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财富自由从消费返利开始 > 第173章 灵瞳视觉平台4.0研发启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3章 灵瞳视觉平台4.0研发启动

研发部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白板上用红笔写着醒目的“灵瞳4.0研发启动”,周围贴满了密密麻麻的便签,上面记录着各种功能构想和技术难点。张伟站在台前,手里拿着平板电脑,脸上带着兴奋的神情。

“大家应该都记得,之前华瑞家电的客户提过,希望能实时看到每条产线的检测数据,还想知道设备什么时候需要维护。”张伟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的安静,“还有德国那家汽车零部件厂,生产线环境复杂,光线忽明忽暗,咱们的系统虽然能检测,但偶尔还是会受点影响。这些客户的痛点,就是我们4.0版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他点击平板,屏幕上出现了“灵瞳视觉平台4.0”的初步规划图。“这次4.0版本,我们要重点做两件事:一是加物联网功能,让检测设备能和工厂的管理系统连起来,客户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到实时数据,提前预判设备故障;二是优化算法,让系统更‘聪明’,不管环境怎么变,都能精准检测。”

话音刚落,研发总监林峰就站了起来。他推了推眼镜,语气认真:“张总说得没错,这两个方向确实是当前的核心需求。但物联网模块怎么集成,和不同工厂的管理系统怎么兼容,都是不小的挑战。还有算法优化,要让系统自动适应光线、温度变化,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

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了讨论声。有的工程师担心兼容问题,有的则觉得数据采集难度太大。“不同工厂的管理系统五花八门,有的是老款的单机系统,有的是云端系统,要全部连起来,工作量可不小。”一位负责硬件开发的工程师说道。另一位算法工程师也补充:“环境自适应这块,咱们之前做过一些尝试,但效果不稳定,这次要做到极致,得找更高效的训练方法。”

张伟早就料到会有这些顾虑,他笑着说:“所以这次,我已经联系了咱们本地的理工大学,他们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强的实力,会和我们成立联合研发团队。高校出理论和人才,我们出资金和实验平台,双方一起攻克这些难题。”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工程师们都松了口气。大家都知道,理工大学的物联网实验室在行业内很有名,之前有不少企业都和他们合作过,效果很不错。“有高校的专家帮忙,兼容不同系统的问题应该能少走很多弯路。”硬件组的组长说道,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神情。

很快,联合研发团队就正式组建完成。高校方面派出了以李教授为首的五人专家团队,李教授深耕物联网领域二十年,对设备互联和数据传输有着丰富的经验。第一次联合会议上,李教授就带来了惊喜。

“我们之前做过一个工厂设备互联的项目,已经解决了不同系统的兼容问题。”李教授打开电脑,展示着一套成熟的接口方案,“这套方案可以稍作修改,适配你们的检测设备,这样就能快速实现和各种管理系统的连接。”

工程师们围过来看,一个个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太好了!有了这套方案,我们至少能省三个月的开发时间!”硬件工程师小王忍不住说道。李教授笑着回应:“我们是联合团队,就是要资源共享,一起加快进度。”

接下来的日子里,“启明深瞳”的研发部和高校实验室成了最忙碌的地方。联合团队分成了两个小组,一组专攻物联网模块,另一组负责算法优化。物联网小组的工程师们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不同接口的兼容性。他们把“灵瞳”的检测设备和各种老旧款、新款的工厂管理系统连接,一次次调试数据传输协议。

有一次,为了兼容一款十年前的老系统,团队连续熬了三天。“这款系统的传输协议太老了,现在很少有人用,资料都不好找。”小王揉着通红的眼睛,手里拿着厚厚的技术手册,“不过我们已经找到突破口了,再测试几次应该就能成功。”果然,第四天一早,他们就传来了好消息,老系统和检测设备成功互联,实时数据传输顺畅无误。

算法优化小组的压力也不小。他们需要收集大量不同环境下的检测数据,包括强光、弱光、高温、高湿等各种极端场景。工程师们跑到合作的工厂里,在不同时间段采集数据,有时候为了捕捉到暴雨天的光线变化,还得冒着雨在厂区里守候。

“之前德国客户反映的光线问题,我们已经采集了上千组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数据,现在正在训练新的算法模型。”算法组长向张伟汇报,“新模型能自动识别环境变化,调整检测参数,目前测试的准确率已经比之前提升了3%。”

张伟听了非常满意:“继续加油!客户要的就是‘稳’,不管环境怎么变,检测结果都不能出问题。”

联合研发的优势很快显现出来。高校的专家们带来了前沿的算法理论,帮团队优化了训练模型,让数据处理效率提升了不少。“以前我们训练一个模型需要一周,现在有了高校的理论支持,三天就能完成,而且效果更好。”算法工程师小林说道。

在研发过程中,客户也持续提供着反馈。华瑞家电的技术总监每隔一周就会打来电话,询问物联网功能的进展,还主动提出可以提供他们工厂的管理系统接口文档。德国那家汽车零部件厂更是直接邀请研发团队去现场测试,提供了大量真实工况下的数据。

“客户的支持太重要了,有了这些真实数据,我们的研发才不会脱离实际。”林峰在每周的进度会上说道,“上周我们去德国客户的工厂,采集到了他们焊接车间的高温环境数据,这对算法优化帮助很大。”

随着研发的推进,4.0版本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物联网模块不仅能实现实时数据传输,还能通过数据分析,预判设备的磨损情况,提前提醒客户维护。比如检测镜头的清洁度下降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避免因为镜头脏污导致检测失误。算法方面,新模型已经能应对大部分复杂环境,即使在昏暗的仓库或强光直射的车间,检测准确率也能稳定在99.8%以上。

“现在我们的系统,就像有了‘千里眼’和‘自适应能力’。”张伟在向祁阳汇报时,语气中满是自豪,“客户不用再跑到产线旁盯着,也不用担心环境变化影响检测效果。等4.0版本上线,咱们的竞争力又能上一个台阶。”

祁阳正在查看“灏阳”波兰工厂的设备安装进度,听到这个消息,笑着回应:“太好了!‘灏阳’的波兰工厂很快就要投产,到时候产线上的检测设备都要用你们的4.0版本。有了物联网功能,我们在国内就能实时监控欧洲工厂的检测情况,太方便了。”

这个消息让研发团队备受鼓舞。大家都知道,“灏阳”的波兰工厂是重要的海外项目,能为其提供检测设备,是对“启明深瞳”技术的极大认可。“我们一定加快进度,保证在波兰工厂投产前,完成4.0版本的测试,绝不拖后腿!”林峰坚定地说道。

为了确保研发进度,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每周召开两次联合会议,同步双方的进展,解决遇到的问题。高校的专家们也经常泡在“启明深瞳”的办公区,和工程师们一起调试代码、测试设备。李教授更是感慨:“和企业合作就是不一样,能接触到最真实的工业场景,我们的研究也更有针对性了。”

两个月后,4.0版本的核心功能已经初步实现。在内部测试现场,工程师们模拟了不同工厂的场景:有的故意关掉部分灯光,有的在设备旁放置热源,还有的连接了老旧的管理系统。测试结果令人振奋:实时数据传输流畅,环境变化下检测准确率稳定,设备预警功能也能准确预判故障。

“太厉害了!你看,我这边刚模拟镜头脏污,系统就发出了维护提醒,还给出了清洁步骤。”一位测试工程师兴奋地说道,手指着屏幕上的预警提示。另一位工程师也补充:“我连接了三款不同品牌的管理系统,数据都能实时同步,没有出现任何兼容问题。”

张伟看着测试数据,心中充满了期待。“按照这个进度,明年上半年就能推出测试版,下半年正式推向市场。”他在团队会议上宣布,“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化功能,优化用户体验,让客户用起来更方便。比如数据报表要做得更直观,操作界面要更简洁,让工人一看就会。”

研发团队的热情更高了。有的工程师开始优化操作界面,有的则在完善数据报表模板。大家都清楚,4.0版本的成功研发,不仅能解决现有客户的痛点,还能吸引更多海外客户,让“灵瞳视觉平台”在全球工业视觉领域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启明深瞳”的办公区里。工程师们坐在电脑前,手指飞快地敲击着键盘,屏幕上跳动着一行行代码和一组组数据。物联网模块的指示灯闪烁着绿色的光芒,算法模型在不断地学习优化。

张伟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的城市天际线,心中充满了信心。他想起“灵瞳”从1.0版本到如今的4.0版本,每一次升级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客户的信任和合作伙伴的支持。

“接下来,就是让4.0版本在更多工厂落地,让更多客户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改变。”张伟喃喃自语。他知道,研发之路从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团队齐心协力,聚焦客户需求,就一定能打造出更优秀的产品,让“启明深瞳”的技术,为全球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贡献更多力量。

此刻,联合研发团队的成员们还在为一个细节争论不休,讨论声、键盘敲击声、设备运行的轻微声响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研发创新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