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涅盘枭凰 > 第148章 精神的永生 - 纪念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8章 精神的永生 - 纪念日

黎曼卿的骨灰被轻轻撒入云岭的山川之间,那些细小的颗粒随着山风飘散,最终融入这片她深爱的土地。那条蜿蜒的山路上,曾经系满了村民们自发挂上的黄色丝带,在秋日的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一条流淌的金色河流。然而,随着几场秋雨的绵绵落下,雨水逐渐浸透了这些丝带,使它们原本鲜艳的黄色变得黯淡;接着,冬日的初雪又覆盖其上,冰冷的雪花压弯了丝带的边缘,寒风呼啸而过时,丝带相互摩擦,纤维逐渐断裂。到了来年早春,这些曾经承载着无数思念与敬意的黄丝带,已经褪去了最初的光彩,边缘破损,纤维松散,再也无法保持当初的模样。村民们怀着无比珍重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破损的丝带一条一条取下,用柔软的棉布层层包裹,如同珍藏世间最珍贵的圣物一般,将它们收好在村中祠堂的檀木匣子里。当最后一丝丝带被取下后,寂静的山林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鸟鸣声再次在山谷间回荡,溪水继续沿着山涧潺潺流淌,仿佛那场庄严肃穆而又充满诗意的自然葬礼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然而,在这片看似恢复平静的土地之下,一种无形却又更为强大、更为坚韧的力量,却如同深埋于沃土中的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悄然生根、缓慢发芽、持续滋长。黎曼卿的肉体已然消散于天地之间,回归自然循环,但她崇高的精神、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她生前所点燃的那簇希望之星火,却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播,产生着更为深沉而持久的回响。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草木经历了又一轮的繁荣与枯萎,转眼之间,便来到了次年的深秋时节,这正是黎曼卿女士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

这一天,没有政府组织的宏大纪念大会,没有官方机构精心筹备的隆重悼念仪式,一切外在的喧嚣都不存在。然而,纪念的情感与行动却如同地下深处默默涌动的潜流,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自然而然地喷涌而出,汇聚成一条情感的河流,奔腾不息。

在云岭这片她最终选择作为灵魂归宿的美丽土地上,人们对她的纪念方式,就是最为真实质朴的生活本身。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田桂香奶奶和杨秀娥婆婆便早早地来到了新建的乡村美术馆。她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当年与来访艺术家们合作完成的那些艺术作品,思绪万千。两位老人默默地坐了很久很久,用她们那布满岁月痕迹、粗糙却温暖的手指,轻轻地、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那些作品上融合了古老民间技艺与现代艺术灵感的精美纹样,仿佛是在通过这种无声的触摸,与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自家稻田里,张老汉依旧保持着他多年来的习惯,当他巡视稻田,看到今年茁壮成长的稻穗时,他会习惯性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熟练地点开那个他们共同开发的“AI老农”App,听着里面传来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声音提示,张老汉的眼眶微微湿润,他喃喃自语道:

“黎顾问啊,您看,今年的稻子,长得真是挺好的……”

话语中充满了对逝去挚友的深切怀念。

在涅盘中学宽阔的操场上,那个曾经在课堂上仰起头,睁着一双充满好奇的大眼睛,认真提问“死亡是什么”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生,并担任了班级的班长。在周一的晨会上,他站在主席台上,面向全校师生,声音清脆而坚定地讲述了黎奶奶生前给他们上的最后一堂关于“光”的深刻讲座。他稚嫩但充满力量的童声在校园上空回荡:

“黎奶奶说过,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照亮别人。我们都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能够发光发热,为他人带来光明的人!”

他的话语,道出了黎曼卿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的传承。

李晓峰,这位深受黎曼卿影响的教育工作者,带领着涅盘书院的年轻学生们,沿着那条曾经系满黄丝带的山路,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静默行走”活动。他们一行人默默前行,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静静地感受着山间清爽的风,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用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着黎曼卿女士曾经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去感受着她留在这条路上的精神气息,仿佛在与她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距离云岭千里之外的西藏墨脱地区,对黎曼卿的纪念同样在静默中进行,但却蕴含着同样巨大而深厚的情感力量。在那所以她名字命名的“黎曼卿小学”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再次用当地特产的红艳艳的枸杞,在宽阔的操场上小心翼翼地拼出了“谢谢奶奶”这四个充满感恩之情的大字。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次,在这四个大字的旁边,还多了一个新的图案——一颗小小的、散发着柔和光芒的星星。校长扎西面对着全校师生和闻讯专程赶来的附近牧民们,声音有些哽咽,但饱含深情地说道:

“黎奶奶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就像我们墨脱草原上空那颗永不熄灭的璀璨星光!我们要让这颗代表爱与希望的星光,继续照亮更多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孩子们仰望着那颗“星星”,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而在更为广阔的学术殿堂与公共社会空间,黎曼卿女士的影响力正以另一种更为深远和持久的形式沉淀下来,并不断向更广的范围扩散。

清晖大学商学院内,一座庄重的“黎曼卿商业思想特藏馆”在这一天正式向学者们和广大公众敞开了大门。开馆的这一天,并没有举行任何奢华隆重的典礼仪式,而是举办了一场小型的、但参与者层次极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重要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黎曼卿女士生前留下的珍贵手稿、详尽笔记,特别是她对曼卿集团由盛转衰这一过程的深刻反思,以及后来她扎根云岭,探索出的具有示范意义的“云岭模式”,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黎曼卿的思想不再仅仅被视为一个孤立的商业案例,而是被置于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宏大进程,以及全球范围内对商业伦理进行深刻反思的广阔背景之下进行重新审视。学者们从多个维度挖掘和提升了她思想的价值,使其在学术和实践层面都焕发出新的光彩。

更引人注目的是,黎曼卿女士充满戏剧性转折的传奇后半生——从事业巅峰的辉煌时刻,到遭遇挫折后的深刻自省与沉思;从毅然决然地扎根偏远乡村,进行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再到她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终极哲学思考——这一系列丰富的人生经历,被多个省份的教育厅联合组织的专家组慧眼识珠,经过严谨细致的编撰和审核,最终被正式纳入了全国中学《生命教育》教材,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综合性教学案例。这个案例涵盖了“如何面对挫折与实现自我超越”、“个体与社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责任”、“商业活动与伦理道德的平衡”、“以及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刻探寻”等多个重要主题。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无数青少年学生,通过课本上那些经过精心提炼、言简意赅却充满力量的文字,认识这位不平凡的女性,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并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在浩瀚的网络空间里,这一天更成为了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自发形成的纪念广场。在黎曼卿女士逝世周年的这一天,各大主流社交平台、热门短视频网站、以及各类知识分享社区,仿佛是心有灵犀一般,不约而同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完全发自内心的、自发的“怀念黎曼卿”热潮。

这一次,人们对她的怀念,不再是简单的默哀或点燃一支蜡烛表达哀思。无数曾经受到过她思想启迪、精神鼓舞或实际行动帮助的人们,开始通过各种富有创意的形式,热情地“讲述”着他们心目中黎曼卿女士的故事。

一位曾经的企业家,在创业路上遭遇重大挫折,公司濒临破产的边缘,正是通过阅读黎曼卿女士所着的《涅盘之路》一书中,关于如何坦然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力量的真诚分享,而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信心。在这一天,他特意发布了一篇情真意切的长文,详细回顾了黎曼卿女士独特的“失败学”理念是如何如一盏明灯,帮助他渡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难关,最终走出阴霾,重获新生。

一位曾经积极参与过“薪火号”流动书屋志愿活动的大学生,精心制作了一段画面精美的视频。视频中记录了山区孩子们在听黎奶奶讲故事时,那一双双专注而明亮的眼神,以及那个曾经在活动中勇敢地写下“我的梦想是造飞机”愿望的石头男孩,如今最新的生活近况。这段视频传递着爱与希望的延续。

一位购买过融合了传统刺绣元素的时尚服饰的普通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她购买的衣服照片,并讲述了这件看似普通的衣服背后,关于田奶奶、杨婆婆等乡村手工艺人与现代艺术设计团队合作,进行创新的故事。她在配文中由衷地感叹:“这不仅仅是一次消费,这是一次与有灵魂的艺术相遇,是有灵魂的消费。”

曾经接待过非洲考察团的中国友人,也特意委托国内的朋友,发布了他们当年与黎曼卿女士一起包饺子时,那些珍贵而温馨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在配文中,他们深情地写道:

“这位来自东方的智者,用她的言行教会我们,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与发展的真谛,在于人与土地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她的伟大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激励着我们前行。”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视角、不同社会领域的海量“讲述”,就如同由无数面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碎片精心组合而成的镜子,从各个独特的角度,全方位地映照出黎曼卿女士丰富、立体而光辉的形象。她没有官方任命的代言人,但在这一天,却拥有了无数发自内心、自愿为她“代言”的普通民众;她没有实体建筑的纪念馆,但在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整个网络空间却成为了她一座无形的、却能永恒存在的纪念馆。

也正是在这种全球性的、自发的、深情的回响与共鸣之中,一个更具象征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倡议,由几位长期致力于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企业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其中包括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联名提出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倡议。

他们在一份正式公开发表的倡议书中,用高度赞誉的言辞,称颂黎曼卿女士是“商业向善”(business for Good)这一先进理念的卓越实践者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贡献者。他们认为,黎曼卿女士以其充满传奇色彩、跌宕起伏而又意义非凡的一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商业力量不仅能够创造经济价值,更完全可以与社区的整体福祉、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承进行深度的融合,在创造经济回报的同时,创造出更广泛的共享价值,而非仅仅追求单一的经济利润。这份倡议书的最后,以庄重而充满希冀的笔触写道:

“……为了纪念黎曼卿女士所彰显的这种超越时代局限与国界阻隔的永恒而伟大的力量,我们在此郑重倡议,将她的忌日,设立为‘曼卿日’(manqing day)。以此来提醒全球的商业领袖、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制定政策的决策者们,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类社会的公民,在不懈追求发展的道路上,永远不要忘记商业的初心——那就是全心全意服务于人,积极赋能于人,与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让‘曼卿精神’如同夜空中那颗永不熄灭的璀璨星光,永远指引着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并且充满深厚人文关怀的美好未来。”

“曼卿日”的倡议,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叠叠、连绵不绝的涟漪,迅速得到了全球范围内众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学识渊博的学者、热心公益的公益组织以及积极活跃的社会活动家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它所代表的,已经不再仅仅是对黎曼卿女士一个人的深切纪念,而是对她所代表的那种以商业力量积极推动社会进步、不懈追求生命广阔意义与价值的先进理念的崇高推崇与深情呼唤。

在远离喧嚣的“归耘居”里,顾泽楷通过互联网,静静地看到了这一切正在发生的动人景象。他的脸上没有流露出惊讶的神色,内心只涌动着一股深沉而由衷的欣慰之情。他缓缓走到庭院中,那里有一棵他们当年亲手共同种植的桂花树,此刻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绚烂的盛放时节,浓郁而悠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顾泽楷抬头望着秋日里那高远而澄澈的天空,轻声而温柔地说道:

“曼卿,你看到了吗?你所散发出来的那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真的照亮了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甚至穿越了时空,照亮了未来……你,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生。”

精神的永生,其本质并不在于祠堂中那冰冷的牌位,也不在于陵墓建造得多么宏伟壮观。而在于她的故事能够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传颂,她的深邃思想能够被学者们持续探讨,她的崇高理念能够被后来者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她的那束充满希望的光芒,能够在无数后来者清澈的眼睛和温暖的心灵中,持续闪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黎曼卿女士,用她平凡却又无比伟大的一生,完美地完成了从一个个体的存在,升华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符号的飞跃;从一段传奇的人生经历,升华为一种永恒精神力量的伟大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