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美利坚望族 > 第二百七十九章 英法的清醒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七十九章 英法的清醒者

法国巴黎,陆军总司令部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近乎欢庆的轻松气氛。总理爱德华·达拉第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指着来自柏林的简报对总司令莫里斯·甘末林将军说:“看吧!总司令!上帝保佑法国!希特勒终于调转枪口了!他和日本人勾勾搭搭,大谈什么‘防共’,这不明摆着是要对斯大林动手了吗?东边的巨大红色帝国,足够消耗掉德国所有的精力!我们安全了!马奇诺防线可以高枕无忧了!”

甘末林将军抚摸着修剪整齐的胡须,志得意满地点点头,他那张因长期养尊处优而略显臃肿的脸上充满了赞同:“总理先生所言极是。这完全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德国人不可能愚蠢到在西线尚未稳定的情况下,正面硬闯我们的马奇诺防线。东进是他们唯一合理的选择。我建议,前线的部队可以适当轮换休整,让士兵们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毕竟,他们已经在防线后待了太久了。”

“总司令!我反对!”一个洪亮而急切的声音打破了和谐的气氛。众人望去,只见坐在后排的夏尔·戴高乐上校猛地站起身,他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眼神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焦虑。

甘末林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非常不喜欢这个总是提出不同意见、性格倔强的下属。他冷冷地瞥了戴高乐一眼,语气带着浓重的嘲讽和不耐烦:“戴高乐上校?这里正在举行最高军事会议,什么时候轮到你这个级别的人随意插话了?坐下!”

戴高乐强忍着屈辱,但没有坐下,他坚持说道:“总司令阁下!总理阁下!请恕我直言!军队的天职是时刻准备战斗!在敌人意图未明的情况下,贸然让前线部队放松警惕,是极其危险的!德国人宣传‘东进’,难道就一定是真的吗?万一这是希特勒的声东击西之计,目的是要麻痹我们,为他们的主力部队穿越阿登森林发动奇袭创造条件呢?到那时,我们松懈的防线将一触即溃!”

“放肆!”甘末林彻底被激怒了,他拍案而起,指着戴高乐的鼻子厉声斥责,“夏尔·戴高乐!你太狂妄了!你才打过几天仗?就在这里大放厥词,质疑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的集体判断?在座的每一位将军,经历的战火都比你读过的书还多!马奇诺防线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阿登森林是坦克的禁区,这是军事常识!德国人不会蠢到自寻死路!你那套‘装甲兵突击’的怪论,还是留着你那本没人看的小册子里去吧!这里不需要你危言耸听!”

会场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用或同情或幸灾乐祸的眼神看着戴高乐。资历最老的菲利普·贝当元帅见状,不得不出来打圆场,他拉了拉戴高乐的衣角,低声呵斥道:“夏尔!注意你的身份和场合!快向总司令道歉!”

然后,他转向甘末林,陪着笑脸说:“总司令息怒,年轻人,性子急,见识少,难免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还请看在我的面子上,不要与他一般见识。”

戴高乐脸色通红,双拳紧握,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在贝当的强拉下,他极度屈辱地坐回了座位。

会议结束后,戴高乐和贝当一起走在总部的长廊里。戴高乐情绪激动地对他的老上司兼导师说:“元帅!甘末林他们这是在进行集体自杀!他们的傲慢和短视会把法国推向深渊!军队一旦失去了警惕和斗志,就像一把生锈的剑,毫无用处!”

贝当停下脚步,用一种混合着无奈和告诫的眼神看着自己这位才华横溢却格格不入的学生,叹了口气:“夏尔,我的孩子。你说的话,也许有道理。但是,你要认清现实。今天的法国,不是1914年的法国了。上一次大战,我们流了太多的血,整整一代年轻人倒在了凡尔登和索姆河。现在整个国家,从议会到民众,都弥漫着一种深深的厌战情绪。没有人愿意再打仗了,没有人愿意再看到自己的儿子、丈夫走上战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备战的紧张,而是和平的安宁。甘末林的做法,符合当前的政治正确和民意。你过于超前的担忧,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不合时宜的捣乱。如果你想在军界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忍耐和沉默。”

戴高乐痛苦地摇了摇头,目光望向窗外看似平静的巴黎,声音低沉而绝望:“政治正确?民意?元帅,当德国的坦克真的碾过阿登森林的时候,这些能挡住他们吗?法国…正在为自己虚幻的安全感付出致命的代价。我只怕,等到噩梦成真那一天,我们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贝当沉默了片刻,没有反驳,只是拍了拍戴高乐的肩膀,转身离去。他知道戴高乐可能是对的,但他更知道,整个法国沉睡的意志,不是一个年轻上校的呐喊所能唤醒的。

戴高乐独自站在原地,一股巨大的无力感笼罩了他。他仿佛已经看到,在马奇诺防线后方,那些正在“放松休整”的法军士兵们,如何在未来某个清晨,被从“坦克禁区”阿登森林中突然冲出的德国装甲洪流,冲得七零八落。一场本可避免的灾难,在高层集体的误判、轻敌和守旧思想的笼罩下,正一步步走向必然。而他的警告,就像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只激起了一丝微弱的涟漪,便迅速消失在死水般的沉寂中。

伦敦,威斯敏斯特宫下议院

议事厅内气氛罕见地热烈,但并非因为争吵,而是因为一种压抑已久的希望正在弥漫。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坐在政府席前排,脸色苍白憔悴,但眼中却闪烁着一丝久违的、近乎回光返照的光彩。他刚刚向议会通报了关于德国正大张旗鼓邀请日本商讨“防共协定”、似乎有意将矛头转向苏联的情报。

“尊敬的议员先生们,”张伯伦的声音比平时虚弱,却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恳切,“我们收到了来自欧洲大陆的最新消息。种种迹象表明,德意志帝国的扩张野心,可能正在寻找一个新的、向东方的出口。这或许…这或许是上帝赐予欧洲的喘息之机,是我们用诚意和忍耐换来的和平的曙光!”

只有张伯伦自己和身边的几位核心阁僚知道,他的私人医生几天前刚刚下达了“最后通牒”——晚期癌症已扩散,他最多只剩下六个月的寿命。此刻,他比任何人都渴望能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为自己留下一个“和平缔造者”而非“战争首相”的政治遗产。德国的“东进”迹象,对他而言,无疑是上帝送给他的最后、也是最好的礼物。

然而,张伯伦的“和平宣言”话音刚落,一个如同风暴般的声音立刻从后排座位上炸响,瞬间击碎了议事厅内短暂的乐观气氛。

“首相先生!各位尊敬的、天真的议员先生们!”温斯顿·丘吉尔从座位上猛地站起,他庞大的身躯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脸上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讥讽与深深的忧虑,“醒醒吧!别再自我欺骗了!希特勒那个魔鬼抛出的所谓‘防共’诱饵,是一个连三流小说家都嫌拙劣的谎言!有哪个阴谋家,会在动手杀人之前,敲锣打鼓地告诉全世界自己的谋杀计划?!”

他挥舞着粗壮的手臂,声音如同雷霆,响彻整个下议院:“这根本不是什么和平的曙光,这是希特勒精心布置的、最危险的迷魂阵!他的真实目标,过去是,现在依然是西欧!是法国!他的一切表演,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麻痹巴黎和伦敦!让甘末林那样的蠢材放松警惕,让在座的某些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丘吉尔走到通道中央,锐利的目光扫过全场,特别是那些面露不悦的保守党同僚:“先生们,用你们最基本的逻辑想一想!只要希特勒打垮了法国,整个欧洲大陆就将匍匐在他的脚下!到那时,德意志帝国将垄断整个欧洲的资源,我们大英帝国将被彻底困在这座孤岛上!是的,我们还有广袤的殖民地,我们可以靠从海外吸血苟延残喘。但德国的潜艇狼群会像上一次大战那样,将我们的商船一艘艘送入海底!我们的生命线将被掐断!”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沉重,指向大西洋对岸:“届时,我们唯一的希望将寄托在美国的援助上。但是,先生们!将大英帝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另一个国家——无论它多么友好——的善意和速度上,这是何等危险和屈辱的局面!这等于将我们的咽喉交给了别人!”

“所以!”丘吉尔发出雷鸣般的怒吼,提出了与政府绥靖基调完全相反的激进主张,“我们现在要做的,绝不是坐在家里祈祷希特勒会去找斯大林的麻烦!我们必须立刻行动!我敦促政府:立即加强派往法国的远征军力量,并要求我们的法国盟友,进行全国总动员!将部队调往比利时边境和默兹河一线,特别是要警惕阿登森林方向!我们必须用最坚决的姿态告诉希特勒,进攻法国意味着与英国全面开战,他将付出承受不起的代价!唯有如此,才能威慑战争,换取真正的和平!”

“荒谬!丘吉尔先生,你这是在煽动战争!”一位资深的反对党议员立刻站起来大声驳斥,“我们好不容易看到了避免欧洲大陆再次血流成河的希望,你却要主动挑衅德国?如果因为你所谓的‘强硬姿态’而刺激希特勒提前进攻法国,我们该怎么办?是把几十万英国小伙子再次送上弗兰德斯和皮卡第的绞肉机,还是眼睁睁看着法国沦陷,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你这是在把国家推向绝路!”

另一位议员也附和道:“首相的耐心和外交努力正在见效,德国人的注意力正在东移。我们应该巩固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而不是去破坏它!丘吉尔先生,你的好战言论只会害了英国!”

面对潮水般的反对声,丘吉尔毫不退缩,他挺直身躯,用更加悲壮而坚定的声音回应道:“害了英国的,不是我的警告,而是你们的鸵鸟政策!对恶魔的绥靖,换来的从来不是和平,而是更早、更残酷的战争!我现在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正在聚集的、毁灭我们文明世界的风暴!如果现在不行动,当德国的坦克开进巴黎时,你们再多的眼泪和后悔,也无法挽回大英帝国的覆灭了!”

议事厅内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张伯伦疲惫地靠在座椅上,看着丘吉尔与反对派唇枪舌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知道丘吉尔说的可能是对的,但他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领导一场战争了。他渴望和平,哪怕只是虚幻的、短暂的和平。

这场辩论没有结果。张伯伦政府依然坚持其观望和绥靖的基调,并未采纳丘吉尔的激进建议。然而,丘吉尔那充满先知般预见的警告,如同一口警钟,在议会中回荡,也通过媒体传向了全国,为不久之后,当希特勒的真正意图暴露、英国面临至暗时刻时,丘吉尔临危受命凝聚全国共识,埋下了重要的伏笔。此刻,大多数英国人仍沉浸在“和平再现”的幻想中,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正忧心忡忡地注视着海峡对岸那令人不安的平静,并听到了远方传来的、越来越近的战争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