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天澈提亲的盛大场面余波未平,杨景曦却已收拾心情,继续投身于医学堂的教学之中。
她又连续讲授了几日,将基础解剖、生理与无菌原则更深层次地融会贯通,并穿插了大量的实践讨论,确保学员们真正理解吸收。
见第十组的太医、大夫和学徒们已逐渐跟上节奏,对基础知识有了较为扎实的掌握,杨景曦便做出了安排。她将第十组后续的巩固教学任务,交给了那三名并入该组的暗刃成员。他们早已将她所授融会贯通,且经过战场检验,由他们来指导这些基础内容绰绰有余。
随后,她找来白芷等六名女暗卫。
“医学堂这边已步入正轨,有暗刃们盯着即可。”杨景曦对她们说道,“我需去工学院一趟,看看郑主事和工匠们是否已将新农具制作出来,成果如何。你们便留在此处,继续跟着学习医术,不必跟着我了。”
然而,她的提议立刻遭到了六人异口同声的反对。
白芷作为代表,态度坚决地躬身道:“殿下,万万不可!王爷严令,我等六人必须时刻护卫您左右,寸步不离。医学堂内尚可,您独自前往工学院,那等处所人员繁杂,冶炼之地又多有危险,我等岂能安心在此学习?”
空青也补充道:“是啊殿下,医术固然重要,但护卫您的安全才是我等第一要职!”
南烛、茯苓等人虽未说话,但眼神中的坚定已表明了一切。
杨景曦看着她们一副“你若强行赶我们走,我们就跪地不起”的架势,不禁无奈地揉了揉眉心。她深知萧天澈的担忧和她们的责任心,也明白工学院那边情况确实比医学堂复杂些。
略一思忖,她只好折中道:“既然如此,那便这样。你们六人两两一组,分为三组。每日只需一组随我前往工学院,其余两组仍留在医学堂学习医术。如此,既不至于耽误你们太多课业,也能保证我身边有人护卫,如何?”
这个方案总算得到了女暗卫们的认可。六人迅速自行分组,白芷与南烛一组,空青与青黛一组,茯苓与辛夷一组。
“今日便由白芷和南烛随我同去。”杨景曦吩咐道,随即带着两人,乘马车前往城西工学院。
到达工学院,得到消息的郑学礼早已带着几位工匠头领在门口焦急又兴奋地等候。
一见到杨景曦的马车,郑学礼立刻快步迎上,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笑容,声音都比平日高了几分:“下官恭迎公主殿下!殿下,您来得正好!您送来的图纸,工匠们日夜赶工,反复试验,终于……终于将几样新农具都做了出来!效果……效果简直神了!”
他身后的工匠头领们也是个个红光满面,眼神热切地看着杨景曦,如同看着指引方向的明灯,纷纷激动地行礼。
杨景曦闻言,唇角微扬:“哦?做出来了?快带本宫去看看。”
“殿下这边请!这边请!”郑学礼连忙在前引路,脚步飞快,几乎是小跑着将杨景曦带到了工学院后院一片特意开辟出的空地旁。
只见空地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套崭新的农具:弯曲弧度恰到好处、犁铧锋利闪着寒光的曲辕犁;结构精巧、能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盖的耧车;刀身轻薄、弧度利于发力收割的改良镰刀;还有几样其他配套的耙、锄等。
郑学礼如数家珍般一一介绍,激动地比划着:“殿下您看这曲辕犁,工匠们严格按照您的图纸打造,试过了,比现用的直辕犁省力太多!一头健牛便能拉动,入土深,翻土碎!这耧车,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能省下不知多少人力工时!还有这镰刀,磨得飞快,挥起来顺手极了!”
杨景曦仔细查看了每一件农具的做工、连接处、钢材质量,满意地点点头。她亲自走上前,挽起袖子,在白芷和南烛担忧的目光中,拿起那把曲辕犁在空地上试了试手感,又操作了一下耧车。
与她现代见过的机械化农具相比,自然略显笨重,但与此时代天启国现有的农具相比,其设计理念和带来的效率提升,无疑是革命性的,进步了何止一点点!
“不错,诸位辛苦了!成果斐然!”杨景曦不吝赞扬。
郑学礼和工匠头领们顿时笑得见牙不见眼,如同得了最高奖赏。
“不过,”杨景曦话锋一转,“可曾遇到什么问题?或是觉得还有可改进之处?”
这一问,立刻打开了工匠们的话匣子。一位老工匠指着耧车的某个连接处道:“回殿下,这个活扣有时下种多了容易卡住,小老儿觉得或许可以再打磨得更光滑些,或者换个卡榫方式?”
另一位指着犁铧:“殿下,这钢口极好,但磨损后,寻常铁匠怕是难以修补……”
问题都很具体,属于工艺优化范畴。
杨景曦认真听着,结合现代工学知识,一一给出了改进建议,比如使用更耐磨的合金钢、优化连接处的轴承结构、设计可替换的标准化部件等。
虽然有些材料和技术暂时无法完全实现,但她的思路和方向,已让工匠们茅塞顿开,连连称妙,看向她的眼神愈发崇敬。
接着,杨景曦又提出要去冶炼区域看看。郑学礼连忙带路。
一进入冶炼区,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巨大的高炉正在鼓风器的运作下熊熊燃烧,发出沉闷的轰鸣声。赤红的铁水在坩埚中翻滚,工匠们古铜色的皮肤上沁满汗珠,肌肉虬结,正喊着号子,合力捶打烧红的铁坯,火星四溅,充满了原始而震撼的力量感。
杨景曦仔细查看了高炉的结构、通风情况、防火措施,以及工匠们的防护(简陋的皮围裙和手套)。她着重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尤其是防火、防烫伤、注意通风避免中毒等。
看着那些挥汗如雨的工匠,她对郑学礼郑重道:“郑主事,冶炼锻造是极费体力的重活。务必保证工匠们的饭菜油水足,量要管够,每日必须要有肉食补充体力。此外,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待在高温区域,每日必须轮换,抽出一两个时辰到外面空旷处活动透气,舒展筋骨,以免积劳成疾。这些,都要形成定例。”
郑学礼和周围的工匠们闻言,皆是心头一热。他们做惯了这辛苦活计,何曾被如此身份贵重之人细细关怀过?顿时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纷纷躬身道谢:“谢公主殿下体恤!殿下仁德!”
随后,杨景曦同样去工学院的工匠宿舍看了看,确认了住宿条件与医学堂相当,被褥厚实,蜂窝煤取暖也注意了通风,这才放下心来。
接下来的几天,杨景曦大多时间都待在工学院,看着工匠们根据她的建议对新农具进行优化调试,与郑学礼和工匠头领们讨论着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和成本控制,关注着冶炼工艺的每一个细节改进。
工学院内,因为她带来的新知识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干劲。每一项微小的改进成功,都引来一阵由衷的欢呼,所有人都坚信,他们正在参与的,是一项足以改变无数人生活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