这位“朋友”的到来,源于楚云飞与德国商人奥托·冯·海因里希那条隐秘而稳固的渠道。楚云飞早在数年前,便向奥托透露了希望聘请一位或数位具有丰富实战和训练经验、尤其是精通步兵战术和基层军官培训的德国退役军官,作为军事顾问的意愿。他需要的不是那种服务于蒋介石中央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和复杂背景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成员,而是纯粹的、愿意为丰厚报酬工作的职业军人,最好是因德国国内变动或经济萧条而失业的退役军官。

奥托不负所托,经过长时间的物色和谨慎接触,终于找到了一位合适的人选——汉斯·伯格曼,一位年近五十的原德国国防军陆军中校。伯格曼出身普鲁士容克军事贵族家庭,一战时在西线担任过步兵连长,战后又曾在汉诺威步兵学校担任过战术教官,军事理论扎实,实战经验丰富。后因与新政权理念不合,于1934年以健康原因退役,生活略显窘迫。奥托以“受聘于一家在中国西北从事矿业开发的大型公司,负责培训其安保部队”为名,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薪酬和为期两年的合同,成功说服了伯格曼。

经过数月辗转,化名“汉斯·博克”的伯格曼,持着商务护照,以“西北垦业公司特邀安全顾问”的身份,在奥托心腹的陪同下,经天津、太原,最终抵达了戒备森严的五原“星火”基地。当这位身材高大、腰杆笔直、穿着旧呢子西装、提着一个沉重皮箱(里面装满了军事书籍和教案)、眼神锐利如鹰的日耳曼人,站在楚云飞面前时,楚云飞从他标准的军礼和审视环境的专业目光中,知道这就是他需要的人。

伯格曼的到来,在晋西北高层军官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疑虑。许多像赵铁柱这样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老行伍,对这位“洋教官”本能地抱有怀疑甚至抵触情绪。

“团长,咱们打仗,靠的是不怕死,敢玩命!洋人那套花架子,在咱们这地界好使吗?”赵铁柱私下嘟囔道。

楚云飞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安排了一次公开的战术演练对比。先由赵铁柱的一营按照传统战法,进行连进攻演示——强调猛打猛冲,依靠士兵勇敢和基层军官的个人威望。结果,进攻过程虽然气势十足,但班组协同脱节,火力与运动脱节,侧翼掩护不足,在预设的复杂阵地前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随后,楚云飞请伯格曼指导师直属教导连,针对同一阵地进行演练。伯格曼用生硬的汉语,辅以大量手势和沙盘,详细讲解了德军的“突击群”战术:将步兵连加强机枪和迫击炮,编成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预备队,明确各自任务,强调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利用地形,小群多路,交替跃进,侧翼迂回,重点突破。演练开始后,教导连官兵虽然动作尚显生疏,但战术意图清晰,配合有条不紊,火力运用高效,以极小代价“攻克”了阵地。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赵铁柱等人看得目瞪口呆,虽然脸上还有些挂不住,但内心已被这种严谨、高效、节约兵力的战术所折服。楚云飞适时总结:“铁柱,看到了吗?勇敢是军人的魂,但科学的战术是让这魂发挥最大威力的身体!伯格曼先生带来的,就是如何让一个兵,能发挥出三个兵效用的方法!我们要学的,就是这套方法!”

在楚云飞的全力支持下,伯格曼迅速投入工作。他首先对部队训练体系进行了全面评估,然后提出了系统的改进方案:

单兵基础强化,并非完全摒弃原有训练,而是引入更科学的步兵操典,规范射击、投弹、土工作业、刺杀等基础动作,强调精度和效率,尤其加强步枪远射和机枪压制射击训练。

小分队战术核心, 将训练重点下沉到班、排级。重点演练步兵班在机枪支援下的进攻、防御、巡逻、侦察动作;排级单位的火力配系、阵地编成、侧翼警戒、预备队使用。强调班排长的独立指挥能力和士兵的主动协同意识。

诸兵种协同启蒙,开始尝试步、炮、工兵的简易协同训练。教导迫击炮排如何为步兵连提供及时火力支援,工兵排如何在前沿排除障碍、构筑工事。虽然装备简陋,但理念先行。

军官培训体系化, 楚云飞最看重的一点。伯格曼主持开办“军官战术研究班”,轮训全军团、营、连级军官。课程包括识图用图、战术想定、沙盘推演、战例分析、简易参谋作业。他带来的德军一战和战后战术条令、战史战例,被迅速翻译、油印,作为教材。楚云飞亲自带头听课,与军官们一同研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建立教导部队,从各部队抽调优秀士官和士兵,组建了第一个完全按德式操典和战术训练的示范教导营,作为种子部队,毕业后分派至各部队担任教官。

伯格曼工作极其严谨,甚至有些刻板,对细节要求近乎苛刻。起初,官兵们对他的严厉和“不近人情”颇有微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的训练成果开始显现。士兵们的战术动作更加规范有效,班排进攻防御变得更有章法,军官们学会了看地图、做计划、协调火力,部队的整体作战效能显着提升。特别是军官战术研究班,极大地开阔了中下层军官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指挥能力。

更难得的是,伯格曼作为一名纯粹的职业军人,对政治毫无兴趣,只专注于军事业务,这赢得了楚云飞和多数军官的尊重。他偶尔也会对中德两军的差异、欧洲局势发表一些看法,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角。

德式训练的影响已深入渗透到这支军队的肌体中。部队的面貌发生了细微而深刻的变化,少了几分旧式军队的散漫,多了几分现代军队的严谨与协同精神。虽然武器装备仍以国产和缴获为主,但其战术思想和组织度已悄然向近代化陆军靠拢。

楚云飞站在训练场边,看着部队进行着娴熟的步炮协同演练,对方立功感慨道:“立功兄,你看,这每年花在伯格曼先生身上的金条,值!他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几门炮、几挺机枪,而是一整套如何打造强军的方法!这才是无价之宝!”

方立功深有同感:“是啊,团长。现在弟兄们出去拉练、演习,那精气神和章法,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这才是真正能跟小鬼子掰手腕的底气!”

德国的“朋友”带来的不仅是战术,更是一种标准,一种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这股源自欧洲的军事智慧,在晋西北的黄土地上与中国军人特有坚韧和牺牲精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