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华夏旌旗:全球俯首 > 第16章 兀突骨臣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场!比武!”兀突骨怒吼道,抄起一柄巨大的狼牙棒,“我要看看你的武艺,是否配得上你的力气!”

刘基却摆手道:“大王且慢。这第三场武艺切磋,基不敢与大王争锋。不如由我麾下这小将童林,陪大王过几招,点到为止,如何?”

童林会意,提枪出列,抱拳道:“请大王指教!”

兀突骨正在气头上,见刘基派个更年轻的少年出战,觉得被轻视,怒吼着挥棒砸来,势如疯虎!童林却不硬接,展开精妙绝伦的百鸟朝凤枪法,但见枪影重重,如梨花飞舞,将兀突骨围在当中。兀突骨力大棒沉,却总打不到童林实处,反而被那神出鬼没的枪尖逼得手忙脚乱,一身力气无处施展。

斗了二三十回合,童林觑个破绽,枪尖如电,点在兀突骨狼牙棒的棒头上,一股巧劲透入,兀突骨只觉手臂一麻,狼牙棒险些脱手!他踉跄后退,看着气定神闲的童林,再看看一旁微笑的刘基,心中的狂傲之气终于被彻底打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折服。

这汉人首领,自身神力惊人,手下一个小将就有如此鬼神莫测的枪法,其军队更是纪律严明(他早已观察到远处隐约的军容)。这绝非普通人物!

兀突骨扔下狼牙棒,长叹一声,对着刘基单膝跪地,他虽然高大,这一跪却充满了诚意:“兀突骨……服了!公子神力惊人,麾下能人辈出,兀突骨有眼无珠!愿率乌戈国全体,归附公子,供公子驱策!”

刘基大喜,连忙上前亲手扶起兀突骨:“大王请起!得大王之助,如虎添翼!从此以后,你我便是兄弟,共创大业!”

收服兀突骨,不仅得到一员绝世猛将和一支强悍的藤甲兵,更意味着刘基在南中打下了第一根、也是最坚实的楔子。消息传开,周边部落震动,刘基“汉室宗亲,神威盖世”的名声,开始在南中大地迅速传播。

收服兀突骨及其麾下的乌戈国部众,对刘基而言,意义远超获得一员绝世猛将。这标志着他在南中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上,终于拥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稳固支点。秃龙洞周边数百里内的山谷盆地,成为了这支流浪军团喘息、整合、发展的宝贵根据地。

初步统计,归附的乌戈国及其影响下的周边大小部落,人口约有二十余万。这个数字相对于中原动辄百万人口的郡国而言,显得稀疏,但在这地广人稀的南中,已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些山民世代居住于此,熟悉当地的气候、物产、地形,是他们能否在此长久生存的关键。

中军大帐如今已迁至秃龙洞附近一处地势较高、水源充足的开阔地,营寨的规模比之前扩大了许多,汉军与乌戈国的藤甲兵混编驻防,虽然语言、习俗迥异,但在刘基的严令和兀突骨的强力弹压下,倒也相安无事,甚至开始出现一些生硬的交流。

帐内,刘基正与太史慈、童林,以及新晋心腹——身形巨硕的兀突骨,商议着当前最紧要的事务。一张更详细的、由向导和乌戈国长老补充绘制的地图铺在中央。

“公子,眼下我等虽得兀突骨大王相助,暂得栖身之所,然粮草问题仍是心头大患。”太史慈指着地图上标注的几处河谷平地,“随军携带的粮秣已消耗大半,仅靠狩猎和采集,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开垦农田,实现自给自足。”

兀突骨操着生硬的汉语,嗡声道:“刘……公子,我们的人,打猎,捕鱼,是好手。但种地……不太会。往年都是靠天收,不够吃了就去抢……呃,换。”他倒是记得刘基严禁劫掠周边部落的命令,及时改了口。

刘基点点头,这正是他思考的核心问题。南中气候湿热,雨水充沛,其实非常适合农业,尤其是水稻种植。但当地部落多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主,产量极低,无法支撑大规模人口和军队。

“光靠渔猎和粗放种植,绝非长久之计。”刘基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耕,尤其是水稻!中原的精耕细作之法,在此地大有可为!”

他看向帐外那些跟随他南迁、其中不乏擅长农事的流民和工匠,心中已有定计:“传我命令!从随军流民及将士家眷中,遴选精通农事者,组成‘劝农队’。由兀突骨大王派出熟悉本地情况的向导协助,勘察秃龙洞周边所有适宜耕作的河谷、平坝!”

“公子英明!”太史慈赞同道,“只是,如何让乌戈国百姓愿意学习并改变祖辈相传的耕种方式?”

“利益引导,示范效应。”刘基早已想好对策,“划出最好的土地,由我们的‘劝农队’进行示范种植,采用中原先进的育种、灌溉、施肥技术。收获之时,让乌戈国民众亲眼看到产量差距!同时,颁布法令,凡积极学习新法耕种者,可减免部分贡赋,收获归己的比例提高!我们要让当地人明白,跟着我们,能吃得更好,活得更好!”

他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水稻,此地水源充足,若能将稻田推广开来,粮食产量必能倍增!此事由我亲自督办,子义,你负责调配人力物力,确保水利设施能跟上。”

“末将遵命!”太史慈领命,眼中充满希望。若真能解决粮食问题,这支队伍才算真正扎下根来。

谈完民生大计,刘基将目光转向一旁抓耳挠腮、似乎对种地话题不太感兴趣的兀突骨,笑道:“大王,你的力气和勇武,乃万中无一。但沙场征战,光靠力气还不够,需有趁手的兵器和合适的技法。”

兀突骨一听这个,立刻来了精神,拍着身上藤甲砰砰响:“公子说的是!我这狼牙棒,打猎还行,跟童林小将军打起来,就觉得不灵便了!”

刘基早有准备,示意亲兵抬上一个长条木箱。打开后,里面赫然是一柄新铸的巨斧!斧头厚重,刃口寒光闪闪,斧柄乃是用南中特有的硬木制成,长达八尺,通体乌黑,看起来就沉重无比。

“此斧,我命工匠采集精铁,仿古式‘开山斧’为你量身打造,重八十八斤,名曰‘破军’!”刘基介绍道。

兀突骨一见这巨斧,眼睛都直了,上前一把抓起,随手挥舞几下,带起呼呼风声,喜得咧开大嘴:“好斧!好斧!比那狼牙棒顺手多了!谢谢公子!”

刘基又道:“有斧还需有法。我观你力道刚猛,却失之变化。我有一套斧法,源自《破军枪诀》,化繁为简,共九式,招招势大力沉,正合你用。我演示于你,你能学多少,便看你的悟性了。”

当下,刘基取过一柄普通长斧,在帐前空地上将精心推演的九式斧法缓缓施展开来。虽是用斧,却隐隐有枪法的刺、扫、崩、挑之神韵,更注重力量的爆发与角度的刁钻,简单直接,却威力惊人。每一式都配有口诀和发力要领。

太史慈和童林在一旁观看,暗暗点头,心道公子真是天纵奇才,竟能自创如此刚猛实用的斧法。

然而,轮到兀突骨学习时,情况就让人哭笑不得了。这巨汉力气无敌,但脑子对于复杂招式似乎确实转得慢了些。刘基耐心教了半晌,拆解动作,讲解要领,兀突骨瞪大眼睛,学得满头大汗,结果……

第一式“劈山”,他记住了,就是高举巨斧,全力下劈,势不可挡。

第二式“断流”,横斩,也勉强记住,但角度总是拿捏不准。

第三式“摧城”,回旋横扫,练了几遍,算是有了点模样。

再往后的第四式“破阵”开始,他就完全混乱了,不是忘了步伐,就是记错顺序,把第六式的动作安到第四式上,搞得一团糟。

刘基反复教了多次,兀突骨急得直跺脚,却越急越错。最后,他抱着脑袋,苦恼地说:“公子……这……太复杂了!俺……俺就记住前三下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