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周深应援文合集 > 第125章 第一次煅烧试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石灰石和粘土的样本被顺利运回城堡后院,那里已经被划定为技术研究所的临时试验场。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建造煅烧窑,并将混合好的原料变成能够磨粉的“熟料”。

建造窑炉的任务自然落在了王大锤身上。卡布根据脑海中《土法水泥制作详解》的知识,用木炭在地上画出了简易竖窑的示意图:一个底部有通风口和出渣口、中部留有投料口、顶部有烟囱的圆形结构。王大锤虽然没见过这种形状的窑,但他有着丰富的砌炉经验,立刻心领神会,带着助手和几名族人,选用耐火的土砖和之前找到的粘性极强的粘土作为粘合剂,开始小心翼翼地垒砌。

几天后,一个约一人高、看上去有些粗糙但结构完整的小型竖窑矗立在了试验场中央。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又充满未知的第一次煅烧试验。

首先是对原料进行预处理。王大锤指挥助手们用大锤将大块的石灰石砸成鸡蛋大小的碎块,然后按照卡布给出的一个初步比例(这比例也是需要试验摸索的),将石灰石碎块与捣碎、筛过的干粘土粉末进行混合,这就是所谓的“生料”。

生料被小心地从窑顶的投料口加入,在窑内堆叠起来。下方,通风口被打开,投料口下方专门留出的燃烧室里,堆满了干燥的木炭。

“点火!”随着卡布一声令下,一支火把被扔进了燃烧室。干燥的木炭迅速被引燃,橘红色的火焰升腾起来,热量开始向上方的窑膛传递。

煅烧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和经验的过程。第一次试验,大家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由于对窑炉的特性不熟悉,负责控制火候的族人担心温度不够,不断地添加木炭,试图让火焰更旺。然而,他们忽略了窑内热量的均匀分布和煅烧时间。结果,几个小时后,当窑温冷却,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窑门取出烧成的料块时,发现大部分原料只是表面被烧得发红发黑,内部却还是原来的灰白色,质地坚硬,根本无法轻易磨碎——这是典型的煅烧不足,生料没有完全转化为熟料。

第一次试验,失败了。

众人没有气馁,王大锤仔细检查了那些半生不熟的料块,分析了可能的原因。第二次试验,他们调整了策略,减少了每次的投料量,并且更加精细地控制火候,试图让火力更持久、更均匀。但这一次,或许是因为太过追求温度,后期火力加得有些猛,煅烧时间也稍长了一些。出炉的料块,一部分颜色质地尚可,但另一部分却因为过度受热而熔融粘结在一起,形成了坚硬的、玻璃状的块状物,这属于烧过了头,同样无法使用。

连续两次失败,让试验场的气氛有些凝重。但王大锤的倔强劲头上来了。他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灼热的窑口,不顾高温的炙烤,脸庞被映得通红,汗水浸透了衣衫。他通过观察孔死死盯着窑内火焰的颜色(从橘红到亮白,代表着不同的温度区间),根据经验判断着窑内的温度变化,并不时大声指挥助手调整下方通风口的大小来控制进气量,以及添加木炭的频率和数量。

卡布也全程参与,他将脑海中关于煅烧温度控制(大约在1450摄氏度左右,虽然无法精确测量,但可以通过火焰颜色和物料状态大致判断)、煅烧时间等理论知识,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王大锤,两人不断交流、调整方案。

失败,总结,再尝试。终于,在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后,第三次煅烧试验开始了。这一次,王大锤对火候的掌控更加精细,加炭的时机和数量恰到好处,通风控制也使得窑内温度更加均匀。煅烧过程持续了足够的时间,直到通过观察孔看到窑内的物料整体呈现出一种均匀的暗红色。

停止加炭,让窑炉自然冷却。这一次,当窑门再次打开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但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半生不熟或熔融结块的景象,而是整体颜色均匀、呈现暗褐色、质地酥松、用手轻轻一捏就能碎成小块的良好熟料!

“成功了!这次成了!”王大锤用铁钳夹出一块熟料,激动地声音都在颤抖。

卡布上前仔细查看,又拿起一块冷却后的熟料,用手指捻开,确认其质地完全符合描述。“太好了!王师傅,辛苦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熟料!”

接下来,将这些冷却后的熟料块放入结实的大石臼中,由身强力壮的族人轮流用沉重的石杵反复捣碎、研磨,最终得到了一种颜色灰黑、细腻的粉末。

这,便是新月领历史上、也是这个世界历史上,第一捧由人工制成的、最初级的水泥熟料粉!

它静静地躺在石臼里,貌不惊人,但在卡布和王大锤眼中,却比黄金还要珍贵。接下来,就是检验它是否真的具有那“遇水硬化”的神奇特性的时刻了。试验,进入了最关键的验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