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 第536章 山河交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万寿典的余温尚未散去,暮色已将大明宫晕染成一片温柔的金红。含元殿内的宴席虽已撤去,偏殿的暖阁里却仍是一派融融暖意——文熙女帝屏退了内侍,只留下五位皇兄与四位皇女,连带着五位世子也被唤了进来,几张紫檀木桌拼成了一张长案,案上摆着刚温好的西域葡萄酿与江南的桂花糕,倒像是寻常人家的家庭夜话。

“明世轩,北疆的雪向来来得早,今年雁门关的粮草储备,你可曾亲自去查验过?”宁王端着酒杯,目光落在自家世子明世轩身上,语气里带着几分考较,却更多的是关切。明世轩连忙起身,腰杆挺得笔直:“回父王,儿臣上月已去雁门关核查过,粮草比去年多储备了三成,还新添了二十座暖窖,足够守军过冬。另外,儿臣还与草原的几个部落首领约了下月会面,想借着母后万寿的喜气,再敲定几年的互市盟约。”

话音刚落,文熙女帝便笑着点头:“想得周全。北疆的安稳,从来不是靠刀剑,而是靠‘互信’二字。你能主动去结好部落,比守着关隘更有用。”她看向拓王身边的明毅,又问:“明世毅,西域的玉石商道,近来可有异动?前几日西域使臣说,有小股盗匪在商道附近出没,你打算如何处置?”

明世毅是个沉稳的年轻人,闻言略一思索便答道:“回陛下,儿臣已让人查清,那些盗匪是之前被打散的部落残部,并非有组织的劫掠。儿臣计划联合西域的几个大部落,共同组建商道护卫队,既给部落提供了生计,又能保商道安全——昨日已派人送去了联名信,想来不日便会有回复。”拓王听着,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伸手拍了拍明世毅的肩膀:“比你父王当年强,懂得用‘借力’代替‘压制’。”

暖阁里的气氛愈发轻松,燕王的世子明世睿说起东南沿海的通商新政,打算在泉州增设三个通商口岸,吸引更多海外商船;秦王的世子明世涛聊起练兵新法,说要把中原的农耕技术教给边境的百姓,让守军与百姓更亲近;晋王的世子明世俭则拿出了西疆的农桑账本,上面记着今年新垦的荒地与丰收的粮数,连晋王都忍不住感叹:“你把西疆打理得比我当年还好,我这颗心算是彻底放下了。”

四位皇女也不时插话:明世夏提议,让后宫的尚食局与西疆合作,推广杂粮种植,既养生又能帮西疆百姓拓宽销路;明世秋则关注着律法修订,想针对商道纠纷制定更细致的条例,保护商户权益;明世冬建议在北疆与西域设立学堂,让边境的孩子能读书识字,知晓大明的律法与文化;明世春最后总结,说要将几位世子与皇妹的提议整理成奏折,年后便推行,还特意提到要让五位王叔做“监议”,有不妥之处随时指正。

“监议就不必了,”宁王摆了摆手,眼中满是欣慰,“咱们这些老骨头,该退就退得彻底些,别挡着年轻人的路。不过你们要是真遇到难题,派人去北疆找我,我哪怕拄着拐杖,也会帮你们出出主意。”其他四位王爷也纷纷附和,燕王笑着说:“我打算回江南后,在西湖边盖座宅子,平日里听听戏、写写字,要是明世睿搞不定通商的事,我就去泉州帮他看看海。”

文熙女帝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暖意。她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扇窗,夜风吹进暖阁,带着庭院里桂花的甜香。远处的“万寿灯”仍在亮着,光芒透过夜色,照亮了宫墙内外的街道——她仿佛能看到,都城的百姓们还在街头巷尾欢庆,孩子们提着灯笼追逐打闹,商户们笑着盘点今日的生意,六大域的使臣们在驿馆里商议着来年的合作……这便是她穷尽半生想要守护的“太平”,是老一辈用血汗换来的“安稳”,更是年轻一代即将扛起的“未来”。

“皇兄们,”文熙女帝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明日朕会下一道圣旨,册封五位世子为新的王爷,正式接管封地。至于你们,朕已在都城郊外选了五座别院,每座院里都种了你们各自喜欢的花木——宁王的院里种了北疆的松柏,拓王的院里栽了西域的胡杨,燕王的院里有江南的柳树,秦王的院里是中原的海棠,晋王的院里则是西疆的沙棘。你们若是想留在都城,便住下;若是想回封地看看,也随时可以去——这大明的江山,既是年轻人的,也是你们的。”

五位王爷闻言,眼眶都有些发红。宁王站起身,对着文熙女帝深深一揖:“皇妹的心意,臣等心领了。有你这样的帝王,是大明的福气,是六合百姓的福气。”其他四位王爷也跟着起身行礼,声音里满是感激与敬重。

暖阁里的灯火亮了很久,直到月上中天,众人才陆续散去。明世春陪着文熙女帝走回寝殿,路上,明世春轻声问:“母皇,您今日看着格外高兴。”文熙女帝笑着点头,抬手摸了摸明世春的头:“看到你们年轻人有担当,看到皇兄们能安享晚年,看到大明的江山能代代传承,朕比收到任何奇珍异宝都高兴。”

她抬头望向夜空,月色皎洁,星光璀璨,像是在为这片土地祝福。文熙三十年的秋天,注定会被载入大明的史册——这一年,女帝五十大寿,六合同贺;这一年,老一辈宗亲功成身退,年轻一代接棒前行;这一年,没有兵戈,没有纷争,只有团圆的暖意与传承的希望。

而这份暖意与希望,会像含元殿的“万寿灯”一样,在往后的岁月里,照亮大明的每一寸土地,照亮六大域的每一条山川,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待到来年秋天,当桂花再次飘香时,年轻的王爷们会带着各自封地的捷报归来,四位皇女会捧着新修订的律法与新政奏疏,而五位老王爷,或许会在郊外的别院里,泡上一壶好茶,听着都城传来的喜讯,笑着感叹:这大明的盛世,果然如他们当年所愿,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