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黄下山觅亲缘 > 第422章 首个监测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2章:首个监测日

独立病区内的空气,经过昨日成分风波的冲击,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更添了几分粘稠的凝重。约翰团队带来的各种仪器持续发出低沉的运行声,像一群蛰伏的野兽,等待着吞噬数据。

约翰几乎是一夜未眠,眼底带着血丝。他反复审阅着德里克和凯文提交的初步成分分析报告,那复杂到令人头疼的色谱峰图,如同一个无声的嘲讽。他甩开报告,目光投向监控屏幕。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所有受试者佩戴的持续血糖监测仪传回的数据流。

“凯文,重点关注编号007,009,015的血糖曲线。”约翰声音沙哑地命令道,“根据入院基线,他们是血糖波动最剧烈的几个。”

“明白。”凯文紧盯着自己面前的几块分屏,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那几人的实时数据曲线图。线条起伏不定,但暂时没有出现预料中的、因服用未知复杂混合物而导致的剧烈飙升。“目前……看起来还算平稳。”他有些不情愿地承认。

德里克则拿着刚打印出来的、第一批受试者服药两小时后的静脉血检测报告,小跑过来,脸上带着困惑:“约翰,你看这个……胰岛素和c肽水平,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甚至有几个干预组的数值还偏低一点。这不符合常规降糖药物的起效模式啊!”

约翰一把抓过报告,快速浏览,眉头拧成了疙瘩。如果这药剂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来降糖,那么血液指标应该会有明显变化。但现在,数据平静得诡异。

“会不会是……还没起效?或者根本就没用?”凯文凑过来,压低声音猜测。

就在这时,病区的门被推开,林辰和楚瑶走了进来,开始例行的巡诊。与约翰团队的如临大敌相比,他们显得过于气定神闲。

林辰径直走向一位名叫刘建国的受试者。刘建国是个微胖的中年男人,之前因为严重的口干、多饮和多尿入院。

“刘先生,感觉怎么样?”林辰一边温和地问着,一边极其自然地搭上了他的手腕。

刘建国原本有些紧绷的脸上露出一丝放松:“林医生,说实话,挺奇怪的。早上喝了那个药,嘴里好像没那么干得冒火了。”他咂咂嘴,似乎在回味,“而且……刚才护士测血糖,说比早上入院时低了一点。”

旁边的护士立刻确认道:“是的林医生,刘先生餐后两小时血糖从入院的14.8 mmol\/L降到了12.1 mmol\/L。”

这个数字让约翰和凯文同时竖起了耳朵。单次测量虽有下降,但在他们看来,波动范围完全可能在误差或个体差异内,不足为奇。

林辰诊脉完毕,又看了看刘建国的舌苔,对楚瑶低声道:“脉象较前稍有力,舌边齿痕仍明显。药力初达,脾胃运化稍见起色,但湿浊未清。”他转头对刘建国说,“这是好现象。今天午饭,医院配的山药排骨汤多喝一点,主食稍微减一口。下午如果觉得有点懒,不想动,是正常反应,歇着就好,不必强打精神。”

刘建国连连点头,对林辰的话奉若圭臬。

这一幕落在约翰眼里,让他刚刚压下去的火气又冒了上来。他大步走过去,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客观:“林医生,我必须再次提醒!你的这些‘个性化建议’,比如多喝汤、少吃饭、允许疲倦,都在潜在影响患者的代谢状态和主观感受,这会严重干扰我们对药剂本身效果的判断!”

林辰收回手,平静地看向他:“哈里森博士,我让他多喝汤,是因为山药健脾,排骨滋阴,有助于吸收药力,恢复他本身亏耗的气血。我让他主食减一口,是减轻他此刻脾虚状态下运化谷物的负担。我告诉他疲倦是正常反应,是避免他将‘暝眩反应’误认为是病情加重而产生恐慌,影响心境。在中医看来,患者的‘感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疗效指标之一。你觉得这是干扰,我认为这是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感觉?感觉是最不可靠的东西!”约翰忍不住提高了音量,“我们要看的是客观数据!是精准的、可量化的生物指标!”

“数据很重要,”林辰并不动怒,目光扫过旁边屏幕上那些跳动的数字,“但数据是用来解释生命的,不是用来定义生命的。当数据和患者的切身感受背离时,我们是否应该先尊重那个活生生的人的感受?”

凯文在一旁忍不住插嘴,语气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尖锐:“林医生,你这是在偷换概念!科学需要的是排除干扰,找到单一的因果关系!你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生活建议混在一起,就算最后血糖降了,我们怎么知道是你的药起效,还是你让他少吃了那口饭起的作用?”

楚瑶立刻上前一步,与凯文针锋相对:“所有的‘建议’都已详细记录在案,马克博士的模型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如果你认为连这点变量都无法排除,那只能说明你们统计工具的局限性,或者,”她顿了顿,意有所指,“你们对看到真实的结果,缺乏信心。”

马克坐在电脑后,闻言推了推眼镜,没有反驳,反而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楚瑶的话,似乎触动了他作为统计学家的某根神经。

约翰被噎得一时说不出话,他发现自己在林辰这种“整体论”的壁垒前,所有的常规科学武器都像是打在了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就在这时,负责监控实时数据的护士忽然发出一声轻咦:“约翰博士,您来看一下编号003,这位叫孙秀芳的阿姨,她的血糖曲线……”

约翰立刻转身,几乎是冲到监控屏前。只见代表孙秀芳血糖值的曲线,在服药后三小时左右,开始呈现出一个缓慢但持续的下行趋势,并且波动幅度明显比之前平缓了许多。

“把她之前的血糖记录调出来!”约翰命令道。

对比图显示,孙秀芳之前的血糖曲线如同剧烈起伏的波浪,高峰和低谷相差极大。而此刻,那曲线虽然数值仍未完全达标,却变得平缓了许多,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抚平了躁动。

“这……这怎么可能?”凯文也看到了,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没有任何外源性胰岛素或强效促泌剂的干预,仅仅三个小时,血糖波动性就改善了?这不符合生理学常识!”

德里克拿着孙秀芳刚抽的血检报告跑了过来,语气更加困惑:“看!她的血糖是在降,但胰岛素和c肽水平依旧没有明显升高!这药……这药到底是怎么起效的?”

约翰死死盯着那平滑下来的曲线,又看了看血检报告,最后目光锐利地投向正在为另一位患者轻轻按压耳穴以缓解其焦虑的林辰。

林辰似乎感受到了他的目光,抬起头,对上约翰充满探究和难以置信的眼神,只是微微颔首,便继续专注于手下的患者。那平静的态度,仿佛眼前这一切,本就理所当然。

约翰感觉自己的认知正在遭受一轮又一轮的冲击。成分复杂、批次差异、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起效模式、还有这该死的立竿见影的“平稳”效果……

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医生,和他那套被称为“中医”的体系,就像一座隐藏在浓雾中的巨大冰山,他以为抓住了对方水线上的瑕疵,却发现水下那庞大的基座,完全超出了他所有航海图的标记。

第一个监测日,在约翰团队的严密监控和不断累积的困惑中接近尾声。仪器记录下了冰冷的数据,而林辰,则似乎更关心那些数据背后,一个个逐渐舒展的眉头和减轻的痛苦。

约翰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纷乱。他告诉自己,这才第一天,个体案例说明不了什么。他需要更多数据,更长时间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