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黄下山觅亲缘 > 第144章 医道溯源,初触玄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4章 医道溯源,初触玄机

第144章:医道溯源,初触玄机

装修的喧嚣被夜幕暂时掩盖,扩建后的辰瑶医馆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静谧。白日里的尘土仿佛沉淀下来,与尚未散尽的草药味混合,形成一种新旧交织的独特气息。

楚瑶没有回家。

她独自一人留在已经完成基础硬装、尚未布置软装的新诊疗区内。这里空旷、安静,只有几盏临时拉线的白炽灯散发着冷硬的光。她坐在一个还未拆封的木箱上,膝上摊开的不是装修图纸,而是一本纸张泛黄、线装版的《黄帝内经·素问》。

手指轻轻拂过竖排的繁体字,她的眼神专注而虔诚。与林辰共同经历的数次危机,尤其是夏晚晴事件中中西医的激烈碰撞,让她愈发感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林辰的医术如渊如海,但她不想只做一个被动的追随者或简单的助手。她希望能真正理解他医术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希望能与他并肩站在更高的医学殿堂之上。

研读《内经》,是她为自己选择的道路起点。这本书,她大学时读过,工作后也时常翻阅,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带着如此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求知欲。她不再仅仅视其为古老的经典,而是将其看作一把钥匙,一把试图打开林辰那身惊世医术源头的钥匙。

“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她轻声念着,眉头微蹙。这些文字她认识,但其中蕴含的天地至理、人体与自然相应的宏大观念,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困惑。

“卡在‘阴阳应象’这里了?”一个平静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楚瑶吓了一跳,猛地回头,发现林辰不知何时站在了那里。他换下了白天那身沾了灰尘的外套,只穿着一件简单的深色t恤,身形在空旷的空间里更显挺拔。他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

“林辰哥?你怎么回来了?”楚瑶有些不好意思,下意识想合上书。

“看你灯还亮着。”林辰走上前,将保温桶递给她,“秦雨烟让人送来的,说是她按古方调的安神茶,叮嘱我一定要让你喝点。”

保温桶入手温热,楚瑶心里也跟着一暖。“谢谢……我只是想趁着安静,多看一会儿。”她顿了顿,指着书上的段落,“‘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这里的清阳、浊阴,与后世所说的气血津液,具体是如何对应的?我在想,是否能找到更直接的临床指征……”

林辰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她身边,目光落在泛黄的书页上,眼神里闪过一丝追忆。他想起了小时候,师父玄机子逼他背诵这些经文时,他也是这般似懂非懂,满腹疑问。

“师父当年说,读《内经》,不能只盯着字句。”林辰开口,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要‘得意忘形’。清阳浊阴,是古人观察天地、类比人身得出的象。发腠理,可理解为卫外固表的功能;走五藏,则是濡养脏腑的精微物质。临床上看,一个人容易感冒,畏风怕冷,可能是‘清阳不发腠理’;而腹胀、便溏,或许关联‘浊阴不归五藏’。”

他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用最直白的语言,结合最普通的病症进行解释。楚瑶眼睛一亮,仿佛堵塞的思路被瞬间疏通。

“所以,并不需要强行将古代概念与现代医学名词一一对应,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功能模型和相互关系?”她举一反三。

林辰赞许地点点头:“没错。比如我们治疗夏晚晴,西医盯着她的声带结节,我们却着眼于肝气郁结,疏肝解郁为主,润喉利咽为辅。这就是《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体现。结节只是‘标’,肝郁气滞才是‘本’。”

他拿起楚瑶放在一旁的笔,在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随手画了一个简单的阴阳循环图,又在旁边标注上气机升降、脏腑功能的箭头。

“你看,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滞则血瘀,津凝为痰。痰瘀互结于喉,便是结节。我们针刺太冲、行间,是从源头上疏解肝郁,郁结散,气机顺,痰瘀自消,喉部自然清爽。这整个链条,就是《内经》理论在临床的活用的。”

楚瑶看着那简洁却直指核心的图示,心中震撼莫名。她读过很多现代中医教材,却从未有人如此清晰地将古老经文与眼前活生生的病例结合起来讲解。林辰的寥寥数语,仿佛在她面前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门后是一个更加深邃、也更加生动的医学世界。

“我……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她喃喃道,看着林辰的眼神充满了敬佩,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

“明白一点就好。”林辰放下笔,“《内经》博大精深,我也只是在门槛内外徘徊。你有西医基础,理解人体结构精细,这是你的优势。将来若能以现代视角解读、验证《内经》奥义,或许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这话让楚瑶心头一震,一种被认可、被寄予厚望的激动涌上心头。她用力点头:“我会努力的!”

就在这时,林辰的目光无意中扫过楚瑶摊开的那一页《内经》的夹缝处。那里有前人阅读时留下的一行极其细微的、几乎淡不可见的蝇头小楷批注。批注的内容是关于“五藏生成”的一段另类解读,其观点新颖甚至有些离经叛道,但其中涉及的某个气血流转的假设,竟然与他林家传承的某种独门针法的底层逻辑有几分隐秘的呼应!

他心中一动,面上却不露分毫。这本《内经》是楚瑶从旧书市场淘来的,并非什么珍稀版本,怎会有如此批注?留下批注的人,是谁?

“这本书,能借我看看吗?”林辰状似随意地问道。

楚瑶有些意外,但还是立刻将书递过去:“当然可以。”

林辰接过书,手指看似无意地拂过那行批注所在的位置,体内一丝微不可查的内息悄然运转,感知着纸张上残留的、几乎已经消散殆尽的气息。除了年代久远的陈旧感,并无其他特殊发现。

但这已经足够引起他的警惕和兴趣。玄机子师父,林家,秦家古籍,现在又是一本带有疑似关联林家医术批注的《内经》……他身世的谜团,似乎与中医古老的传承网络纠缠得越来越深。

“时间不早了,回去吧。”林辰合上书,递给楚瑶,“明天还有不少事。”

“好。”楚瑶接过书,小心翼翼地收好,仿佛捧着的不再是一本旧书,而是通往新世界的路引。

两人走出医馆,锁好门。夜风微凉,吹散了楚瑶连日来的些许疲惫。她看着走在前面的林辰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前进的动力。

林辰抬头望了望稀疏的星空,眼神深邃。

楚瑶的研读之路刚刚开始,而他从这本偶然出现的《内经》批注中,似乎又触摸到了身世谜团的一丝新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