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4章:固本

国际目光带来的无形压力,并未打乱辰星集团内部的节奏。相反,林辰做出了一个看似与“扬帆出海”的激昂口号相悖的决定——暂缓激进的外部扩张,转而聚焦于内部的深度整合与夯实。

周一上午的集团高层例会,气氛与之前讨论国际化战略时的热血沸腾不同,多了几分沉静与务实。

“外面的风声,大家都听到了。”林辰坐在主位,目光扫过与会的核心成员,“诺维塔、美敦格……这些国际巨头已经注意到了我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之前的努力有了成效,但也意味着,我们即将面对的,不再是李总之流的区域性地头蛇,而是拥有庞大资源、成熟体系和全球影响力的庞然大物。”

他停顿了一下,让每个人消化这句话的分量。

“在这样的对手面前,如果我们自身根基不稳,内部存在短板,那么任何外部的风光都可能是空中楼阁,一击即溃。”林辰的声音沉稳有力,“所以,我决定,接下来三个月,集团的核心任务是‘固本’。”

“固本?”苏沐雪微微挑眉,作为cEo,她最先考虑的是商业节奏,“这意味着我们要暂时放缓部分市场开拓和新项目上马的速度?”

“不是放缓,是战略聚焦。”林辰纠正道,“将我们有限的资源,更集中地投入到夯实基础上。沐雪,你负责牵头,对集团现有所有业务线和子公司进行一次彻底的‘健康体检’。优化管理流程,提升运营效率,砍掉那些不产生核心价值或者重复建设的项目。我们要的不是大而全,而是精而强。”

苏沐雪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林辰的深意,点头道:“明白。确实,前期扩张有些快,需要沉淀一下。我会组织审计和战略部门,尽快拿出优化方案。”

“楚瑶,雨烟。”林辰看向科研线的两位核心,“你们的研究是辰星的引擎,但不能只追求速度。楚瑶,你需要确保‘辰星一号’多中心研究的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最苛刻的复审,同时,梳理我们所有在研项目,明确优先级,集中火力攻克最关键的技术壁垒。雨烟,古籍数字化平台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知识库的准确性和结构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这关系到未来AI挖掘的效率和可靠性。”

楚瑶认真记录着,回应道:“放心,数据的严谨性是我的生命线。我会重新评估所有项目的资源分配。”秦雨烟也轻轻颔首:“平台的基础数据校验和标准化工作,我会亲自抓。”

“若彤,”林辰看向江若彤,“安保和风控体系需要升级,不仅是技术层面,还包括人员的背景审查、保密制度的完善。我们要建立起能抵御国际级商业间谍和网络攻击的防线。”

“已经在做预案,一周内提交升级方案。”江若彤言简意赅。

“晚晴,”林辰最后看向夏晚晴,“品牌宣传可以继续,但基调要调整。从之前的高调造势,转向更扎实、更注重内涵的品牌价值塑造。多报道我们的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少一些浮夸的营销。真实力和硬成果,才是应对质疑最好的武器。”

夏晚晴眨了眨眼,笑道:“懂了,就是从‘网红’转型为‘实力派’嘛,这个我拿手!”

会议结束后,“固本”行动在辰星集团内部迅速展开。与之前大刀阔斧的扩张相比,这段时间的辰星显得低调而内敛。

苏沐雪带领的团队开始了细致的内部梳理,砍掉了两个效益不佳的周边保健品项目,将资源集中到核心的药物研发和医疗服务上。楚瑶的研究院进行了项目重组,成立了由她直接负责的“数据质量与伦理委员会”,对所有外发的研究数据和论文进行二次复核。秦雨烟的古籍研究所则开始了浩大的数据清洗和标准化工程,确保每一个录入系统的字词、方剂都有据可查。

江若彤的安保部门引入了更先进的行为分析系统和物理安防措施,同时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了新一轮的保密培训。夏晚晴的宣传团队则策划了一系列“走进辰星研究院”、“探秘岐黄计划”的深度报道,通过展示严谨的科研过程和真实的学员成长,悄然改变着公众的认知。

这天下午,林辰来到了“岐黄计划”的培训基地。他没有惊动任何人,静静地站在实操教室的观察窗外。

教室里,二十多名学员正在两位资深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练习。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练习手法,还需要在专用的平板电脑上,详细记录每一次练习的体会、遇到的问题,甚至是对经典条文的新理解。这些记录会形成电子学习档案,供导师随时查阅和指导。

学员中,一个名叫张明的年轻人引起了林辰的注意。他练习得格外刻苦,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但眼神专注而坚定。林辰记得他,是首批学员中天赋并不算出众,但最为勤奋的一个。

休息间隙,张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放松,而是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对着墙上的经络穴位图反复比对,嘴里还念念有词。

林辰走了进去。

“林院长!”学员们看到他,纷纷起身问候,神情激动。

林辰摆摆手,示意大家继续休息。他走到张明身边,看了看他笔记上密密麻麻的心得和疑问,温和地问道:“有什么困惑吗?”

张明见到林辰,有些紧张,但还是指着笔记上一处说道:“林院长,我在练习‘透天凉’手法时,总觉得内息运转和老师要求的‘如执冰之手’的体感有些对不上,力度和频率把握不好。”

林辰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反问道:“你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张明思考了一下,不太确定地说:“可能……是我对‘冰’的意象理解不够?或者是我自身内息基础还不够扎实?”

林辰点点头:“意象是辅助,根基是关键。不要急于追求高深手法,先把基础针法的‘稳、准、柔’练到极致。内息的培养更是水磨工夫,急不得。我看你的笔记,善于思考是好事,但有时候,也需要放下思考,纯粹地去感受针下的‘气’的变化。”

他拿起旁边一根练习用针,看似随意地刺入模型的一个穴位,动作举重若轻,针体却微微震颤,发出极轻微的嗡鸣。“感受这种‘得气’的震颤,记住这种感觉。”

张明和其他围过来的学员都屏息凝神,仔细感受着那微妙的振动,眼中露出恍然和钦佩的神色。

林辰在基地待了一个下午,解答了学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技术细节到理论困惑,甚至包括一些对未来的迷茫。他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言语深入浅出,往往能直指要害。

离开时,他看着那些重新投入刻苦训练的年轻面孔,心中欣慰。这些年轻人,才是辰星未来真正的基石,是中医火种传承的希望。

回到办公室,他收到楚瑶发来的消息,“辰星一号”多中心研究的盲态数据初步分析完成,内部评估结果非常理想,主要疗效指标显示出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且安全性良好。这意味着,一旦揭盲,很可能获得压倒性的阳性结果。

同时,秦雨烟也汇报,古籍数字化平台的首轮数据清洗完成,准确率提升至99.8%,为后续的智能分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林辰站在窗前,看着窗外。夕阳的余晖给城市镀上了一层金色。外界的关注和潜在的挑战依然存在,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固本”,他感觉到辰星这棵大树,根系正在更深地扎入土壤,躯干变得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