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 > 第188章 人民文学联络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八日,愿竖起驼色羊绒大衣的领子,随着稀疏的人流,走进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受理大厅。

许愿径直走向“发证”窗口。窗口上方挂着一块小小的红色指示灯牌,显示着“正在办理”。玻璃后面,一位穿着警服、面容严肃的中年女民警正低头核对着什么。许愿将那张一个月前领取的、盖着“受理专用章”的淡黄色回执单,从大衣内袋里取出,平整地塞进窗口下的凹槽。

女民警头也没抬,接过回执单,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信息仔细核验。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发出清脆的嗒嗒声。片刻,她起身走向身后那一排排深绿色的铁皮档案柜,熟练地找到一个格子,抽出一个牛皮纸档案袋。她回到窗口,从袋子里取出一本深枣红色、印着庄严国徽的小本子,再次与回执单和屏幕信息进行最后的比对。

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能听见墙上石英钟指针走动的细微声响。终于,她拿起一枚刻着“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发证专用”字样的钢戳,蘸了印泥,在那本枣红色小册子的某一页上用力压了下去。“咚”的一声轻响,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许愿?”她终于抬起头,目光透过玻璃窗看过来,例行公事地确认。

“是我。”许愿应道。

女民警将那小本子和回执单一起从窗口推出来:“护照拿好。核对一下个人信息。”

许愿拿起那本还带着钢印余温的护照。沉甸甸的,枣红色的封皮质感硬挺,正中的国徽浮雕凸起,摸上去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他翻开第一页,自己的黑白标准照贴在右侧,照片下方打印着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签发地点(北京)、签发日期(1994年12月8日)以及有效期五年。护照号码是一串醒目的红色数字。刚刚盖上去的朱红色发证印章,油墨还未干透。

“谢谢。”许愿仔细合上护照,将其妥善地放回大衣内侧的口袋,贴胸放好。那一刻,仿佛有一道无形的门,在面前缓缓开启了一条缝隙。

他没有多做停留,转身走出大厅。冷风扑面,他却觉得心口那块微微发烫。

半小时后,许愿走进了熟悉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楼道里依旧弥漫着书籍和纸张特有的陈旧墨香,与出入境大厅的气息截然不同,这里是他的精神故园之一。他轻车熟路地来到叶冰如的办公室外,门虚掩着。他敲了敲,里面传来叶冰如略带沙哑的声音:“请进。”

推开门,叶冰如正伏案审稿,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眉头微蹙,手边一杯浓茶冒着袅袅热气。听到动静,她抬起头,见是许愿,脸上立刻露出笑容,习惯性地用手指抬了抬镜框:“哟,小许?护照下来了吗?”

许愿笑了笑,只是走到她办公桌前,从大衣内袋里取出那本崭新的枣红色护照,轻轻放在摊开的稿纸旁边。

叶冰如的目光落在护照上,那抹枣红色在堆满稿纸和书籍的办公桌上显得格外醒目。她愣了一下,随即放下手中的红蓝铅笔,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变得郑重起来。她拿起护照,翻开来,仔细地看着里面的信息,特别是那枚新鲜的签发章。看了好一会儿,她才轻轻合上护照,抬眼看着许愿,眼神里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不舍,也有一种见证成长的感慨。

“办下来了就好。”她轻轻吁了口气,像是感叹,又像是确认。她没多问什么,只是利落地站起身,“你等着,我这就去找总编。”

叶冰如拿着那本护照风风火火地出去了。办公室里很安静,只能听到窗外隐约传来的市声和走廊里遥远的脚步声。许愿坐在墙边的沙发上,手指无意识地划过磨得发亮的皮革扶手。大约过了十来分钟,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叶冰如回来了,手里除了护照,还多了一张印着“人民文学出版社”鲜红抬头的公函纸。纸上已经写满了字,末尾盖着出版社硕大的公章和总编的私人签名章,墨迹犹新。

“给,”她把护照和公函一起递给许愿,“总编一听是你的事,二话没说就签了。还嘱咐你在外注意安全,按时回来,社里一大摊子事等着你呢。”

许愿接过那张联络函。公函用语正式而简洁:

致有关方面:

兹证明许愿同志(护照号码:xxxxxx)系我社资深作家、编辑,应英国相关文化机构邀请,前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文学交流与创作研讨活动。此次交流有助于促进中英文化交流,亦有利于我社出版业务的国际拓展。

请予接洽为盼。

此致 敬礼!

人民文学出版社(公章)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八日

在“为期三个月”这几个字下面,还用笔轻轻划了一道线,以示强调。有了这份盖着大红公章的联络函,他这次的英国之行,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带上了半官方的色彩,无论是签证还是在外活动,都会方便许多。

“谢谢叶姐。”许愿将联络函仔细折好,和护照一起收好。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支持,他心领了。

“谢什么,争光是真格儿的。”叶冰如摆摆手,重新坐回稿子前,戴上老花镜,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干脆,“去吧去吧,我这儿还一堆活儿呢。路上一切当心。”

离开出版社,许愿直接让出租车开往首都国际机场。

他在国际航班售票窗口前排队,透过玻璃窗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航班信息。轮到他的时候,他将护照递进去。

“您好,买一张最近去英国伦敦的机票。”

售票员是个年轻的姑娘,接过护照熟练地查询起来。“中国国际航空cA937,明天下午一点二十起飞,经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迦,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是当地时间第二天上午九点十五分。飞行加转场时间大约十六个小时。经济舱票价人民币九千二百元。”

近万元的票价,在这个年代无疑是巨款。许愿面色平静地点点头:“可以。”

付钱,出票。一张硬质的蓝色机票递到他手中,上面印着航班信息和他的名字拼音。握着这张小小的机票,跨越欧亚大陆的旅程变得无比具体。

走出航站楼,寒风凛冽。许愿站在空旷的广场上,从另一个大衣口袋掏出一个沉甸甸的黑色“大哥大”,拉出长长的天线。他按下一串早已熟记于心的上海号码,听筒里传来漫长的“嘟——嘟——”声。那时候的国际长途,信号总带着一种遥远的、不真切的嗡鸣。

响了七八声,就在许愿以为没人接听准备挂断时,电话被接起来了。那头传来一个温和而略带警惕的女声,带着明显的上海口音:“喂?许愿吗?”

“龚雪,是我,许愿。”许愿对着话筒说道,声音不自觉地在风里提高了一些。

“和你说点要紧事。”许愿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我明天下午的飞机,去英国,伦敦。人民文学杂志社里安排的交流活动,大概要去三个月。”

“英国?那么远的地方!”龚雪的声音里透出惊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怎么这么突然?一切都准备好了吗?那边天气听说很阴冷的,衣服带够没有?”

“都准备好了,放心吧。”许愿的声音尽量放得平稳,“我准备投稿一部作品,比较急。到了那边我会再想办法联系你。跟你报个平安,也跟你说一声,这三个月我不在国内。”

“哦哦,好的呀,安全要紧。”龚雪的语气里多了几分理解,“你一个人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安全,万事小心。听说外面……也挺复杂的。”她顿了顿,轻声补充道,“早点回来。”

“我知道。会小心的。”许愿听着那遥远的叮咛,心里泛起一丝暖意,“事情一办完就回来。大概……明年开春就能回上海。”

“好呀,那我等你回来。路上顺利。”她的声音温柔而熨帖。

“嗯,再见。”

“再见。”

通话结束,许愿按下结束键,“大哥大”的屏幕暗了下去。他收起天线,将这块沉重的“砖头”揣回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