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 第456章 鼎新南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盛宁二十二年春,惊蛰刚过,紫宸殿外的御道两侧,新柳已缀嫩黄,檐下铜铃随东风轻摆,叮咚声中透着与往年不同的肃穆。大明天朝的朝会已持续三刻,丹陛之上,盛宁女帝身着十二章纹衮服,玄色冕旒下的目光沉静如深潭,扫过阶下屏息凝神的文武百官,终于开口打破寂静:“阴革狼旧地既平,当立新政以安民生。朕意已决,封次女明和琼为越鼎女帝,代天牧守南疆,改元神凤。”

话音落时,阶下一人缓步出列,青绿色宫装衬得身姿虽尚单薄,却自有凛然气度。十四岁的明和琼敛衽跪拜,乌黑的发髻仅以一支碧玉簪束起,声音清亮却无半分稚弱:“儿臣接旨。必竭心力,安疆土,抚黎民,不负天朝圣恩。”她抬首时,鬓边新发与颈间玉佩同辉,恰如当年盛宁女帝初登大宝时的风华初露。

这场决定南疆命运的朝议,并非猝然之举。回溯盛宁十四年,阴革狼帝国虽称藩属,却屡因部族纷争扰边,赋税不供,贡使不至。盛宁女帝以雷霆之势平定边患后,采纳太傅苏敬之“以文绥靖,以亲固边”之策,一面遣能臣整饬吏治,一面兴修驿道传递中原教化。至盛宁二十载,南疆已渐归安定,但立长吏仍难脱“外臣治边”之弊,封宗室镇守遂成朝野共识。而明和琼自十岁起便随户部尚书习掌户籍图册,随兵部侍郎研学边疆舆图,三年前更在御书房对答南疆治理策时,提出“因俗而治,通商惠农”之论,深得盛宁女帝赞许。

三月十二日,册封大典在太庙举行。晨光初照,太庙红墙琉璃瓦焕彩,祭祀礼器在供案上排列整齐,青烟袅袅缠绕着“受命于天”的匾额。盛宁女帝亲授金册、玉玺与龙旗,金册以錾金工艺镌刻诏文,字字庄重:“惟盛宁二十二年,岁次甲辰,春三月丁未朔。朕承天休,抚有万方,念南疆诸州,久蒙教化,当立社稷以固邦本。兹封次女明和琼为粤鼎女帝,建元神凤,都于安京。授疆土四至:东抵纯曦,西接天圣,南濒景灵,北连朝阳。尔其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使蛮夷怀服,礼乐兴邦,斯不负朕命。”

明和琼双手奉接金册,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与温润的玉石,忽然想起半月前母皇深夜召她入宫的情景。紫宸殿暖阁内,盛宁女帝褪去冕服,亲手为她梳理发丝:“南疆不比京师,有无海,有部族,更有未平的人心。朕给你的,不仅是帝位,更是千斤重担。”说着取出一方鎏金铜符,“此乃调兵符节,危急时可请天朝援军,但切记,治边之道,在攻心不在攻城。”那时烛火摇曳,映着母亲眼角细纹,也照见她眼中的期许与担忧。

册封大典后,送嫁兼护驾的队伍在永定门外集结。这支绵延十余里的队伍堪称中原文明的缩影:吏部遴选的五十名干练官员携户籍律法随行,将执掌粤鼎朝政;太医院派四名医官带着本草药材,专治南疆瘴疠;工部匠人押送着农具、织机与种子,要在南疆推广中原农桑;更有三百名羽林卫将士护持,甲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既显天朝威仪,亦为新帝保驾护航。明和琼的銮驾由八匹青骢马牵引,车舆两侧悬挂的“粤鼎”凤旗与“大明”凤旗交相辉映,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稳的声响。

盛宁女帝亲送至城门,望着銮驾渐远,抬手拂去鬓边被风吹乱的发丝。身旁的内侍总管低声道:“陛下,公主年幼,此行千难万险……”“她是大明的公主,更是未来的越鼎女帝。”盛宁女帝打断他的话,目光望向南方,“朕十四岁时已入朝堂理事,她亦能行。”风中似乎传来銮驾方向的号角声,与宫中晨钟遥相呼应,构成一幅跨越千里的帝国图景。

銮驾行至越鼎地界时,已入初夏。沿途百姓扶老携幼围观,见凤旗飘扬,纷纷跪拜行礼。明和琼时常掀开车帘,询问当地乡老收成如何,有无疫病。行至苍梧郡,听闻当地部族因水源争执不休,她当即停驾,召部族首领入营议事。帐中,她不摆帝威,只以中原“和邻”之道劝解,又命工匠勘测地形,承诺十日之内开凿新渠。首领们见这位年轻的女帝虽稚气未脱,却言辞恳切、举措务实,皆心悦诚服,当下立誓不再争斗。此事传开,越鼎百姓对这位即将登基的女帝更添期许。

六月初六,德义城举行登基大典。原阴革狼帝国的部族首领与越鼎文武百官齐聚新筑的凤兰殿(南疆行宫同名殿宇),明和琼身着量身定制的衮服,登上丹陛,接受百官朝拜。礼官高声宣读即位诏书,改阴革狼帝国为越鼎王朝,定年号神凤,大赦南疆:“凡前阴革狼旧部,既往不咎;愿耕者授田,愿商者通关;部族首领仍掌旧部,惟需遵越鼎律法,向大明称藩。”诏书宣读完毕,礼炮齐鸣,声震南疆。

登基次日,明和琼便召见随驾而来的中原官员与当地部族首领,推行三项新政:其一设“互市司”,允许中原与南疆部族自由贸易,以丝绸、茶叶换取皮毛、药材;其二建“学宫”,延请中原儒师教授礼乐诗书,亦请部族长者传授本地技艺;其三立“巡检司”,由中原将士与部族勇士共同戍边,军民联防。这些举措既有天朝规制,又兼顾南疆实情,恰如盛宁女帝所嘱“因俗而治”。

消息传回京师,盛宁女帝正在御花园批阅越鼎送来的奏报。见奏文中详述互市盛况与学宫兴建进度,她提笔在文末批下“甚善”二字,笔尖悬着的朱红迟迟未落,望着窗外初开的紫薇花,仿佛看见南疆的稻田里,中原的稻种正与当地的谷物一同生长;邕州的学宫中,汉文与部族文字正被学子们一同抄写。

神凤元年秋,越鼎王朝的第一批贡使抵达京师。贡品中既有南疆的珍珠、翡翠,也有融入中原技艺的织锦、瓷器。贡使在朝堂上禀报:“越鼎女帝亲赴疆边巡查,部族首领皆奉诏命,百姓安居乐业,商旅往来不绝。”盛宁女帝颔首,赐下中原的典籍与农具图样,嘱贡使带回:“转告越鼎女帝,守疆固土为功,化育民心为圣。愿神凤新政,如南疆旭日,永续光明。”

此时的邕州城,明和琼正站在城楼上,望着往来于互市的商旅与嬉戏的孩童。秋风拂动她的帝袍,鬓边的碧玉簪在夕阳下流转光芒。十四岁的肩膀虽仍稚嫩,却已扛起一方疆土的希望。远处,“越鼎”龙旗与“大明”凤旗在暮色中猎猎作响,见证着一个王朝的新生,也书写着女性在史册中留下的又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