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时,“太平学堂”的琅琅书声已传遍大明天朝的州府郡县。文熙女帝兑现承诺,亲赴各地学堂巡访,首站便去了北疆雁门关下的学堂——这里的学生一半是大明边民子弟,一半是草原部落的孩子,课间时,穿着羊皮袄的草原孩童与身着布衫的大明学生围在一起,用刚学会的汉字写自己的名字,偶尔因写错笔画闹得哈哈大笑,却没人在意彼此的出身差异。
明世轩陪在女帝身边,指着不远处正在教孩子们骑马的草原首领笑道:“陛下您看,那是草原的巴特尔首领,如今他每周都会来学堂教骑马,还让部落里的萨满来教孩子们认识草药。”文熙女帝望着阳光下奔跑的孩子,忽然想起当年北疆的烽火,如今这一派融洽景象,正是她与宁王等老臣当年梦寐以求的画面。她转头对明轩说:“你做得比朕预期的更好,守住民心,就是守住了北疆百年的安稳。”
巡访的脚步未停,文熙女帝又去了西域的商道学堂。这里的孩子不仅读书识字,还会学习通商算术与多族语言——明世毅特意请了西域的商人与中原的账房先生来授课,孩子们课间会用西域语与汉语互相对话,手里捧着的不仅是书本,还有商道上流通的各国钱币样本。“等他们长大,既能做通商事,也能做两国的‘和事佬’,”明世毅指着墙上挂着的《六大域通商图》,“臣想让西域的商道,不仅运货物,还能运文化、运情谊。”
一路向南,东南沿海的泉州学堂更是热闹。明世睿在学堂旁建了一座“商船模型馆”,馆里陈列着从海外运来的各式商船模型,孩子们会围着模型听老水手讲海上的故事,也会跟着先生学习航海知识。文熙女帝看到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正拿着炭笔在纸上画商船的图纸,便笑着问她长大想做什么。小姑娘仰头大声说:“我想驾着大明的船,去海外的国家,告诉他们大明的好!”
这般鲜活的景象,在西疆、秦地、江南的学堂里处处可见。晋地的学堂教孩子们种桑养蚕,秦地的学堂教孩子们辨认农具,江南的学堂则教孩子们书画与纺织——四位皇女的心血没有白费,“太平学堂”不再是单纯的读书之地,而是成了融合文化、技艺与情谊的“六合纽带”。明世秋在奏折里写道:“如今各域孩童相知相融,待他们长成,便不会再有‘域界之分’,只知‘大明一家’。”
转眼到了文熙三十一年的秋,距离万寿典已过去一年。这一日,文熙女帝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贺礼——六大域百国使臣联名送来的《六合太平书》,书页上用六大域的文字写满了各国百姓的祝福,还附着各地的丰收图景:北疆的牛羊满坡,西域的玉石满仓,东南的商船满港,西疆的麦田满野。使臣代表捧着《六合太平书》,对着女帝深深一揖:“自陛下承人皇之位,六合再无战乱,百姓安居乐业。此份《太平书》,是百国百姓对陛下的感激,也是对大明盛世的赞颂。”
女帝接过《六合太平书》,指尖拂过书页上温热的墨迹,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她转头望向殿外,只见五位老王爷拄着拐杖并肩而来——宁王的拐杖是用北疆的松柏做的,拓王的拐杖刻着西域的胡杨纹,燕王的拐杖挂着江南的玉佩,秦王的拐杖镶着中原的铜饰,晋王的拐杖则缠着西疆的麻绳。他们虽步履蹒跚,却精神矍铄,见到女帝便笑着说:“皇妹,我们几个老骨头凑了份礼,想给‘太平学堂’捐些典籍,让孩子们多看看大明的历史。”
殿内的新王与皇女们也纷纷上前,献上各自的“太平之礼”:明世轩带来了北疆与草原部落的“永久互市盟约”,明世毅带来了西域商道的“安全通商文书”,明世睿带来了海外各国的“友好通商契书”,明世涛带来了秦地的“丰收粮册”,明俭带来了西疆的“水渠分布图”;明世春带来了“六大域学堂章程”,明世夏带来了“后宫与民间的纺织合作册”,明世秋带来了“新修订的六合律法”,明世冬带来了“各域百姓的民生反馈簿”。
案上的礼物渐渐堆成了小山,每一份都承载着对太平的守护与对未来的期盼。文熙女帝走到殿中,望着眼前的亲人与臣子,望着殿外飘扬的六色旌旗,忽然高声说道:“朕登基四十载,最幸之事,不是坐拥江山,而是见六合百姓安康,见年轻一辈成长,见老臣们安享晚年。这大明的盛世,从不是朕一人之功,是你们,是天下百姓,共同筑起了这太平江山!”
话音落下,殿内外响起经久不息的欢呼声。秋风穿过大明宫的朱红宫墙,带着桂花的甜香,也带着各域的气息——北疆的草木香,西域的驼奶香,东南的海腥味,西疆的麦香,江南的荷香,交织在一起,成了“大明盛世”最真切的味道。
文熙女帝知道,文熙三十年的万寿典,早已不是一场单纯的寿宴,而是大明传承的“里程碑”——老一辈用血汗铺就了太平之路,年轻一代用真心延续了盛世之基,而“太平学堂”里的孩子们,终将接过这根“传承之棒”,让大明的光芒,永远照耀六合。
暮色渐浓,“万寿灯”再次被点亮,这一次,灯上不仅有“万寿无疆”,还多了“六合同心”四个字。灯光透过夜色,照亮了宫墙内外,也照亮了六大域的山川河流。文熙女帝站在丹陛上,望着漫天星辰,忽然想起年轻时的誓言——“愿以一生,换六合太平”。如今,她做到了,而这份太平,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中,绵延千秋,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