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 > 第142章 武的文的两手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嗬。”

一声全力的低喝在练武场一角响起。

江浩紧握着白蜡杆长枪,手臂肌肉贲张,腰胯下沉,足下生根,朝着前方披着厚实木板的草人靶子奋力刺去。

枪尖“噗”地一声扎进厚木板,巨大的反震力顺着枪杆传来,震得江浩虎口一阵发麻,几乎要脱手。

汗水从他额角滚落,浸透了单薄的里衣,紧贴在皮肤上,勾勒出微微颤抖的肌肉线条。

这些天,除了处理那些被关羽、郭嘉等人分担得所剩无几的日常军务,江浩把大半精力都砸在了武艺上。

骑马、射箭、剑术、枪法,成了他雷打不动的日常“四件套”。

即便不为厮杀,能强身健体也是好的。

为此,他厚着脸皮,拜了性情温润如玉赵云为师。

赵云对此并无推拒,反而教得极其认真,一丝不苟。

“惟清,停。”

赵云走到江浩身边,一手轻按在江浩因发力而紧绷的后腰。

“刺击之力,非独在臂膀。力要发于脚下,贯于腰腿,凝于肩背,最后方达于枪尖一线。

你这般只用手臂蛮力,十成力散了七成,且易伤己。”

他手把手调整着江浩的姿势:

“足尖微扣,沉胯,对,腰如磨盘,劲力旋转上涌…肩放松,勿耸。

手臂只是引导,像溪流导引山洪…好,此刻,意凝枪尖,刺。”

江浩依言,摒弃杂念,脚底发力,经由腰胯扭转,传递至肩臂,再如离弦之箭般贯注于枪尖。

“咻!”

这一枪刺出,速度更快,破空声更锐,扎入草靶的声音也更加沉闷扎实。

虽然依旧气喘吁吁,但习武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让他精神振奋。

练罢枪法,江浩又转到箭靶前。

开弓、搭箭、凝神。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稳住因疲惫而颤抖的手臂,瞄准五十步外的箭靶。

“嗡。”

箭矢离弦,却远远偏离了靶心,斜插在靶子旁的土地上。

赵云走来,并未苛责:

“射艺之道,首重心稳。心浮气躁,则手眼皆乱。其次在呼吸,开弓时吸气蓄力,屏息凝神,撒放瞬间吐气如丝,不可骤断。”

他亲自示范,动作行云流水,开弓如满月,撒放似惊雷。

“嗖。”

箭如流星,稳稳钉在靶心红缨处。

“再者,臂力非一日之功。每日坚持,五十步穿杨亦非难事。”

“今日且先练三十箭,莫贪多,但求动作规范,力贯始终。”

赵云鼓励道。

江浩只能点头笑笑,咬牙再次拉开弓弦,每一箭都倾注全部心神。

他用的是一石弓,还只能拉个半满。

军中士卒弓箭手用的是一石弓,而有气力的将领用二石弓,只有顶级神射手,比如吕布、黄忠赵云等人,才能开三石弓。

因此,别人都是百步穿杨,轮到他江浩,就只能是五十步穿杨,准度练多了,就上去了,但是气力这东西,却是很难。

不过问题不大,五十步穿杨也可以了,反正他要求不高。

高强度的训练,代价是浑身无处不在的酸痛,尤其是双臂和大腿,酸胀沉重,仿佛灌满了烧红的铅块,连抬手都困难。

这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初来乍到时,刘关张那番“热情洋溢”的“按摩”,那滋味简直痛入骨髓,记忆犹新。

就在几天前的一个下午,练完一套枪法又射了三十箭后,江浩龇牙咧嘴地揉着几乎抬不起来的肩膀,正打算如往常般去找刘关张“享受”那套“大力出奇迹”的原始疗法。

赵云看见,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个巴掌大小的青色瓷瓶。

“惟清,且慢。此乃我师门秘制的‘舒筋活络膏’。取十余味山野珍奇草药,经特殊古法炮制而成,对消除筋骨疲乏、缓解酸痛有奇效。”

赵云拔开木塞,一股清凉中带着浓郁药草香的气息顿时弥漫开来。

江浩看着那瓷瓶,眼睛瞬间瞪得溜圆,心中哀嚎:

早拿出来啊,之前学武吃的苦,感情都白吃了。

他是真不知道,学武还有这种药膏之类的,不过想想后世也有所谓的老虎帖、万花油,自然也就反应过来了。

好吧,帝师王越还有史阿,没跑了,这以后必须找到,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秘方。

而且,十几年之后,蜀汉二代们也陆陆续续会从娘胎里蹦出来,武艺课的老师这不就有着落了。

赵云莞尔道:

“关将军和张将军…嗯…他们更信奉‘打熬筋骨’之法,认为疼痛是淬炼体魄的必经之路。

此膏药炼制极为不易,耗费时日,我也只随身携带了这小小一瓶。”

当然,这是赵云给刘关张留面子的托辞。

“多谢子龙。”

江浩如获至宝,连忙接过。

只要有缓解习武之后身体后遗症的方法,坚持习武就不是什么难事,至于膏药,到了乐安让糜土豪采购原料制作就是了。

他回到营帐,倒出一些墨黑色、质地细腻的膏体在掌心。

当那冰凉滑腻的膏体涂抹在酸胀欲裂的肌肉上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清凉舒爽感立刻渗透进肌理深处,酸痛一点一点在消失。

第二天清晨醒来,江浩惊喜地发现,身体的酸痛感竟神奇地消散了大半,虽然筋骨依旧有些许疲惫,但行动已无大碍。

他心中对刘关张那套“野路子”疗法的腹诽简直要冲破天际:

“感情之前那三位爷是纯纯的物理超度,还是子龙这种科班出身的靠谱。”

有了这药膏的神奇加持,加上赵云系统专业的指导,江浩练武的劲头更足了。

虽然进展依旧缓慢,如同蜗牛爬行,但每天都能感受到一丝细微的进步。

枪刺得更准一分,箭射得更稳一支,挥剑的轨迹更圆融一丝。

这种日积月累的踏实感,让他甘之如饴。

江浩的武艺在点滴进步,而刘备麾下诸将的统兵之能,也在另一种形式的“课堂”上悄然提升。

“都想好没有?”

中军大帐内,江浩环视着两排坐得端端正正、神情专注的听众。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田豫、许褚、曹性,甚至还有旁听的郭嘉、简雍、糜竺等人。

从前几日开始,江浩就把这些核心将领都拉了过来,利用这难得的“和平”间隙,开设军事讲堂。

他准备将自己所知的各种军事知识,从基础到精要,系统地传授给他们,提升他们的领兵作战能力。

用他的话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充充电。”

课程内容不拘一格。

战术层面,江浩用大量经典战例剖析,引导诸将思考全面,建立应对模板。

比如第一课讲“虎牢关的攻与防”,就详细拆解了地道攻城法、混入攻城法、诈败攻城法等进攻手段。

对应的防御措施也条分缕析。

防止地道要掘横沟或埋瓮听音、防混入要严查口令信物、防诈败需固守要点不轻出……

尤其是关羽、赵云、田豫这些被江浩寄予厚望的帅才苗子,他讲得尤为深入。

即便是这种小班教学,也能清晰看出将领们的风格差异。

每逢讲进攻课,张飞那双豹眼就瞪得溜圆,蒲扇般的大手抓起毛笔在竹简上奋笔疾书,记满了各种进攻策略和奇袭点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但一到防守课,他的笔记就变得寥寥草草,甚至开始打哈欠。

在他看来,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防御,防个屁。

赵云的笔记则工整严谨,重点标注在防守要诀和骑兵运用上。

关羽属于这群人里面,学的最好的,江浩每每说完,关羽都能用春秋再衍生一番,当然,这个时候接话的就不是江浩了,而是郭嘉……

刘备,江浩也发现了,万人以下小兵团作战,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可圈可点,称得上一位战术大师,但是大军团作战,他脑袋就有点迷瞪了,往往忽略这个忽略那个,居然还能让张飞这个憨憨找到破绽。

不禁让江浩哭笑不得,历史中的刘备也是如此,前期小战役,打的很出彩,但入主徐州,地盘一大,完犊子,惨败;夷陵之战,裤衩都输没了。

而汉中之战,刘备妥妥的属于权帅,就是挂名的,真正指挥的,是法正。

至于田豫,勤奋好学,悟性很高,笔记最全,而且居然还会时不时拿出笔记来琢磨,让江浩非常欣慰,不愧是他看重的六边形战士,要放在后世,妥妥的学霸一枚……

今天训练休息之余,江浩抛出了一个更偏向战略层面的“讨论题”:

“诸位,今日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古往今来,战场上究竟存不存在真正的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