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 > 第287章 万两黄金的生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微微一笑,轻声问道:

“李将军,自保与晋身之策,雍已奉上。如今,将军可想与雍谈一笔生意?一笔……价值千金的生意?”

“千金?”

李肃一愣,随即眼睛猛地瞪大,呼吸都急促起来,

“先生是说……一千两黄金?”

“非也,”

简雍摇了摇头,在李肃略显失望的眼神中,缓缓吐出三个字,

“是一千斤,黄金。”

“一……一千斤黄金?!”

李肃倒吸一口凉气,差点从坐席上跳起来!

他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在抽搐!

一千斤黄金!

在这个铜钱飞速贬值,金银购买力坚挺无比的时代,这是一笔足以让他李肃瞬间成为巨富,彻底摆脱目前经济困境的惊天财富!

什么中郎将的俸禄,什么董卓的赏赐,在这一千斤黄金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巨大的诱惑如同魔鬼的低语,瞬间冲垮了他本就薄弱的心理防线。

什么对董卓的忠诚,什么潜在的风险,在这一刻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甚至觉得,只要有这一千斤黄金,就算真是杀头的买卖,他也愿意豁出去赌一把!

“先……先生……需要肃做何事?”

李肃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目光灼灼地盯着简雍,生怕这到手的富贵飞了。

……

“就……就这么简单?”

听完简雍的话后,李肃有些不敢置信地挠了挠头。

“就这么简单。”

简雍肯定地点点头。

“当然,合作是长期且相互的。只要将军诚心合作,日后少不了将军的好处。这一千斤黄金,只是前期合作的诚意金和部分酬劳。”

说着,简雍拍了拍手。

早已等候在厅外的秦明,带着两名精干护卫,抬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箱走了进来,放在堂中,打开箱盖。

刹那间,一片耀眼的金光充斥了整个厅堂!

那是码放得整整齐齐、黄澄澄的金饼!

每一块都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和沉重的质感。

李肃的眼睛瞬间直了!

他几乎是扑到箱子旁边,颤抖着伸出手,抚摸着一块块冰凉而坚实的金饼,那触感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令人迷醉。

他这辈子,还没一次性见过这么多黄金!

“这……这是一百斤黄金。”

简雍的声音适时响起,

“这算是定金。事成之后,另有九百斤黄金,必定如数奉上!”

“一定,一定!先生放心!刘皇叔的事,就是我李肃的事!包在我身上,绝对万无一失!”

李肃猛地抬起头,脸上堆满了谄媚而激动的笑容,拍着胸脯连连保证。

此刻,别说只是卖一个普通将领,就是让他去怼吕布几句,只要钱给够,他都敢考虑考虑!

他亲自将简雍送出府门,态度恭敬无比,与之前的喊打喊杀判若两人。

看着简雍远去的背影,又回头看了看堂中那箱金光闪闪的黄金,李肃长长舒了一口气,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只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刘玄德,万两黄金买一人……有意思。”

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了复杂而又充满算计的笑容。

而离开李府的简雍,走在渐渐暗下来的长安街道上,心中亦是波澜起伏。

江浩的计策成功了,用一个小小的建议和一笔巨款,初步笼络住了李肃这个关键人物。

这为刘备集团在长安埋下了一颗重要的棋子。

未来的长安,风浪只会更大,而这颗棋子,或许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虽然不知道江浩为什么在缺钱的情况下,还花一千斤黄金买一个无名将领,但简雍相信江浩的眼光绝不会有问题。

大概是像仲康一样的猛将吧!

只是,他不禁又想起了蔡府那一幕,嘴角微微抽搐。

“惟清啊惟清,蔡公那边,你这‘千金’之诺,怕是比这千斤黄金,还要难搞定得多啊……”

……

离开了看似潦倒实则已被黄金照亮的李肃府邸,简雍并未停歇,马不停蹄地赶往此行的第三站,贾诩府邸。

与李肃府邸位于城北边缘不同,贾诩的府邸坐落于长安城中一个不算特别显赫但也绝不偏僻的坊内。

府门朴素,甚至有些低调,与贾诩其人“谋己为先,谋国在后”的谨慎风格颇为相符。

然而,当简雍递上拜帖后,却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回复:贾诩大人被李儒李大人请去府中商议要事,至今未归。

简雍心中略感失望,他留下口信,言明明日再来拜访,便转身离去,前往第三站。

与此同时,在李儒的府邸内,一场关乎长安乃至未来整个大汉经济命脉的谈话,正在沉闷而压抑的气氛中进行着。

李儒的书房不像蔡邕那般充满书卷雅趣,也不像李肃那般透着失意潦倒。

这里堆满了如小山般的竹简、帛书,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司隶及周边地区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显得异常繁忙且压抑。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臭和焦虑的气息,简称“班味”!

李儒本人,这位董卓集团的首席谋士,此刻正背负双手,在堂前来回踱步。

原本就清瘦的面容如今更显枯槁,眼窝深陷,嘴唇干裂,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连那标志性的山羊胡都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迁都以来,千头万绪的烂摊子几乎全压在他一人身上,军事布防、政治平衡、流民安置,尤其是这如同脱缰野马般的物价,让他心力交瘁。

他猛地停住脚步,抓起案几上的一张纸帛,几乎是用摔的力道,递给了正安然坐在对面,捧着一只油光发亮的烧鸡大快朵颐的贾诩。

“文和,你看看!你且好好看看!”

李儒的声音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烦躁。

“这才一日!又涨了!”

那张纸帛上,是书记官刚刚抄录送来的长安今日最新物价:

粮食一石,五千五百钱!

食盐一石,六千钱!

猪一头,两万钱!

……

寻常麻布一匹,三万钱!

这还仅仅是官方统计或表面价格,黑市交易更是高得离谱。

李儒甚至悲愤地想到,这粮食价格还是他强行干预的结果!

他严令城中各大米铺必须开门营业,平价售粮。

可那些奸商阳奉阴违,每家店铺象征性地摆出一两石粮食,瞬间被抢购一空后,便立刻关门歇业,然后通过各种隐秘渠道,以高出数倍的价格继续售卖。

他虽有智计,能谋划军国大事,能构陷朝廷重臣,但面对这种基于人性贪婪和市场规律的、如同瘟疫般蔓延的经济崩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

这种恶性通货膨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恶果:

董卓政权强行迁都、焚烧洛阳,早已信誉破产;短时间内数十万人口涌入长安,与本地有限的物资储备形成致命的供需失衡;

而各级官吏、豪强、商户出于恐慌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疯狂抢购囤积一切可用物资,进一步加剧了短缺,推高了物价。

这是一个死亡的螺旋。

即便是后世的经济天才来此,若无海量的物资投入,也只能徒呼奈何。

没有实实在在的物资砸下去,让那些囤积居奇者血本无归,任何行政命令都显得苍白无力。

与焦头烂额的李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在津津有味撕扯着鸡腿的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