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 第513章 三朝元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皇定鼎的荣光尚未散尽,紫宸殿的鎏金铜鹤还凝着春日余晖,时光便已悄然流转至凤启十七年秋。这一日,大明都城的朱雀大街未挂彩缎,取而代之的是低垂的素幡;往日里喧嚣的市井暂歇人声,连秋风掠过宫墙时,都带着几分沉郁——武安王蒲城于府邸溘然长逝,享年一百零三岁。

消息传入紫宸殿时,明和玥正与地星议事阁的使节商议“文明互通之路”的商栈布局,案上摊开的地星全图还留着墨痕。掌印太监跪地禀报的声音刚落,她手中的朱笔便顿在图上,洇开一小片深红,宛如一滴凝固的血。满殿寂静中,她缓缓起身,目光扫过殿外飘落的梧桐叶,轻声道:“辍朝三日,以亲王礼葬之。”

百官皆躬身应诺,心中无不感慨——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自真祖女帝登基时便执剑相随,圣祖女帝执政期间镇守北境三十年,击退蛮族十七次侵袭;即便到了凤启年间,年过九旬的他仍愿坐镇后方,调度粮草支援亚域征伐。一生无妻无子无女,却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大明的江山社稷,论功绩,论资历,放眼整个地星,无几人能及。

三日后,武安王的灵柩从都城出发,前往其故里蒲州。送葬队伍绵延十里,沿途百姓自发焚香跪拜,手中捧着白菊与粗布,不少经历过北境战乱的老兵,更是扶着灵柩痛哭流涕——当年若不是武安王率军死守雁门关,他们的家乡早已沦为蛮族牧场。六大域的使节亦亲自送行,欧域黑石王国的腓力五世捧着一块精铁铸造的铭牌,上面刻着“地星守护者”五字,感慨道:“这样的忠臣,无论在哪个域,都该被永远铭记。”

灵柩启程当日,掌印太监将一封封缄完好的信笺呈到明和玥面前,正是武安王临终前留下的手书。信封上没有繁复纹饰,只以墨笔写着“呈人皇陛下”五字,字迹苍劲却已显乏力,似是耗尽了最后的气力。

明和玥拆开信笺,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仿佛还能感受到老者残留的温度。信中写道:“陛下,老臣时日不多了。我本是安王妃郭婧之义弟,本不该算是皇室中人,但真祖女帝陛下与安王当我和亲兄弟一样,圣祖女帝陛下又当我成亲舅舅一样。如今老臣称陛下一声外甥孙女,大明天朝上国版图在你手中扩大了,又称人皇了。你可称万古女帝,老臣死后有脸去见真祖女帝、圣祖女帝、安王与安王妃了。”

短短百余字,没有半句提及自身功绩,只字未提身后荣宠,满纸皆是对皇室的感念与对大明的期许。明和玥读罢,将信笺紧紧按在胸口,泪水终是忍不住滑落,滴在“外甥孙女”四字上。她想起幼时随圣祖女帝去武安王府,老者总会从袖中掏出蜜饯,笑着叫她“小丫头”;想起凤启十二年她决意征伐亚域,满朝争议时,是他拄着拐杖走进大殿,掷地有声道:“陛下欲定亚域,老臣愿守后方,保粮草无忧!”

那一日,明和玥独自在殿中坐了许久,殿外的秋风卷着落叶,似在诉说着这位三朝元老的一生。她最终下旨,将武安王的信笺刻于石碑之上,立于都城的“忠烈祠”内,与真祖女帝、圣祖女帝的功绩碑相邻;又命人在其故里蒲州修建“武安祠”,供奉其牌位,允许百姓四时祭拜。

凤启十七年的秋,因一位老臣的离去添了几分沉重,却也让地星之人更深刻地明白:大明的江山,人皇的基业,不仅是靠剑与玺铸就,更是靠无数如武安王这般“坦坦荡荡,一生许国”的忠臣,用岁月与心血撑起。而武安王的故事,也随着秋风传遍地星六大域,成为后世传颂的“忠勇典范”,永远镌刻在“人皇时代”的开篇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