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201章 静默的砝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亚“公投”归附的尘埃尚未落定,地球另一端,一声更加剧烈的爆炸,彻底改写了世界大战的格局——东瀛帝国海军联合舰队,以一场精心策划的奇袭,重创了美利坚太平洋舰队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主要基地。太平洋,这片原本由美英主导的广阔水域,瞬间被战火点燃,美利坚这个庞大的工业巨兽,带着滔天的怒火,正式加入了这场全球性的厮杀。

消息传回南京,总统府内出现了短暂的、极其复杂的寂静。所有人都意识到,世界的天平正在剧烈晃动,而共和国的位置,变得前所未有的微妙与关键。

“东瀛……他们终于还是对美利坚动手了。”总参谋长放下电文,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也有一丝“果然如此”的释然。

高岩站在巨大的太平洋地图前,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图纸,看清那遥远海面上的滚滚浓烟。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评估着这石破天惊的事件对共和国意味着什么。

机遇:

· 压力转移: 美利坚的参战,意味着约翰牛和北极熊获得了最强大的盟友,但也意味着德意志和东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共和国在远东的直接军事压力,尤其是来自美利坚的可能干预,将因珍珠港事件而极大缓解。美利坚的注意力、资源和怒火,将首先倾泻在东瀛身上。

· 战略空间: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共和国继续消化中南半岛、巩固中亚统治、乃至向南洋进一步渗透,提供了绝佳的战略窗口。美英已无暇他顾。

· 渔利可能: 一场势均力敌、旷日持久的太平洋战争,将极大消耗美日两国的国力,无论最终谁胜谁负,对共和国长远而言,都可能构成相对优势。

风险:

· 站队难题: 共和国与东瀛是死敌,但与美英苏也绝非朋友。此时是继续模糊立场,还是明确选边站队?选边站队,选哪一边?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抉择。

· 东瀛的疯狂: 被美利坚逼入绝境的东瀛,其行为将更加不可预测。为了获取战争资源,他们很可能对共和国控制下的中南半岛,乃至共和国本土,发动更猛烈的攻击。

· 未来的清算: 一旦美英苏赢得战争,他们绝不会忘记共和国此前的中立(甚至暗中对德意志的援助)以及在中南半岛和中亚的扩张。届时,共和国将可能面临胜利者的集体清算。

高岩转过身,面对神情各异的幕僚们,做出了清晰的决断:

“我们,不公开表态。”

“什么?”有幕僚惊讶出声,“总统,东瀛是我们不共戴天的仇敌!美利坚参战,我们理应……”

“理应什么?”高岩打断他,声音冷静,“欢呼雀跃,然后宣布与美利坚并肩作战?别忘了,就在不久前,美英还在对我们进行制裁和封锁,视我们为潜在的敌人甚至猎物。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生存,不是为他人火中取栗,更不是急于向某个阵营表忠心。”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太平洋:“让他们去打!打得越惨烈,越持久越好!我们要做的,是成为这场巨人之战中,那个看似沉默,却拥有足够分量的砝码。我们的倾向,将足以影响天平的一端,但我们必须让所有人都猜不透,我们最终会倒向哪一边。”

基于这一战略核心,一系列指令被迅速下达:

一、外松内紧,全面备战。

共和国对外发表了一份措辞极其谨慎的声明,对珍珠港事件表示“严重关切”,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完全是一副事不关己的中立姿态。然而,internally, 全军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尤其是东部沿海和南部边境。海军剩余力量避免与日美任何一方接触,缩回港口和岛礁基地,保存实力。空军加强巡逻,严防任何一方飞机闯入领空。陆军则加速在中南半岛和中亚的防御工事建设,准备应对东瀛可能狗急跳墙的进攻,或美英可能以“借道”为名的渗透。

二、暗中接触,左右逢源。

共和国驻瑞士、瑞典等中立国的外交官,接到了秘密指令。

· 对美英方面,可以“非正式”地透露一些关于东瀛陆军在印度支那北部部署、士气及后勤情况的“观察信息”(这些信息真伪混杂,但足以显示一定的“合作诚意”),并暗示共和国“理解”美英对法西斯阵营的战争,只是碍于自身处境和历史原因,无法公开参战。目的是缓和关系,试探解除部分制裁的可能性。

· 对东瀛方面(通过第三方或秘密渠道),则发出严厉警告,要求其必须尊重共和国在中南半岛的利益和领土完整,任何进一步的军事挑衅都将遭到“最坚决的反击”。但同时,也可以允许少量的、非战略性的物资(如某些矿产、农产品)通过复杂渠道,继续流入东瀛,维持一种脆弱的、心照不宣的“贸易”关系,让其心存侥幸,不至于立刻对共和国发动全面进攻。

三、加速整合,厚植国力。

高岩严令,必须利用这宝贵的、不知能持续多久的“静默期”,加速内部整合与核心力量建设。

· 中亚治理: 西域行署被赋予更大权力,采取“移民实边”、“经济融合”(将中亚经济更紧密地与内地绑定)与“文化引导”(不强求立刻同化,但大力推广汉语教育和共和国认同)三管齐下的策略,力求尽快稳定新领土。

· 中南半岛开发: 加大对交趾支那(越南南部)和缅甸的资源掠夺性开发,橡胶、锡矿、稻米被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同时,开始在当地建立一些必要的兵工厂和维修厂,试图将其建设成具有一定自持能力的战争基地。

· 核心项目冲刺: “炎黄”工程和“盘古”计算机的研发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优先级,资源供应得到绝对保障。高岩知道,只有掌握这种颠覆性的力量,共和国才能真正拥有作为“砝码”的底气,才能在未来的终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共和国的战略,如同一场在刀尖上跳舞的静默演出。它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各方,既不过度刺激东瀛,也不轻易向美英许诺,更不让北极熊感到背后的威胁。它在沉默中积聚力量,在混乱中拓展空间。

世界在爆炸,在燃烧,在分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进行着殊死搏杀。而共和国,这个东方巨人,却选择了一种看似超然,实则极度危险的孤立与观望。它就像风暴眼中那片诡异的宁静区域,四周是撕裂天地的雷霆与巨浪,而它自身,则在寂静中,孕育着足以改变风暴走向的、未知的力量。静默的砝码,其重量正在与日俱增,何时落下,落在天平哪一端,将决定整个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