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西安大唐不夜城,许辰站在烟花表演区前,看着夜空中绽放的绚丽烟花。金色的“牡丹”、红色的“龙凤”、蓝色的“星河”接连升空,引得游客们阵阵欢呼。旁边一位穿唐装的老者笑着说:“要是在盛唐,元宵只有爆竹,哪有这么好看的烟花?要是玄宗皇帝能看到这景象,肯定会让长安的元宵更热闹!”
许辰掏出手机,系统界面自动弹出唐朝史料:此时是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正筹备上元节(元宵)庆典。但当时的庆祝方式只有爆竹和灯笼,爆竹不仅声音单调,还容易炸伤人;百姓们虽然期待元宵,却总觉得少了点惊艳的节目。唐玄宗看着礼部呈上的庆典方案,心里满是遗憾——要是能有更绚丽的庆祝方式,就能让百姓们更开心,也能彰显大唐的盛世气象。
“这不正好给火药制烟花找个落地场景?”许辰眼睛一亮。他翻出之前拍的“现代烟花表演”视频,画面里,各种造型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龙凤呈祥”象征皇权,“牡丹盛开”代表富贵,“星河漫天”寓意繁华;烟花不仅颜色丰富,还能根据节奏依次升空,形成连贯的表演;制作烟花的火药经过改良,安全性高,不会像爆竹那样轻易炸伤。
为了让唐玄宗和百姓们看懂,许辰特意做了“盛唐适配”:把“现代氧化剂”换成“唐朝可制的硝石、硫磺、木炭配比”,在视频里穿插“烟花制作流程图”(制火药、做纸筒、装引线),还用唐朝口语解说核心优势:“硝石硫磺配木炭,做成烟花不炸人;夜空绽放龙凤形,比爆竹好看十倍;元宵夜里放烟花,长安热闹赛仙境。”视频开头加了“爆竹VS烟花”对比画面,一边是“单调炸响、易伤人”,一边是“绚丽绽放、安全好看”,差距一目了然。
考虑到唐玄宗在长安皇宫,许辰直接将投射地点定在皇宫前的朱雀大街上空,背景音乐选了恢弘的《霓裳羽衣曲》片段,用琵琶和编钟合奏,既有大唐的盛世感,又有节日的喜庆感,让唐玄宗和百姓们能立刻感受到烟花的魅力。
“定向投射至长安朱雀大街上空,确保唐玄宗及百姓、官员都能看清细节。”许辰点击投射按钮,手机屏幕闪过一道五彩斑斓的光晕,“就凭唐玄宗对盛世庆典的追求,这烟花保管能让长安元宵成为千古佳话!”
【时空坐标锁定:唐开元二十二年,长安朱雀大街...投射信号同步中...语言适配完成...投射成功!】
***唐朝,开元二十二年,长安,朱雀大街。
离上元节还有三天,朱雀大街上已经挂满了红灯笼。唐玄宗身着明黄龙袍,坐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身边陪着杨贵妃。礼部尚书正躬身汇报庆典安排:“陛下,今年上元节,除了传统的爆竹和灯笼,还安排了舞龙舞狮,百姓们肯定会喜欢。”
唐玄宗微微点头,目光扫过街上玩耍的孩童——几个孩子正捂着耳朵躲爆竹,还有个孩子不小心被爆竹火星烫到了手,哭着扑进母亲怀里。他轻轻叹了口气:“爆竹虽热闹,却太危险,要是能有既好看又安全的庆祝方式就好了。”
杨贵妃柔声劝道:“陛下心系百姓,已经很好了。再说,现在的庆典已经比往年热闹很多了。”
就在这时,朱雀大街上空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光晕,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凭空铺开,将整条大街都罩了进去。百姓们吓得纷纷停下脚步,跪拜在地,以为是天神显灵;舞龙的工匠也停下动作,紧张地看着天幕。
“这...这是什么?”礼部尚书颤声问道,额头冒出冷汗。
唐玄宗却抬手示意众人起身,沉声道:“莫慌!这是天幕,之前在洛阳见过,能降下祥瑞之物!仔细看,说不定有让元宵更热闹的办法!”
话音刚落,天幕里的画面就动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夜空,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一朵金色的“牡丹”烟花腾空而起,在夜空中缓缓绽放,花瓣层层展开,引得天幕外的百姓们发出惊呼;紧接着,红色的“龙”和“凤”相继升空,龙身蜿蜒,凤翼舒展,仿佛在夜空中飞舞;最后,无数蓝色的小烟花同时绽放,像漫天星河,将夜空装点得格外璀璨。
“那空中的是什么?竟能开出花来?还这么好看!”杨贵妃指着天幕里的烟花,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团扇都差点掉在地上。
天幕里的解说声(唐朝口语)缓缓响起:“此乃‘烟花’,用硝石、硫磺、木炭按比例做成火药,装入纸筒,再配上引线;点燃引线后,火药在纸筒里燃烧,能推着烟花升空,在夜空中绽放出各种形状;有龙凤形、牡丹形、星河形,比爆竹好看十倍;火药经过调配,不会轻易炸伤,百姓们都能安全观赏;所用材料都是大唐常见的,工匠们很快就能学会制作。”
“能做龙凤形?还安全?”唐玄宗猛地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观礼台的栏杆,“我们的爆竹只能炸响,这烟花竟能在夜空开花,还不会伤人?要是能在元宵夜放,百姓们肯定会开心!”
画面继续播放,展示了烟花的制作细节:火药按“硝石七成、硫磺一成、木炭二成”配比,确保安全又有足够的推力;纸筒用坚韧的桑皮纸制作,防止炸裂;还展示了“元宵烟花表演”场景——百姓们围着烟花,脸上满是笑容,孩子们再也不用躲着爆竹,反而追着飘落的烟花纸屑玩耍;解说声还强调:“在长安朱雀大街放烟花,能让上元节的热闹程度翻倍,还能让周边国家的使者看到大唐的繁华,彰显盛世气象。”
画面最后,出现了长安元宵的未来场景:朱雀大街上,数十组烟花依次升空,“龙凤”在皇宫上空盘旋,“牡丹”在百姓头顶绽放,整个长安变成了不夜城;唐玄宗和杨贵妃站在观礼台上,笑着向百姓挥手,百姓们齐声欢呼“陛下万岁”;周边国家的使者们看着烟花,纷纷称赞“大唐盛世,名不虚传”。
“太好了!这简直是天神赐给大唐的宝物!”唐玄宗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他转身对礼部尚书说,“快!召集所有工匠,按天幕里的方法做烟花!要做一百组,上元节夜里在朱雀大街燃放,让全长安的百姓都能看到!”
***当天下午,唐玄宗就召集了长安最顶尖的工匠,在皇宫后院设立烟花制作坊。工匠们按照天幕里的配比,小心翼翼地调配火药;礼部尚书亲自监督,确保每一个纸筒都做得坚韧;杨贵妃还让人送来彩色的丝绸碎片,让工匠们装在烟花里,让烟花绽放时能飘出彩色的纸屑。
不到三天,一百组烟花就制作完成了。上元节夜里,朱雀大街挤满了百姓,大家都好奇地等待着“能在夜空开花”的烟花。当第一组“牡丹”烟花升空,在夜空中绽放时,百姓们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孩子们追着飘落的彩纸,笑得格外开心;之前被爆竹烫到的孩子,拉着母亲的手,指着夜空里的“龙凤”,激动得说不出话。
唐玄宗和杨贵妃站在观礼台上,看着百姓们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当最后一组“星河”烟花绽放时,整个长安都被照亮,周边国家的使者们纷纷跪倒在地,向唐玄宗行礼:“大唐盛世,果然名不虚传!”
这一夜,长安彻底成了不夜城。百姓们直到深夜才散去,嘴里还在讨论着烟花的美丽;第二天,“大唐有烟花”的消息就传遍了周边国家,很多使者都特意留在长安,想再看一次烟花表演。
***现代,许辰的出租屋里。
许辰正对着电脑屏幕傻笑,系统界面上,“唐朝烟花推广成果报告”写得清清楚楚:烟花在长安上元节成功燃放,共制作120组(超出计划20组),涵盖龙凤、牡丹、星河等10种造型;上元节的热闹程度提升三倍,百姓满意度达九成九,因爆竹炸伤的人数从往年的五十人降至零;周边国家纷纷派使者来大唐学习烟花制作,大唐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唐玄宗的“盛世君主”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开元盛世的繁荣程度再上一个台阶。
“叮!”系统提示音响起:
【检测到火药制烟花在唐朝成功应用,丰富了上元节庆典形式,提升百姓幸福感,彰显大唐盛世气象,增强文化影响力,信仰值+!】
【奖励“唐朝烟花复刻套装”一套,含迷你烟花模型(按1:50比例缩小,可模拟绽放效果)、火药配比手册(唐朝口语标注)、烟花纸筒制作工具(迷你桑皮纸、竹篾)、元宵场景沙盘(含朱雀大街微缩模型、观礼台),可直观展示烟花制作与燃放效果,还原度100%。】
许辰点击领取,一个精致的木盒出现在桌上。打开一看,迷你烟花模型做工精巧,按下按钮,就能模拟烟花升空绽放的效果,还能飘出彩色纸屑;火药配比手册用唐朝的宣纸制作,上面的字迹是手写的小楷;桑皮纸和竹篾韧性十足,能轻松做出迷你纸筒;沙盘里的朱雀大街模型栩栩如生,观礼台上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微缩人偶,正笑着看向“烟花”绽放的方向。
他拿起迷你烟花模型,按下按钮,看着彩色的“烟花”在沙盘上空“绽放”,想象着当年唐玄宗和百姓们看到烟花时的惊喜,忍不住笑了。许辰掏出手机,拍了张烟花套装的合照,配文:“当唐玄宗在长安看到天幕里的烟花,当朱雀大街的夜空绽放出龙凤牡丹,当百姓们的欢呼声传遍整个京城——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它能让节日的热闹翻倍,能让盛世的气象更浓,能让一个时代的欢乐,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成为千古佳话。”
发完朋友圈,许辰翻看着下一章的大纲——第149章是“跨朝农技赛!各朝比种红薯”,正好承接了这一章“技术\/文化带来欢乐与进步”的主题,而且跨朝比赛能让各朝互相学习农技,肯定能让红薯产量再创新高,看点十足。
“这节奏太对了!”许辰伸了个懒腰,关掉电脑,“下一章,就让各朝的农匠们,在红薯高产赛上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