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91章 寂静之门与意外遭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1章 寂静之门与意外遭遇

“第三,”王浩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深沉,“经过虫族一役,联盟需要向所有文明展示我们面对未知的勇气和决心。我亲自前往,就是最好的宣言:联盟的领袖,永远站在探索和守护的最前沿。”

他的理由无懈可击,更展现了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最终,联盟理事会批准了王浩的请求,任命他为“远航者计划”前线总指挥兼“探针”特遣舰队司令官。

接下来的数月,王浩全身心投入到“探针”舰队的组建和装备工作中。这并非一支追求火力的攻坚舰队,而是一支集隐匿、生存、侦察、机动于一体的特殊力量。

“探针”舰队的核心由三艘特制舰船构成:

旗舰“洞察号”:由一艘最新下水的、体型较小的“探索级”科学考察船改造而成。它摒弃了大部分攻击性武器,强化了超远程传感器阵列、信号分析系统、隐匿力场发生器和强大的超空间引擎。其装甲轻薄,但配备了最新一代的“动态秩序护盾”和强大的电子对抗系统,生存能力体现在“不被发现”和“干扰规避”上。舰上搭载了联盟最顶尖的信号专家、外星社会学家、物理学家和战略分析团队。

护卫舰“影刃号”:一艘经过彻底改装的“影袭”级驱逐舰,体型进一步缩小,隐身性能达到极致。装备了高速机动引擎和强大的点防御系统,主要负责近距离侦察、警戒和必要时为旗舰挡刀。船员由最精锐的特种作战队员和侦察飞行员组成。

支援舰“基石号”:一艘多功能工程补给舰,具备较强的自持力,携带了备件、维修设备、小型无人机群以及一个模块化的前沿基地组件,可在安全星域建立临时落脚点。

船员的遴选极其严格。王浩亲自面试了每一位关键岗位的候选人,从经验丰富的老兵到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他需要的是不仅技术过硬,更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和在绝对孤立无援环境下保持冷静判断力的人。最终,一支由精英中的精英组成的、不足千人的特遣舰队集结完毕。

出发前夜,“希望之城”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送行仪式。没有盛大的场面,只有联盟高层和船员家属代表参加。气氛凝重而充满期盼。

王浩与妻子林雪和儿子王晨星做了告别。林雪强忍着泪水,为他整理好元帅制服的衣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一定要平安回来。”小王晨星已经懂事了许多,他紧紧抱着父亲,小声说:“爸爸,你是最厉害的探险家!我会照顾好妈妈的!”

王浩心中充满不舍,但更多的是责任。他拥抱了家人,转身走向等候在发射平台的穿梭机,步伐坚定。

在“洞察号”的舰桥上,王浩看着舷窗外逐渐远去的“希望之城”和护航的舰队,通过全军广播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全体‘探针’舰队官兵们,我们即将驶向人类乃至联盟从未踏足的未知领域。前方是黑暗,是谜团,也可能是危险。但我们肩负的,是整个联盟未来的安全与希望。我们不是去征服,而是去理解;不是去挑衅,而是去守护。记住我们的使命:观察、分析、传回信息、活着回来!出发!”

三艘舰船引擎启动,悄无声息地滑入深邃的星空,很快便启动了超空间跳跃,消失在茫茫宇宙中。这一次,他们没有强大的舰队护航,只有彼此依靠,奔向那神秘信号的源头。

航行初期是漫长而枯燥的。舰队沿着规划好的、尽可能避开已知星系的隐秘航线,向着银河系外的巨引源方向持续跳跃。大部分时间,舰队都处于严格的静默航行状态,只接收信息,不主动发射任何信号。

王浩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熟悉新舰船的性能,与船员们进行各种应急预案的推演,并组织科学团队持续分析接收到的、越来越清晰的诡异信号。信号依旧有序而复杂,但其源头移动的轨迹和速度被更精确地计算出来,目标似乎直指银河系的一个偏远旋臂。

航行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曾险些闯入一个不稳定的脉冲星辐射带,依靠“洞察号”优异的传感器提前预警才得以规避;也曾遭遇一片广袤的星际尘埃云,能见度降至极低,不得不放缓速度,小心穿行。每一次意外,都考验着舰队的应变能力和王浩的指挥决策。

在这种高度紧张和孤立的环境中,王浩作为统帅的个人魅力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沉稳冷静,与官兵同甘共苦,经常深入各个岗位了解情况,缓解大家的心理压力。他让这支精英舰队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严谨的纪律。

经过数月的艰苦航行,“探针”舰队终于抵达了信号源预测区域的边缘。这里已经是银河系的远郊,恒星稀疏,空间环境异常宁静,但也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

“洞察号”的超远程传感器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在前方一片看似虚无的星域中心,空间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扭曲,仿佛一个无形的巨大透镜,星光在经过那里时发生了轻微的偏折。而那个持续不断的、高度有序的信号,正是从这片扭曲区域的中心发出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传感器检测到那片区域周围的空间结构极其不稳定,充满了微小的、不断生灭的空间裂缝,仿佛一扇巨大而粗糙的“门”正在被某种力量强行维持着。

“报告!检测到超大规模的能量聚集!规模远超我们的任何已知科技造物!能量读数还在持续增强!”传感器官的声音带着震惊。

“扫描附近星域!寻找任何人工建筑或舰船迹象!”王浩下令,心跳加速。

扫描结果令人困惑:除了那片巨大的空间扭曲和强烈的能量源,附近没有任何行星、恒星,也没有发现任何可见的舰船或空间站。那个强大的存在,似乎是无形的。

“我们可能已经抵达了目标区域,”王浩凝视着星图上那片诡异的空白,沉声道,“或者说,我们抵达了它的‘门口’。全体进入最高隐匿状态,停止一切主动扫描,释放被动探测单元。

王浩的命令被迅速执行。“洞察号”、“影刃号”、“基石号”三舰的引擎功率降至维持生命系统的最低水平,所有非必要的能源输出被切断,舰体表面的隐匿力场发生器功率开到最大,将战舰的热信号和能量波动压制到近乎宇宙背景辐射的水平。它们如同三块冰冷的宇宙尘埃,静静地漂浮在距离那片空间扭曲区域数个天文单位之外的虚空中。

大量的被动探测单元——微小的、不发射任何信号的传感器——被悄然释放出去,如同无形的触手,缓缓飘向那片扭曲的空间。它们将依靠探测引力涟漪、背景辐射变化、高能粒子流等极其细微的迹象,来拼凑出最后的真相。

舰桥内,灯光昏暗,只有仪器屏幕发出的幽光映照着王浩和核心团队成员凝重的脸庞。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个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被动探测单元传回的第一批数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初步数据开始断断续续地传回,经过超级计算机的处理,在星图上逐渐勾勒出那片区域的粗略轮廓。

探测结果让所有科学家感到头皮发麻,那并非预想中的某种超级文明舰队或巨大星舰,而是一种完全超出他们理解范畴的存在。

空间结构:那片扭曲区域确实像一个巨大的“星门”,但其规模骇人听闻,直径足以容纳数个恒星系轻松穿过!更奇特的是,它的结构并非固定的几何形状,而是在不断变化、蠕动,仿佛有生命一般,其边界模糊不清,与正常空间的过渡区域充满了狂暴的能量乱流和空间裂缝。

能量源:能量的确高度集中,但其性质无法用已知的任何物理模型解释。它既不完全是物质能量,也不完全是暗能量,更像是一种……“信息势能”的具象化体现,仿佛有无穷无尽的数据流正在门后涌动,试图冲破某种束缚。

“门”的状态:分析显示,这扇“门”极不稳定,似乎处于一种“半开启”或“尝试开启”的状态。那股有序的信号,更像是从门缝中泄漏出来的“噪音”,或者说是维持这种不稳定状态所需的“协调波”。

无实体迹象:在“门”的附近,确实没有发现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实体——没有建筑,没有舰船,没有活动迹象。那个强大的意识或文明,似乎完全存在于另一个维度或位面,这扇“门”就是其与这个宇宙唯一的交互界面。

“这……这根本不是科技造物”一位资深物理学家喃喃道,“这更像是宇宙本身的一个伤口,或者一个正在被强行打开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