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高铭远传奇 > 第70章 工匠授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日后的清晨,村口的马蹄声比上次更热闹。赵珩刚帮着高铭远打开蓄水池闸门,就看见李主事领着十多个背着工具箱的工匠,沿着田埂朝这边走来。为首的工匠皮肤黝黑,手上满是老茧,老远就冲高铭远拱手:“高大人,在下是州府工坊的刘匠头,带兄弟们来学修水车和渠池,往后还请多指教!”

高铭远连忙迎上去,指着提前收拾好的晒谷场:“刘匠头客气了,场地和木料都备好了,咱们先从水车的骨架学起。”他转头喊来虎子,“你带几个村民,把松木和榆木搬到场上去,再烧两锅热水,让大家歇脚时喝。”

赵珩跟在人群后,眼睛盯着工匠们的工具箱——里面的刨子、墨斗、凿子摆得整整齐齐,还有他没见过的曲尺和锯子。刘匠头刚把木料铺开,他就凑过去,小声问:“刘师傅,这曲尺是用来量什么的呀?”刘匠头见他好奇,笑着把曲尺递过去:“这是定直角用的,做水车的辐条要是歪了,转起来就费劲,你看……”说着就用曲尺在木头上划出一道笔直的线,赵珩看得眼睛都亮了,赶紧掏出日记本,把曲尺的样子画了下来。

这边工匠们开始教做水车,那边邻村的王村长却带着两个村民,急急忙忙地找过来。他一见到高铭远,就拉着他的手往自家村子的方向走:“高大人,您快去看看!我们村的老井昨天突然不出水了,田里的谷子刚冒芽,要是没水浇,可就全完了!”

高铭远心里一紧,立刻让刘匠头先带工匠们练习,自己则扛着铁锹,跟着王村长往邻村赶。赵珩也赶紧跟上,还不忘揣上日记本——他想把高老师查井的法子记下来,以后说不定能用上。

到了邻村的井边,围着不少愁眉苦脸的村民。高铭远趴在井口往下看,井里的水位比上次来低了一大截,只能看见零星的水洼。他让村民拿来长绳,绑上石块往下放,等绳子拉上来,石块上只沾了点湿泥。“是井底的泉眼被泥沙堵了,”高铭远站起身,对王村长说,“得把井壁的砖拆开几排,清掉井底的泥沙,再把泉眼通开。”

王村长一听,立刻招呼村民找撬棍和箩筐。高铭远怕村民不懂技巧伤了井壁,亲自下到井里——他踩着井壁的砖缝往下爬,到了井底,先用铁锹把表面的泥沙装进箩筐,再用小铲子一点点清理泉眼周围的硬泥。赵珩在井口守着,每往上拉一次箩筐,就仔细看里面的泥沙,还在日记本上写:“井里的泥沙要分着清,先清表面的,再通泉眼。”

忙到正午,井底的泉眼终于“咕嘟咕嘟”冒出水来。高铭远爬上来时,衣服上全是泥,却笑着说:“再等两个时辰,井水就能满了。往后记得定期清井底的泥沙,泉眼就不容易堵。”王村长攥着他的手,眼眶都红了:“高大人,您真是救了我们村的谷子!中午就在村里吃,我让家里人杀只鸡!”

高铭远婉拒了,带着赵珩往回赶——他还惦记着教工匠们修渠池的技巧。刚走到晒谷场,就看见工匠们已经做好了水车的骨架,刘匠头正拿着图纸,跟村民们讲解如何安装辐条:“这辐条得对称,每根的长度都要一样,不然水车转起来会晃……”

苏晚也带着妇女们过来了,她们提着装满馒头和咸菜的篮子,分给工匠和村民:“大家先歇会儿,吃点东西再干。”赵珩接过馒头,一边吃一边跟刘匠头请教:“刘师傅,做水车的木头为什么要用松木和榆木呀?”刘匠头咬了口馒头,解释道:“松木耐水泡,榆木结实,用这两种木头做的水车,能用个三五年呢!”赵珩赶紧把这话记在日记本上,还在旁边画了一棵松树和一棵榆树。

下午,高铭远带着工匠和村民们去看支渠。他蹲在渠边,用铁锹挖开渠壁的夯土:“你们看,这黄泥混稻草要一层一层夯,每层都得浇点水,这样才够结实。”刘匠头蹲下来摸了摸,点头道:“高大人这法子确实好,比我们之前用纯黄泥夯的渠,不容易裂。”

正说着,王村长又领着几个村民来了,他们扛着锄头和铁锹:“高大人,我们村的井通了,想着来帮着修支渠,也学学您这夯土的法子,以后我们村修渠也能用!”高铭远笑着点头:“好啊,人多力量大,咱们争取早日把所有支渠修完。”

夕阳西下时,新修的一段支渠已经夯好了。工匠们收拾工具时,刘匠头对高铭远说:“高大人,今天学的这些,兄弟们都记牢了,明天咱们就试着做一架完整的水车,再夯一段渠,您看看合不合规矩。”高铭远点头应下,心里却在盘算:等邻村的井稳定出水,就帮他们规划渠的路线,让他们也能用上蓄水池的水。

晚饭时,赵珩捧着日记本,跟高铭远和苏晚讲今天学的东西:“我知道曲尺是定直角的,松木和榆木做水车最好,还有夯土要一层一层浇水手……”苏晚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珩儿学得真快,以后肯定能成个好工匠。”高铭远也笑着说:“等你学会了,咱们就带你来帮别的村子修渠池。”

赵珩听了,眼睛亮晶晶的,他翻开日记本,在今天画的水车旁边,又添了一段夯好的渠,旁边写着:“今天学了好多东西,以后我也要帮别的村子修水车、修渠池!”写完,他抬头看向窗外——月光洒在蓄水池上,水面泛着柔和的光,远处的田埂上,还能看见白天夯好的支渠轮廓,像是一条银色的带子,围着绿油油的庄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