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开局无甲:我在原始世界建文明 > 第121章 人口滋生住房紧,规划新城辟南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章 人口滋生住房紧,规划新城辟南区

丰收庆典的狂欢余韵尚未完全消散,一个日益紧迫的现实问题便摆在了联盟管理层的面前——人,太多了。

五年来的休养生息、医疗进步和不断吸纳归附者,使得联盟人口突破了五千大关。这本是联盟强盛的标志,却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原有的居住区,尽管经过数次规划整理,但最初的设计容量早已达到极限。

走在原有的“井”字街区,汪子贤微微蹙眉。街道明显变窄了,因为不少家庭在屋前屋后私自搭建了存放杂物或扩大居住空间的小棚屋。孩子们玩耍奔跑的空间被压缩,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排水沟渠也因为负荷加大和不时被占用而时有堵塞,雨天容易形成积水。新成立的家庭难以分配到合适的住房,只能几代人挤在一起,或者暂时借住在公共建筑(如粮仓、工坊)的边角,这不仅不便,也带来了安全和卫生隐患。

“大首领,这样下去不行啊。”负责内部管理的长老木须,一个心思缜密、以前擅长搭建房屋的老者,愁容满面地找到汪子贤,“昨天西山部落的两户人家为了争一块搭棚子的地,差点打起来。还有,小河家新添了双胞胎,加上老人,七口人挤在两间小屋里,孩子哭闹都没地方躲……”

汪子贤点了点头,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紧迫一些。人口是文明的基石,但若管理不善,也会成为混乱的源泉。他沉声道:“我们不能只是修修补补,必须开辟新的居住区,进行统一、前瞻的规划。”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南边那片缓坡地。那里地势略高于现有聚居区,坡度平缓,日照充足,靠近水源(一条小溪流经),且面积广阔,足以容纳上千人居住还有富余。

“就是那里了。”汪子贤指向南方,“我们将那里命名为‘南城区’。这将是我们联盟第一个完全由联盟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区!”

这个决定在长老会上得到了支持,但也有人担忧:“统一建设?那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现在正是农闲,但也要准备过冬,狩猎和训练也不能停……”

“正因为是农闲,才正是大兴土木的好时机。”汪子贤早已深思熟虑,“人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联盟征调,以工代赋’的方式。每个家庭按壮劳力比例出工,参与建设者,不仅可以优先获得新区的住房分配权,还能减免部分今年的粮食贡献。这样既能调动积极性,也不会过度影响生产。”

“至于规划和建设,”汪子贤顿了顿,心念微动,“我需要仔细测算一下。”

他屏退左右,独自来到议事厅偏室。光芒一闪,胖墩扇动着小翅膀出现在他面前,歪着脑袋,用稚嫩却清晰的声音问道:“宿主,遇到难题了?需要胖墩帮忙计算还是搜索数据库?”

“胖墩,”汪子贤用手指在铺满细沙的桌面上大致画出了南部缓坡的地形和范围,“我需要规划一个足以容纳一千五百人居住的新区。要求包括:房屋整齐统一、街道宽敞足够双牛车并行、预留公共空间、并且要为未来的供排水系统留下铺设空间。” 他特意加重了最后一点。

胖墩 眼睛眨了眨,头顶的华为标志开始高速闪烁,投射出淡淡的微光在沙盘上扫描勾勒:“收到指令。地形扫描分析中……最优布局计算中……基于当前技术水平(木骨泥墙、茅草顶结构)和宿主需求,生成初步规划方案。”

片刻之后,胖墩 开口道:“建议采用‘棋盘格’状布局,主干道南北走向两条,东西走向三条,宽度建议为五步(约7-8米)。次级巷道纵横交错,宽度三步(约4-5米)。房屋单元建议采用标准化设计:每户占地长十步宽八步(约15m*12m),包含主屋、侧棚(厨房、储物)和小院。公共空间建议设置在区域中心,预留一大块平地作为未来广场或集市,并在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各预留一小块绿地或儿童玩耍区。所有街道下方需预先挖设深度一步(约1.5米)、宽度两步(约3米)的土沟,用于未来铺设排水陶管或砌石渠。”

胖墩 一边说,它投射出的微光就在沙盘上清晰地勾勒出道路网格、房屋单元和排水沟渠的走向,甚至标出了大致的尺寸比例。

汪子贤看得目不转睛,心中豁然开朗。胖墩 的方案不仅解决了基本居住问题,更考虑到了长远的发展、交通、甚至环境美化。尤其是预先挖掘排水土沟的建议,极具前瞻性。

“太好了,胖墩!这个方案非常棒!”汪子贤赞道,“尤其是预留排水沟渠的想法。”

胖墩 得意地晃了晃尾巴:“根据数据库信息,良好的排水系统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能有效减少雨季内涝和疾病流行。宿主可以先将土沟挖好,内部用树枝夯实,表面覆盖石板或木板暂时使用。待日后陶器工坊产能提升,再逐步烧制大型陶管铺设其中,实现雨污分流。不过,这只是主干沟渠,具体到每户的连接以及公共卫生设施(如公共厕所、垃圾集中点)的布局,还需要更细致的设计哦。”

有了胖墩提供的科学规划蓝图,汪子贤信心大增。他立刻召集了木须长老、工匠头领、以及各部落负责建设的代表,将规划方案公布。

看着沙盘上清晰无比的规划图,所有人都被震撼了。如此整齐划一、条理分明的布局,是他们从未想象过的。

“这……这真是太精巧了!”木须长老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道路纵横,户户规整,还有这么大的公共空地!连排水的大沟都预先想好了!大首领,这真是……神启啊!”

汪子贤笑了笑,没有解释胖墩的存在,只是说:“这是集众人之智,深思熟虑的结果。接下来,我们要立刻行动起来。”

建设“南城区”的浩大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首先是由勘探队和文字院学员负责的测量和划线工作。他们拿着标杆和绳索,按照规划图的尺寸,在缓坡地上打下木桩,拉出白灰线,清晰地标出道路和房屋的边界。巨大的棋盘格图案出现在大地上,充满了令人震撼的人工秩序感。

紧接着,大规模的劳动力被组织起来。按照汪子贤“以工代赋”的政策,各家各户的壮劳力纷纷扛着石锄、木锨、藤筐来到工地。按照分工,有的负责挖掘地基,有的负责平整道路,有的负责去附近砍伐合适的树木作为梁柱,有的负责去河边挖取黏土并混合草茎制作泥砖。

工地之上,号子声、挖土声、伐木声、搬运者的脚步声汇成一曲热烈的劳动交响。汪子贤几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亲自指挥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标准化建设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工匠们只需要熟练掌握几种标准房屋的建造流程,就可以大规模复制。木骨结构如何搭建,泥墙厚度如何,茅草顶如何铺设才能防雨防风,都有了一套相对标准的做法。这极大地加快了建设速度,也保证了基本的质量。

新的长屋与旧区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房屋空间更大,布局更合理,都预留了窗户的位置(暂时用兽皮或草帘遮挡)。每户都有独立的炊事和储物空间,小院可以用篱笆围起来,种植蔬菜或饲养家禽。

人们对于新区的期待日益高涨。每当完成一片区域的房屋主体建设,都会有即将入住的居民跑来观看,指指点点,脸上洋溢着对未来新家的憧憬。

当然,问题也层出不穷。 木材供应一度紧张,需要组织狩猎队护卫伐木队去更远的山林;黏土的质量不稳定,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土源并进行配比试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垮了几段刚挖好的地基沟渠,让大家意识到了排水设施必须尽快跟上房屋建设的进度……

汪子贤忙得脚不沾地,不断决策,不断调整。而胖墩则成为了他随身的最佳顾问。

“宿主,东南区黏土粘性不足,建议混合百分之十五的细沙和碎陶粒增加强度。” “宿主,根据天气模式分析,建议优先完成主干排水渠的挖掘,并设置临时导流沟应对近期可能降雨。” “宿主,计算显示,当前伐木效率过低,建议制作十辆大型木橇,采用牛拉方式运输原木,可提升效率三倍。”

在胖墩的精准计算和优化建议下,许多难题得以快速解决,工程效率显着提升。

历时近两个月,在南方的第一场雪落下之前,南城区第一期工程——足以容纳三百户家庭的标准长屋及其主干道路网络——终于宣告竣工。

看着那一排排整齐划一、泥墙厚实、茅草屋顶平整的新房屋,如同列队的士兵般矗立在原本荒芜的坡地上,所有参与建设的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分配新房成了联盟最热闹的喜事。按照出工多少、家庭人口、特殊贡献等综合因素,经过公开评议,第一批三百户家庭兴高采烈地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家钥匙(一种特制的木牌)。搬迁的那几天,南区道路上满是扛着家具、抱着孩子、牵着牲畜的笑脸。

【智力+1】系统的提示音在汪子贤脑海中响起。这一次,奖励的是他对大规模工程项目出色的规划、组织和优化能力。他感到自己的思维更加缜密,对空间布局、资源调配和流程管理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站在新区中央预留的空地上,汪子贤望着四周崭新的家园和远处仍在延伸的白线(第二期工程的规划线),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这只是第一步。

“房子建好了,但要让这里真正成为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家园,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对身边的木须长老说道,“尤其是胖墩提到的,每户的排水连接,公共厕所的位置,垃圾如何集中处理……这些关系到所有人的健康,下一步必须立刻跟上。”

木须长老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大首领说的是。新区这么好,可不能因为脏乱差了。您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汪子贤望向那些刚刚欢天喜地搬入新家的人们,知道新的挑战就在眼前。建设从未停止,文明正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