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 > 第124章 廷议定策 铁腕安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极殿内,鎏金梁柱巍峨耸立,绘着日月星辰的穹顶之下,旌旗如林,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丹陛两侧,朝服的衣袂摩擦声与呼吸声交织,气氛庄严肃穆到了极致。大朝会的各项议程按部就班推进,当司礼监太监尖细的嗓音唱出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的尾声时,御座之上的朱由检却缓缓抬手,目光扫过殿内,声音清晰而沉稳地传遍大殿:“朕,有件事情要宣布。”

众臣闻声,立刻屏息凝神,齐刷刷躬身待命。

“陕西连年灾荒,寇乱频仍,民生凋敝,局势糜烂已极,非干练重臣不能整顿。” 朱由检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原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孙传庭,忠贞体国,才略优长,朕心简在。特擢升孙传庭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管粮饷。赐尚方剑,总制陕西军政,遇有军情紧急、地方利弊攸关之事,准其…… 便宜行事!”

“便宜行事” 四字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万钧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殿内先是死寂,随即爆发出一阵压抑的骚动。

“陛下!” 一名身着绯色官袍的御史当即出班,跨步跪在丹陛之下,声音急切而带着一丝惶急,“孙传庭虽有小才,曾在地方略有政绩,然其资历尚浅,且离朝忆许久,对陕西当前的贼寇情势、官吏脉络未必熟稔。骤然授以如此重权,集军政财于一身,恐难服众,亦非朝廷‘循资序、重履历’的用人常例啊!”

紧接着,又一名给事中出列附和,躬身叩首:“陛下,陕西乃西北门户,控扼三边,关系天下安危。孙传庭权力过重,形同一方诸侯,若日后行事有差池,或恃权而骄,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岂非更损国体?还请陛下三思,或另遣老成重臣,或分其权柄,令其与陕西巡按、总兵分权共治,方为稳妥!”

一时间,附和之声此起彼伏,十余位官员接连出班劝谏,核心无非围绕两点:孙传庭资历不足,恐难胜任;权力过于集中,恐生后患。他们或引经据典,或列举前朝旧事,试图说服皇帝收回成命。

朱由检端坐龙椅之上,面色沉静如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上的镇纸,任由反对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待最后一名官员说完,殿内再次陷入沉寂时,他才缓缓冷哼一声,目光如电般扫过那些出言劝谏的官员,语气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一丝压抑的怒意:“资历?常例?”

“陕西如今是什么光景?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乱民蜂起,县城接连被破!是百万生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大明的疆土正在一点点糜烂!” 他猛地一拍御案,镇纸与奏折震动,发出 “砰” 的一声巨响,声震殿宇,“这等危局,是讲资历、循常例的时候吗?!朝廷若再按部就班,犹疑不决,等尔等商量出个‘万全之策’,陕西早已沦为贼寇巢穴,再难收拾!那是大明的疆土,是大明的子民,容不得尔等慢条斯理!”

“非猛药不能去其沉疴!非重典不能治其混乱!” 朱由检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在众臣耳畔,“孙传庭之才,朕深知之;他的胆魄,他的担当,他的清正,正是此刻陕西所需!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首辅施凤来,感受到皇帝眼中的决绝,知道再无转圜余地,当即出班,躬身行礼:“陛下圣明烛照,知人善任。陕西局势危殆,正需孙传庭这等敢作敢为、不避艰险之臣前去整顿,打破沉疴。臣,附议陛下之决断。”

有首辅带头表态,加上皇帝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那些还想争辩的官员顿时噤若寒蝉,纷纷低下头,再也不敢多言。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朝堂争论,被朱由检以绝对的皇权强行压下,无人再敢质疑。

压下了人事任命的争议,朱由检不再给群臣喘息之机,直接切入安定陕西的核心议题:“王承恩。”

“奴婢在。” 王承恩应声出列,双手展开早已备好的黄绫圣旨,尖细却异常清晰的声音响彻大殿,字字如刀: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陕甘之地,累岁灾伤,禾稼不登,黎庶困苦,流离失所者十之七八。近闻有无良商贾、贪鄙士绅,趁机囤积米麦,垄断市集,哄抬物价,致使升斗小民持钱无粮,饥馑加甚,饿殍遍野!此等行径,无异于杀人掠货,助纣为虐,实乃祸国殃民之举!朕心恻然,深恶痛绝!”

“特特擢升孙传庭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管粮饷。赐尚方剑,总制陕西军政,遇有军情紧急、地方利弊攸关之事,准其便宜行事!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整个皇极殿陷入了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不少官员,尤其是那些家中有田庄在西北、或与陕甘商贾有利益勾结的官员,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手心渗出细密的冷汗,下意识地低下了头,不敢与皇帝对视。他们深知,这道圣旨一旦落地,自家在陕西的产业或将遭受重创。

朱由检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缓缓站起身,走到丹陛边缘,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殿内群臣,冰冷的目光扫过每一张或惊骇、或不安、或心虚的面孔:“怎么?觉得朕的手段酷烈?”

他的声音带着刺骨的寒意,如同隆冬的寒风刮过殿内:“民以食为天!在饥民嗷嗷待哺、易子而食之时,那些囤粮居奇、哄抬物价者,就是在喝人血,吃人肉!他们吸的是大明子民的骨髓,断的是大明的根基!这样的人,与拿起刀枪的乱贼,有何区别?与通敌卖国的汉奸,又有何异?!”

他猛地一挥袖袍,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股玉石俱焚的决绝:“朕就是要用这铁腕,告诉那些丧尽天良的蠹虫!谁敢发这国难财,谁敢在这百万生灵的尸骨上堆砌自家的金山银山,朕就砸烂他的金山,抄没他的银山!用他们的不义之财,去养大明的兵,去救大明的民!”

皇帝的怒吼在大殿中回荡,震慑得无人敢再发一言。紧接着,朱由检不再浪费时间,开始有条不紊地协调部署,将各项事务落实到具体部门:

“户部尚书毕自严!”

“臣在!” 毕自严快步出列,躬身待命。

“着你立即统筹山西、河南、湖广等周边省份仓廪存粮,设法通过漕运、陆运双线调运入陕,并配合孙传庭,在西安、凤翔、延安等要害之处,设立官营平价粮店,明码标价,敞开供应!务必使朕的旨意落到实处,稳住粮价,安定民心!若有州县推诿塞责、延误运粮,许你直接参奏,朕必严惩!”

“臣遵旨!” 毕自严沉声领命,心中清楚,这是关乎陕西安危的重任,绝不敢有半分懈怠。

“兵部尚书崔呈秀!”

崔呈秀连忙出班,躬身叩首:“臣在!”

“即刻办理孙传庭、曹文诏一行的关防印信、调兵勘合,不得有误!并行文陕西及沿途各省府州县,孙传庭所部过境,需全力配合,供给粮草、修缮道路,不得有丝毫延误刁难!若有违抗者,以阻挠军机论处!”

“臣遵旨!” 崔呈秀不敢怠慢,连忙应下。

“吏部尚书王永光!”

“老臣在。” 王永光颤巍巍出列,躬身领命。

“陕西境内,自道府以下各州县官员,孙传庭有权根据其政绩优劣、清廉与否、应对灾情能力,先行考核任免、奖惩升降,事后只需报你吏部备案即可!朕要给予其最大的人事权宜,以便他迅速整合地方力量,推行新政,清除庸官污吏!”

王永光心中一震,知道这是极大的破格授权,意味着孙传庭在陕西几乎拥有了任免地方官的绝对权力,他不敢有异议,连忙躬身:“老臣领旨。”

朝会结束后,朱由检在乾清宫偏殿再次召见孙传庭。殿内仅留君臣二人,气氛比朝堂上更为凝重。

没有多余的客套,朱由检从御案抽屉中取出一张加盖了内库印信的批条,亲手递给孙传庭:“这是五十万两银子,从朕的内帑直接拨付与你,无需经过户部周转,省却诸多麻烦。”

孙传庭双手接过批条,只觉得这薄薄一张纸,重若千钧。他清楚,内库如今并不充盈,这五十万两是皇帝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救命钱,背后承载着千万陕西百姓的生计,更承载着皇帝的无限信任。

“此乃种子。” 朱由检看着他,目光恳切而语重心长,“你拿去,先招募第一批流民青壮编练新军,再购买最急需的粮种、农具,开设粥厂,稳住最基本的局面。记住,钱要花在刀刃上,每一两银子,都要用到民身上、用到兵身上。后续庞大的开销,便要看你自己的手段了。” 他再次意味深长地看了孙传庭一眼,那眼神中的深意,孙传庭瞬间领会 —— 朝堂上那道 “抄家慑奸” 的圣旨,便是他筹措钱粮的尚方宝剑。

话音刚落,殿门被推开,曹文诏全身披挂,甲胄鲜明,大步流星走入殿内,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如钟:“末将曹文诏,奉旨听候孙巡抚调遣!愿随孙大人赴陕,剿贼安民,万死不辞!”

孙传庭看着手中的圣旨、沉甸甸的批条,又看了看身旁这位以勇猛着称、战功赫赫的将领,以及殿外等候的腾骧四卫教官、宣导司专员等核心班底,一股混杂着巨大压力与昂扬斗志的情绪充盈胸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官袍,向朱由检再次郑重一礼,语气坚定如铁:“陛下信重,臣无以为报!纵粉身碎骨,亦要在这秦川大地,为陛下杀出一条生路,为大明稳住西北门户!”

当日午后,孙传庭与曹文诏便率领着这支初步搭建的核心班底,带着皇帝的殷切期望、尚方宝剑与那五十万两内帑银,毅然离开了京城,向西而行。京城之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官道漫漫,天际苍茫,一条布满了荆棘、饥饿、叛乱与希望的艰难征途,已然在他们脚下展开。

朱由检独立于宫墙之上,玄色貂裘在风中微微拂动,猎猎作响。他遥望着那支逐渐消失在官道尽头的队伍,身影越来越小,直至融入远方的尘埃,久久不语。

侍立在旁的王承恩见秋风渐紧,连忙上前轻声道:“皇爷,风大了,寒气重,回宫吧,小心伤了龙体。”

朱由检仿佛没有听见,只是目光依旧望着西方,低语道:“种子,已经播下去了。是能在那片干涸的土地上扎根发芽,长成庇佑一方的参天大树,还是被狂风暴雨、蝗虫野火摧折殆尽…… 就看孙传庭的了。”

他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片多灾多难的秦川大地,看到那些在饥寒中挣扎的百姓。

“朕,等着陕西的捷报。” 风将他的声音吹散在宫墙之间,带着一丝期盼,一丝凝重,还有一丝不容动摇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