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渤海湾的晨雾尚未散尽,营口港已是人声鼎沸。无数粮包自火车敞顶箱中卸下,又由门机吊装至泊位旁等待的货轮之上。辽港控股粮食分公司生产部经理李宇翔穿梭于码头,耳边是吊装设备的轰鸣,眼前是堆积如山的粮垛。他望向那些即将南下的粮船,心中默算着日期——必须赶在季风转向前,将这批来自黑龙江垦区的新麦运抵江南。

“今日装船进度如何?”他询问身旁的船舶装卸指导员魏晓峰。

“已完成七成,按计划日落前可全部装毕。”魏晓峰抹去额角汗珠,“‘北粮南运’的专列源源不断,港区泊位已连续半月满负荷运转。”

这繁忙景象,正是帝国近年来倾力经营东北、建设“帝国粮仓”的缩影。

---

几乎同时,数千里外紫禁城文渊阁内,帝国农工商部尚书唐绍仪正将一份厚厚的文书呈递至御前。

“陛下,”他声音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截至本月,辽东、吉林、黑龙江三省新垦良田已逾千万亩,去岁三省粮粟总产,较之三年前翻了一番有余。昔日‘北大荒’,正渐成‘北大仓’。”

御座上的溥仪皇帝接过奏报,目光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微微颔首:“移民实边之事,进展如何?”

“回陛下,依内阁所议《移垦实边疏》,由河北、山东等地迁徙之农户,迄今已安置三十七万余口,分设新村屯四百余处。”唐绍仪从容应答,“农工商部与地方官署协同,按丁口授田,贷与种子耕牛,并免三年钱粮。如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处,阡陌渐连,鸡犬相闻。”

这移民实边的国策,旨在充实边疆、开发沃土。通过招募内地农户迁往东北,授予土地并提供生产资料及税收优惠,以巩固边疆并增加粮食产出。

“然则,”唐绍仪话锋一转,语气转为凝重,“垦殖扩疆,亦生新患。移民与当地鄂伦春、达斡尔等部族,因猎场、渔域之界,摩擦日增。月前,黑龙江巡抚来报,呼兰河畔曾有移民与鄂伦春猎户为争一片榛子林,几至械斗。虽经弹压未酿大祸,然隐患未除。”

溥仪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他深知,开发东北绝非简单的垦荒移民,更涉及复杂的民族关系与生态平衡。

“传旨黑龙江巡抚,”皇帝沉吟片刻后道,“妥善调解民夷纷争。移民所占部族传统渔猎山林,可由官中酌情补偿,或划拨别处替代。务求公正,以安地方。”

“臣遵旨。”唐绍仪躬身领命,继而提及另一要务,“此外,农工商部已遵陛下前旨,遴选了熟悉北地农事、素有声望之干员七人,不日将派往北海(贝加尔湖)地区,乔装为收购皮货之商贾,实地勘察彼处土地、水源、物产,并探询当地布里亚特人等部族对帝国之态度。”

这是一步暗棋,意在为未来可能的目光北向预先布局。

“人选务必精当,行事务求机密。”溥仪叮嘱道,指尖在御案上轻轻一点,“北海故土,朕志在必得。然何时取,如何取,尚需时机。”

正当君臣商议之际,总参谋长蒋百里与内政总理孙文连袂求见。两人神色皆显凝重,显然有要事禀奏。

“陛下,”蒋百里率先开口,声音低沉,“总参二部获自苏俄远东之情报,近日,有目击报告称,一名形貌极似石原莞尔之日本军官,曾出现在赤塔一带,与当地一股反苏维埃武装力量接触。”

石原莞尔!这个名字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文渊阁内激起涟漪。

“又是此人!”溥仪眼中寒光一闪。这个如同鬼魅般的对手,自北疆消失后,竟果然潜往帝国利益攸关的北方区域活动。

“苏俄方面对此有何反应?”皇帝追问。

“苏俄远东当局似乎尚未掌握确切情报,或其内部纷乱,无暇他顾。”蒋百里分析道,“然石原现身赤塔,意图不明。臣恐其煽动当地武装,滋扰边境,甚或……觊觎北海地区。”

此时,孙文上前一步,呈上另一份文书:“陛下,此乃内阁审议之《边民安置巩固纲要》。目下我帝国于东北之移民实边已见成效,然北海地区形势未明,臣等以为,当进一步巩固边疆人口。纲要提议,于辽东、吉林选定若干边境州县,加大招徕内地民众力度,并提高边民补助,凡愿定居边境线百里之内者,除原有田宅优待,另按月发放守边津贴,以期固我藩篱,渐成众志成城之势。”

溥仪接过纲要,快速浏览。这无疑是深谋远虑之策,以经济手段鼓励民众扎根边疆,巩固国防。

“纲要甚善,可即颁布施行。”皇帝当即准奏,随即目光再次转向蒋百里,“石原莞尔动向,必须严密监视。增派得力人员,渗透赤塔地区。朕要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又能掀起多大风浪!”

“是!”蒋百里肃然领命。

君臣议罢,众人告退。文渊阁内重归寂静,唯余溥仪独立窗前,目光越过紫禁城的重重殿宇,投向那广袤而遥远的北方。

帝国粮仓初具规模,移民实边稳步推进,暗探已向北疆。然石原莞尔的阴影再次浮现,北海故土的前路上,必然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与汹涌的暗流。帝国这艘巨轮,在深耕沃土的同时,也必须时刻警惕来自远方的威胁。

北海的风,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