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黄下山觅亲缘 > 第207章 道法自然,医理通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7章 道法自然,医理通天

第207章:道法自然,医理通天

约翰·戴维斯博士张着嘴,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却没能立刻发出声音。林辰那句关于“认知牢笼”的诘问,像一根无形的针,精准地刺入了他学术自信最深处、或许连自己都未曾仔细审视的角落。会场里那短暂的死寂,比之前的任何喧嚣都更让他感到难堪。他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灼烧着他的侧脸,其中不乏之前对他投以钦佩眼神的同僚。

“诡辩!这只是……逻辑诡辩!”约翰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但那份从容的优越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你用模糊的比喻替代精确的定义,用哲学思辨逃避实证要求!科学的精神是怀疑与验证,而不是空谈!”

林辰并未因对方的失态而动摇,他目光平和,仿佛早已预料到对方的反应。他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依旧是那副渊渟岳峙的模样,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如同磐石般稳定:

“博士,您推崇实证,中医何尝不是?只是我们实证的维度与工具有所不同。”他伸出手指,再次轻轻点在自己刚才按过的曲池穴附近,“您无法在解剖台上找到确切的经络,但您能否认,当针刺这个点,能远程影响肠胃功能,缓解腹痛?当艾灸足底,能引火归元,改善失眠?这成千上万次重复验证的‘果’,难道不足以反推其背后存在一条您尚未完全理解的‘因’之通道?”

他不再纠缠于抽象的哲学辩论,而是将问题拉回到了最直接的临床现象。

“至于理论,”林辰继续道,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仿佛在引诵某种跨越时空的智慧,“《黄帝内经·素问》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朴的经文从他口中流淌而出,没有丝毫晦涩,反而带着一种直指本源的通透。

“这里所说的‘道’,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生命活动、自然万象背后蕴藏的根本规律。‘法于阴阳’,是认识到人体内部、人与自然之间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昼夜交替、寒暑更迭,人体亦有气血盈亏、脏腑制约。‘和于术数’,是运用一套精密的推演模型(如五行生克、干支历法)来把握这种动态平衡的节律与变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看到不少人,尤其是几位年纪稍长的中医研究者,眼中露出了深以为然的神色。

“这套理论体系,或许无法用您熟悉的分子式或基因序列来完全诠释,但它成功地指导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维系了种族的繁衍生息。它或许超越了您当前仪器的探测极限,但无法超越的,是它无数次在临床上创造的、实实在在的‘疗效’!这难道不是最硬核的‘实证’吗?”

约翰的脸色更加难看,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悖论:他坚持以“可观测、可重复”作为科学的唯一标准,但对方举出的例子(针刺止痛、艾灸安眠)在临床中确实广泛存在且有效,只是其机理超出了他现有认知框架的解释范围。如果他坚持否认,反而显得自己固步自封。

就在这时,一个阴恻恻的声音插了进来,打破了这短暂的僵局。

“呵呵,林医生真是好口才,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李总不知何时已经拿起了面前的话筒,脸上挂着虚假的笑容,眼神却冰冷如刀,“不过,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改变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你所说的这些神奇疗效,大多基于无法复制的个案!”

他成功地将所有人的注意力从理论的争辩拉回到了现实的质疑上。

“各位!”李总面向全场,声音带着煽动性,“我们现代医学,一种新药、一种新疗法,需要经过严格的三期临床试验,在成千上万的病患身上证明其普遍有效性和安全性,才能获批上市。而林医生所说的,无非是‘我治好了某个人的肚子痛’,‘我让某个失眠的人睡着了’……这种故事,任何一个江湖郎中都能源源不断地编出来!但这有统计学意义吗?能证明其普遍适用性吗?谁能保证他不是碰巧、或者利用了患者的心理暗示(安慰剂效应)?”

他得意地瞥了林辰一眼,继续道:“更何况,据我所知,林医生的‘辰瑶医馆’开业以来,治愈的所谓‘疑难杂症’,大多缺乏严谨的第三方医学报告佐证。谁能证明那些患者之前的确诊无误?谁又能证明康复 solely(完全)归功于他的针灸汤药,而非其他因素?这种建立在沙堆上的‘奇迹’,经得起推敲吗?”

李总这番话极其恶毒,直接攻击中医(尤其是民间中医)长期以来被诟病的“标准化”和“可重复性”短板。他用“个案”、“缺乏报告”、“无法证明”等词汇,轻易地将林辰之前的所有成就都打上了“可疑”的标签。

台下刚刚被林辰理论说服的一部分人,此刻又露出了疑虑的神色。是啊,说得再玄妙,如果无法大规模验证,终究难以服众。

张副会长立刻附和:“李总说得对!医学是严谨的科学,不是讲故事!我们需要的是普适的、可验证的规律,不是无法复制的偶然!”

压力再次如同潮水般涌向林辰。约翰博士也似乎从刚才的窘迫中恢复了一些,重新挺直了腰板,看向林辰,等待着他的回应。这一次,看你还如何用空泛的理论来搪塞!

林辰静静地听着李总的发难和张副会长的帮腔,脸上依旧看不出喜怒。直到他们说完,会场再次陷入一种期待与质疑交织的沉默,他才缓缓站起身。

这个动作,让所有人的心都提了一下。他要做什么?

林辰没有看李总,也没有看约翰,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些充满疑虑的脸庞,最终,他的嘴角似乎勾起了一抹极淡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弧度。

“李总质疑个案,要求普适。”他的声音清晰而稳定,带着一种莫名的自信,“那么,我们不妨就在此刻,此地,找一个‘个案’来验证一下,如何?”

他微微转身,面向主办方和全场观众,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请求:

“请问,现场是否有自愿者,愿意上台,体验一下中医的‘望闻问切’?无需讳疾忌医,哪怕是些微不适,亦可。”

一瞬间,全场哗然!

他竟然要现场诊断?!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在无数双挑剔的眼睛面前?!

李总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阴谋得逞的狞笑。好啊,正愁没机会让你当场出丑!现场随机找的人,病情未知,诊断难度极大,一旦失手,你之前营造的所有声势都将土崩瓦解!他甚至已经想好了等林辰失败后,该如何落井下石的说辞。

约翰博士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随即是浓厚的兴趣。他倒要看看,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如何在这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兑现他口中的“神奇”。

台下的人群骚动起来,有人好奇,有人跃跃欲试,更多人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坐在前排的孔育林老教授,原本微阖的双目骤然睁开,精光四射。他捻着胡须的手微微停顿,低声自语:“临场邀诊?好小子,够胆色!是真金,就不怕火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