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132章 虚空巨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构造体已经彻底支离破碎。巨大的碎片,有的如同断裂的山脉,棱角分明地漂浮着;有的则像是被无形巨力揉捏过的金属团块,扭曲成难以名状的形状;更有无数较小的碎片,如同爆炸后的弹片,均匀地弥散在核心区域周围,形成了一片危险的残骸带。但从这些破碎的轮廓中,依稀可以辨认出,它曾经可能是一个环状的,或者某种更为复杂的多面体几何结构。这绝非为生物居住或常规航行而设计的飞船或空间站,它更像是一种用于某种宇宙尺度工程的巨型装置,或者是一个文明用于实现其终极目的的、如同神迹般的造物。

“默客号”不敢有丝毫怠慢,在极远的距离上就停了下来,所有主动探测器关闭,仅依靠被动传感器,如同一个在巨大陵墓外匍匐的朝圣者,小心翼翼地收集着信息。

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很快印证了最坏的猜测,并带来了更深的寒意。

弥漫在整个残骸带及其周围星云中的能量背景辐射,被仔细地分析。其能量签名特征,与太阳系和“墓碑星云”遗迹中检测到的、属于“收割者”的痕迹,存在着高度相似的核心频谱。这意味着,毁灭此地的元凶,与毁灭人类和“墓碑星云”未知文明的,是同一类存在。

然而,此地的能量残留,呈现出两种令人心悸的特质:

极致的古老:能量衰减的程度和与背景辐射的融合度,远超“墓碑星云”,更不用说太阳系。根据最保守的模型估算,这场毁灭发生的时间,可能比“墓碑星云”的事件还要早数亿年,甚至可能追溯到数十亿年前的宇宙早期。这个文明,可能是在宇宙还相对年轻时,就已然凋零。

浓郁的“浓度”:与太阳系那种相对“干净”的毁灭(星球被撕裂)和“墓碑星云”的均匀“蒸煮”不同,此地的能量残留仿佛被某种力量禁锢在了这片区域,历经亿万年仍未完全消散。这种“浓郁”感,暗示着当时释放的能量级数可能更加恐怖,或者毁灭的方式涉及到了更深的、对时空基本规则的破坏,导致“伤痕”难以愈合。

这片虚空中的巨构遗迹,就像一块被永恒冻结的伤疤,记录着一场发生在难以想象的远古时期的、技术层次高到令人绝望的文明,与“收割者”之间爆发的冲突。而结果,显而易见。这个能够建造恒星系尺度工程的文明,依旧未能逃脱被彻底毁灭的命运。

这种认知带来的,不是同病相怜的慰藉,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威压感。如果连这样的文明都失败了,人类联盟的希望又在何方?

在极致的震撼与恐惧之后,科学家的本能开始驱使“默克号”的行动。尽管风险巨大,但此地的考古价值无可估量。

AI操控飞船,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开始沿着残骸带的外围移动,试图寻找相对安全的路径,并利用被动传感器进行更详细的扫描。

他们发现了更多细节:

某些巨大的晶体碎片内部,似乎冻结着复杂的、类似电路板的微观结构,但其复杂程度远超人类最先进的纳米芯片。

残骸的断裂面显示出非爆炸性的解离特征,更像是从分子键合层面被瞬间“瓦解”,与“墓碑星云”的毁灭方式有相似之处,但显得更加“彻底”和“有序”。

那片规律的引力波信号,其源头似乎位于残骸最核心的区域,那里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类似多面体核心的构造,仍在持续散发着微弱的时空涟漪。

“默客号”如同一个在巨人尸骨旁徘徊的蚂蚁,试图从这宏大的毁灭场景中,解读出一点点关于建造者和毁灭者的信息。每一次扫描数据的传回,都让暗影基地的团队既兴奋又恐惧。兴奋于每一个新发现都可能带来突破,恐惧于每一个发现都在不断拉高他们对“收割者”恐怖实力的评估。

然而,就在“默客号”试图更靠近一些,对那个仍在发出信号的核心区域进行针对性扫描时,飞船的威胁感知系统突然发出了最低等级的、但持续不断的警报。并非侦测到了直接攻击,而是发现周围空间的引力场背景出现了无法解释的、细微的扰动。这种扰动与残骸本身的引力特征不符,更像是某种隐形的、活动的物体在附近空间移动时产生的涟漪。

“星海漫游者”AI立刻停止了所有靠近动作,将飞船隐匿性能提升至极限,并开始悄然后撤。它无法判断这扰动是残骸区域固有的自然现象,还是某种留守在此地的、负责“清扫战场”的自动化防御系统,或者更糟的东西,已经被他们这只不请自来的“蚂蚁”所惊动。

探索戛然而止。巨大的诱惑与未知的危险,在这片古老的坟墓前形成了尖锐的对峙。

“默客号”悬浮在那片由冰冷星云和破碎巨构共同构成的、死寂的虚空墓园边缘。来自核心区域的、规律而微弱的引力波信号,如同古老钟摆的滴答声,持续不断地敲击着飞船的传感器,也敲打在远在暗影基地的观察者们心上。威胁感知系统捕捉到的那一丝难以捉摸的引力扰动,像一缕游移不定的寒风,警告着潜在的危险。然而,退缩,意味着可能与揭示“收割者”本质的关键线索失之交臂。

经过短暂的、以纳秒计的风险评估,“星海漫游者”AI做出了决断:继续潜入,但采取最高级别的隐匿与谨慎。

飞船彻底关闭了所有可能产生主动辐射的探测器——激光雷达、高能粒子扫描器、主动引力波发生器等。它现在完全变成了一个“聋子”和“瞎子”,仅依靠最基础的被动传感器:超高灵敏度引力波接收器、全频谱被动电磁接收器、以及极其微弱的宇宙射线和中微子背景涨落探测器,来感知周围环境。这就像一个人蒙上眼睛、塞住耳朵,仅凭皮肤的触觉和空气的流动来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飞船的隐匿系统被驱动至理论极限。等离子隐身层如同一种有生命的流体,紧贴船体表面流动,其能量波动被压制到几乎与宇宙真空的量子涨落无异。自适应伪装涂层的光学特性与反射率,被动态调整到与周围弥漫的、冰冷的星云尘埃几乎完全一致。此时的“默克号”,在光学和大多数电磁波段上,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其热辐射特征也被压制到接近绝对零度的背景水平。

它调整姿态,不再像之前那样保持距离观察,而是如同一滴小心翼翼融入墨汁的水滴,开始向那巨大的残骸带内部滑去。它的速度被降至极低,堪比一艘在港口内慢速移动的帆船,依靠极其微弱的场驱动调整方位,避免产生任何可探测的推进器痕迹。

进入残骸带的过程,如同潜入一艘沉没在万米海沟下的、规模堪比城市的超级巨舰残骸内部。只是这里的“海水”,是近乎绝对的真空和致命的辐射。

展现在被动传感器有限的“视野”中的景象,光怪陆离,远超任何人类的想象。那些从远处看如同山脉的晶体碎片,靠近后才显露出其令人瞠目结舌的细节。它们并非实心结构,内部充满了纵横交错的、巨大无比的通道和空腔。这些通道的截面形状并非圆形或方形,而是某种复杂的、符合非欧几里得几何的流线型结构,表面光滑如镜,即使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依然残留着某种超越时代的美感。

AI选择了一条相对宽阔、似乎曾是该构造体主干道的巨大晶体管道,作为潜入的路径。管道直径足以容纳数艘人类主力战舰并行,内壁闪烁着幽暗的、仿佛来自远古的能量流光,如同凝固的闪电。

沿途的景象,既壮观又令人毛骨悚然。可以看到无数嵌入晶体壁内的、结构精细无比的装置,它们的功能完全无法理解。有些像是某种能量传导节点,有着复杂的分形几何结构;有些则像是信息处理单元,表面布满了比雪花更复杂的微观纹路;还有一些巨大的空腔,内部悬浮着已经停止运转的、由未知力场约束的复杂机械组件,其运作原理违背了已知的物理定律。

最令人心悸的是这些结构的状态。它们都保持着一种绝对的、瞬间凝固的姿态。没有熔毁的痕迹,没有爆炸造成的扭曲变形,没有激烈的战斗留下的伤疤。一切仿佛是在运行到最高潮时,被一种无法理解的力量,从最基础的层面上同时“关闭”了其存在性,使得宏伟的结构如同沙堡般无声地瓦解,却又奇迹般地保留了大部分的形态细节。这是一种彻底的、源自存在层面的无声瓦解,比任何爆炸都更显得恐怖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