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黄下山觅亲缘 > 第485章 免疫暗礁的微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85章:免疫暗礁的微光

集团战略会议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各部门已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加速运转起来。而在辰星集团总部大楼的研发核心区域,一种不同于商业扩张的、更偏向于静谧探索的节奏正在悄然成形。

楚瑶的实验室占据了整整一层楼,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清香与消毒水混合的气息。巨大的实验台上,除了先进的分析仪器,还摆放着经络模型、穴位铜人,以及一排排标注着不同名称和年份的中药提取物样品。此刻,她正站在一块写满复杂公式和数据的白板前,眉头微蹙,指尖无意识地转动着一支电子笔。

林辰推门进来时,看到的正是这一幕。他没有打扰,只是静静走到一旁,目光扫过白板上那些关于“th17细胞”、“treg细胞平衡”、“炎症因子风暴”等免疫学名词,以及旁边与之对应的“湿热毒瘀”、“正气亏虚”、“阴阳失调”等中医辨证分型。

“遇到瓶颈了?”林辰的声音打破了实验室的宁静。

楚瑶回过神,看到林辰,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林总。不算瓶颈,是在梳理脉络。”她指向白板,“我们在欧洲接触的那几例疑难杂症,尤其是那位伴有严重皮疹和关节变形的顽固性湿疹患者,还有那个被诊断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年轻人,他们的病理机制都强烈指向免疫系统的异常攻击。现代医学往往采用免疫抑制剂,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

林辰走到白板前,目光落在“湿热毒瘀”与下方标注的几种炎症因子之间。“你认为,中医的‘清热祛湿、解毒化瘀’法,能够干预这条异常的信号通路?”

“不仅仅是干预,可能是‘引导’和‘重塑’。”楚瑶的眼神亮了起来,带着科研人员发现新大陆时的兴奋,“我们回顾了辰星医院近三年的存档病例,筛选出二十七例采用中医方案取得显着疗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初步数据分析显示,在症状改善的同时,他们的免疫指标,比如IL-17, tNF-a等促炎因子水平显着下降,而具有调节功能的treg细胞活性则有提升趋势。这种变化,比单纯使用免疫抑制剂来得更……温和且持久。”

她快步走到电脑前,调出几组数据曲线图。“看,这是其中一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跟踪数据。服用我们根据‘蠲痹汤’加减方配置的药剂十二周后,不仅关节肿痛消失,血液里的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也降到了正常范围。而之前她使用生物制剂时,指标虽有下降,但从未正常过,且时常伴发感染。”

林辰仔细审视着数据,眼神专注。他深知,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病因复杂,迁延不愈,患者痛苦不堪。如果中医能在这个领域展现出独特且可重复的疗效,其意义不亚于之前在糖尿病领域的突破。

“思路是对的。”林辰肯定道,“但要从个案走向普适性的治疗方案,需要更系统的研究和更严谨的数据。”

“所以我计划启动‘辰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诊疗研究项目’。”楚瑶显然早有准备,拿出一份初步计划书,“第一阶段,我们将聚焦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招募志愿者,进行为期六个月的随机对照观察。我们会运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因子芯片、代谢组学等最前沿的技术,全程监控患者的免疫指标、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变化,并与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分型一一对应,试图找到背后共通的内在逻辑。”

这个计划 ambitious 且耗费巨大,但一旦成功,将极大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需要什么支持?”林辰直接问道。

“人才和设备。”楚瑶也不绕弯子,“我们需要招募至少两名精通免疫学的海归博士,补充进团队。另外,实验室需要添置一台超高分辨率质谱仪,用于更精细的代谢物分析。”

“没问题。你跟沐雪提预算,我会签字。”林辰毫不犹豫,“这个方向,很可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不仅是对辰星,对整个医学界而言,都可能是一个新的视角。”

正说着,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秦雨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平板。“没打扰你们吧?”她看到白板上的内容,微微挑眉,“在讨论免疫方向的研究?”

楚瑶点头:“是啊,雨烟姐。正好,你古籍研究方面,有没有关于‘痹症’、‘历节风’或者‘阴阳毒’这类,描述类似现代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的深入记载?特别是关于治疗思路和方药配伍理论的。”

秦若烟走到白板前,看着上面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的对照,沉吟片刻:“有。《黄帝内经》开篇就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实就蕴含了免疫平衡的思想。后世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对‘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的描述,与现代的白塞病颇有相似之处,其用方思路,如甘草泻心汤、升麻鳖甲汤,都体现了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理念。”

她操作平板,调出几页古籍的扫描图片。“我最近在整理一批明代医案,其中有一位叫做薛己的医家,多次提到‘久病入络’、‘顽痰瘀血’是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源,治疗上强调‘搜风通络’、‘涤痰化瘀’,这与楚瑶你提到的‘解毒化瘀’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古籍记载的‘络病’理论中,找到更深层次的药理作用机制解释。”

楚瑶如获至宝:“太好了!这能为我们现代的药理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假设和方向指引!”

林辰看着两位在各自领域顶尖的女子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思维碰撞,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就是辰星最大的财富——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能够无缝协作。

“既然方向明确,基础扎实,那就放手去做。”林辰最终拍板,“楚瑶,这个项目由你全权负责,需要任何资源,直接协调。雨烟,古籍文献的支持要持续跟上。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验证古方有效,更是要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阐释清楚它为何有效,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应用。”

“明白!”两女异口同声,眼神中充满了斗志。

就在这时,楚瑶的助理,一个叫周薇的年轻研究员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匆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激动:“楚博士,林总,刚刚收到合作医院转来的一个新病例资料,我觉得可能对我们这个新项目有启发。”

楚瑶接过报告快速浏览,林辰也凑近观看。病例显示,一位四十五岁的男性患者刘建国,患有严重的寻常型天疱疮(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长期依赖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但副作用明显,且病情反复。近期因为并发严重感染和代谢紊乱,西医治疗陷入困境,患者身体状况极差,家属经人介绍辗转找到辰星医院。

“天疱疮……这是典型的自身免疫性表皮疾病。”楚瑶沉吟道,“病情很重,西医手段已经捉襟见肘。”

林辰看着报告上患者痛苦的照片和复杂的检查指标,目光沉静。“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楚瑶,把这个病例纳入你们的研究项目,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我们先集中力量,用中医的方法,尝试为这位患者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他看向楚瑶和秦雨烟:“就从这里开始吧。用实实在在的疗效,照亮免疫系统这片复杂的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