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214章 代价与绝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晨星作为丈夫和父亲,以及舰队的指挥官,将面临情感与责任最极致的冲突。他需要亲手将自己的妻儿送上一条九死一生的绝路,为了文明的存续。

李琟博士和整个团队,则承担着将疯狂构想转化为可行技术的巨大压力,任何微小的计算失误或技术缺陷,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星火方案”是一簇在绝对黑暗中擦出的、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的火花。它既是希望的象征,也是一份沉重到无法想象的责任和牺牲契约。

“星火方案”的完整构想,在“火花”小组的绝密会议室内被首次完整呈现。当李琟博士用尽可能冷静、客观的语调,将这三个环环相扣、却又步步惊心的阶段阐述完毕时,整个房间陷入了一种近乎真空的死寂。

方案本身听起来荒诞不经,如同科幻小说中最疯狂的桥段——将人的意识压缩成“奇点”,向一个宇宙级机制注入“人性悖论”作为武器?这远远超出了常规的战争逻辑,触及了科学与哲学、甚至神学的模糊边界。

然而,支撑这个疯狂构想的,并非空想,而是李琟博士团队呕心沥血进行的、基于现有物理学和意识模型极限的复杂数学推演。在有限的、极度简化的模拟环境中,当设定“悖论”的不可解性达到某个阈值,且“意识奇点”的秩序峰值足够尖锐时,目标系统(模拟的“收割者”逻辑核心)确实表现出了非线性的、剧烈的反应——从简单的运算错误到彻底的逻辑循环锁死,甚至出现了小概率的、无法预测的底层规则扰动。

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虽然微弱且建立在无数理想化假设之上,却像一丝冰冷的电流,穿过在场每个人的脊髓,带来一种混杂着极致希望和深入骨髓恐惧的“心悸”。它不是令人兴奋的可能性,而是那种站在万丈深渊边缘,看到唯一一根悬索时,既想抓住又恐惧其断裂的战栗。

理论的微光越是清晰,照出的现实代价就越是狰狞和令人无法呼吸。而其中最沉重、最无法回避的代价,完全压在了方案的核心执行者——星萤和王启明——身上。

“意识奇点”的创造过程,绝非温和的冥想。它要求参与者的意识主动剥离个体边界,强行融合、压缩,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状态。这无异于将灵魂置于概念性的粒子对撞机中进行撞击。星萤作为主要载体和稳定器,将承受最直接、最剧烈的冲击。她的意识结构能否在如此极致的压力下保持完整?即便方案成功,她的意识能否从那个高度融合的“奇点”状态顺利解离、回归自我?还是会与王启明及其他志愿者的意识永久融合,形成一个无法定义的、非你非我的新意识集合体?或者最坏的情况——在能量释放的瞬间,意识结构彻底崩解、消散于无形,如同水珠蒸发?这一切都是巨大的未知数。这几乎等同于一场意识层面的、有去无回的自杀式攻击。

而王启明,这个尚且年幼、意识如同初生蓓蕾般脆弱的孩子,将被卷入这场风暴的中心。他的“共振”能力是方案的关键放大器,但也意味着他同样要承受“奇点”的撕扯和“悖论”注入时的巨大负荷。让一个孩子承担如此风险,挑战着最基本的伦理底线。他可能还无法理解什么是牺牲,但他的整个未来,甚至他能否拥有一个“未来”,都将系于这孤注一掷的尝试。

这不再是简单的牺牲,而是可能存在的、最彻底的湮灭——不仅是肉体的消亡,更是作为“自我”的存在的终结。让至亲去承受这样的命运,其痛苦远超任何肉体的酷刑。

除了执行者的代价,方案成功的外部条件也苛刻到令人绝望。

“星火”必须在极度接近“收割者”核心的某个关键节点(可能是其决策中枢、能量汇集点或信息交换枢纽)才能被“点燃”。距离过远,信号衰减,“悖论”的冲击力将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时机。方案必须在“收割者”的注意力被极大吸引、主要计算资源被其他事件占据的瞬间执行。李琟博士的推演表明,最理想的时机,是当舰队主力发起一场决死的、规模浩大的佯攻或自杀式冲击,迫使“收割者”调动大量资源进行应对的那一刻。只有这样,其核心防御才会出现一丝转瞬即逝的“松懈”或“盲区”。

这个机会窗口可能只有几秒钟,甚至更短。任何微小的延迟、判断失误或通讯干扰,都将导致方案失败。这要求执行者拥有超越极限的默契和决断力,也要求外围的舰队做好随时牺牲大部分力量来创造这唯一机会的准备。

然而,与失败的后果相比,上述所有代价和苛刻条件,都显得似乎可以“接受”。因为失败的代价,是彻彻底底的、没有任何挽回余地的终极灭绝。

如果“星火方案”失败,可能引发的后果包括:

“收割者”可能会将这种针对其逻辑核心的攻击,判定为最高级别的威胁,从而启动前所未有的、最彻底的抹杀程序,人类文明将连一丝痕迹都无法留下。

更可怕的是,“收割者”作为一种高度进化的机制,可能从这次攻击中学习、适应。它可能会升级其逻辑防御,甚至将“人性悖论”这种攻击方式纳入其威胁数据库,从而变得更加完美、无懈可击。人类将亲手打造出一个更强大的死神。

方案失败产生的能量反冲或逻辑污染,可能首先毁灭执行者,继而波及整个舰队,甚至可能对局部宇宙结构造成不可预知的损害。

无论哪种情况,失败都意味着人类文明及其所有希望之火的彻底、永恒的熄灭。这是一场赢则获得渺茫生机,输则万劫不复的豪赌,赌注是整个种族的存续。

当李琟博士用沉重到极点的语气,阐述完所有可能的代价和风险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王晨星身上。他不再是需要听取意见的讨论者,而是必须做出最终裁决的最高指挥官。

王晨星坐在那里,如同一尊瞬间失去了所有生命力的石雕。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紧握的双拳,以及手背上因极度用力而暴起的青筋,暴露了他内心正在经历的滔天巨浪和撕心裂肺的煎熬。

他的目光越过复杂的星图和数据屏,仿佛穿透了层层甲板,落在了星萤和儿子王启明所在的那个温暖的舱室。让他签署这个将自己一生挚爱、自己刚来到人世不久的孩子,推向如此意识炼狱和存在性绝境的命令,比让他自己立刻去死,还要痛苦千万倍。这是一种违背所有生物本能、所有为人夫、为人父情感的、极其残酷的抉择。

然而,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星萤却缓缓站起身。她的脸上没有恐惧,没有犹豫,只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近乎神性的平静和决绝。她走到王晨星身边,没有看其他人,只是轻轻握住了他那只因痛苦而剧烈颤抖、冰冷的手。

她的手温暖而稳定,仿佛带着一种能安抚灵魂的力量。

“晨星,”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穿透一切迷雾的澄澈,“你还记得吗?我们从离开地球的那一天起,颠沛流离,经历无数生死,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给人类,给我们的后代,寻找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吗?”

她顿了顿,目光温柔地看向王晨星,又仿佛看向了更遥远的未来:“现在,希望就在我们眼前。虽然它看起来像一团炽热的火焰,会灼伤任何试图握住它的人。王启明我们的孩子,”她的声音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迅速恢复了坚定,“他来到这个世界,或许就背负着这样的使命。这不是命运强加给他的诅咒,而是我们所有人,包括他自己,为了生存,为了未来,所能做出的唯一可能的选择。”

她的这番话,不是慷慨激昂的宣言,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平静的接受。她清楚地看到了前方的深渊,但她选择了带着爱,而不是带着恐惧,走向它。

星萤的平静和觉悟,像一道光,刺破了王晨星心中厚重的阴霾。他反手紧紧握住她的手,仿佛要从她那里汲取最后的力量。他抬起头,眼中依然充满了痛苦,但那份属于指挥官的、背负一切的决断力,重新回到了他的眼中。

“希望号”旗舰最深处,那间拥有最高级别电磁屏蔽和物理隔音的决策室内,空气仿佛被抽干,沉重得令人每一次呼吸都需耗费莫大的力气。椭圆形的合金会议桌旁,舰队最高决策层的七名成员——包括王晨星、李琟博士、安全主管卡特上校,以及另外四位分别代表军事、科学、后勤和民意的核心顾问——悉数在座。他们的脸上没有平日开会时的专注或争论,只有一种近乎凝固的肃穆,仿佛即将进行的不是一场会议,而是一次对文明命运的终极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