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综影视:女配的千层套路 > 第10章 现娱同人cp张艺兴10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艺兴最近的心情,像被海城初夏的阳光晒过一样,暖洋洋、轻飘飘的。他敏锐地察觉到,虞笙对他每天“早安晚安”的回应,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最初几天的石沉大海或极其简短的“早”、“安”,到后来偶尔会回复“你也是,早点休息”,甚至有一次,在他问候“晚安”后,虞笙竟然回了一句“刚下表演课,你也别熬太晚”。

虽然依旧是客气而保持距离的,但这细微的差别,在张艺兴看来,不啻于天大的进展。他捧着手机,反复看着那寥寥数语的回复,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他觉得,自己持之以恒的、笨拙的问候,似乎终于敲开了一丝缝隙,让他看到了希望的微光。他并不知道这背后虞笙所做的“背景调查”,只以为是自己的真诚和坚持起了作用,内心充满了单纯的喜悦和更进一步的动力。

蘑菇屋的录制终于全部结束。杀青宴后,大家各自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这个留下无数回忆的海边小屋。离别在即,难免有些伤感。

黄老师看着正在帮忙收拾器材、脸上却时不时露出傻笑的张艺兴,摇了摇头,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艺兴,过来一下,师傅跟你聊两句。”

张艺兴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乖乖地跟着黄老师走到院子一角的凉亭里坐下。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黄老师点了支烟,深吸一口,看着眼前这个自己一直很看好的晚辈,开门见山,语气带着长辈特有的关切和一丝凝重:“艺兴啊,你跟师傅说实话,你对虞笙……是不是认真的?”

张艺兴没料到黄老师会问得这么直接,脸“唰”地一下就红了,眼神有些慌乱地躲闪,支支吾吾地:“师傅……我……我就是……”

“别跟我这儿打马虎眼。”黄垒吐了个烟圈,目光如炬,“你那点心思,全写在脸上了。每天抱着个手机傻乐,魂不守舍的,当我跟你何老师看不出来?”

张艺兴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裤子上的线头,默认了。

黄老师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些,但依旧严肃:“艺兴,师傅不是要拦着你。年轻人,遇到喜欢的人,心动,很正常。虞笙那孩子,确实优秀,没得挑。”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着张艺兴:“但是,你想清楚了吗?她不是普通的女孩子。她是虞笙,是拿了格莱美、马上要进好莱坞剧组、在内娱顶尖了这么多年的虞笙。她的眼界、她的圈子、她所处的平台,跟你现在,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名气上的,更是阅历、资源、乃至整个事业格局上的。”

张艺兴抬起头,想说什么,黄老师抬手制止了他。

“你先听我说完。”黄垒弹了弹烟灰,“这条路,如果你决定要走,会很难。你会面对无数的关注、议论,甚至是质疑和压力。你会被放在放大镜下比较,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解读。你确定,你准备好了吗?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真的想清楚了,能承受住这些,并且有能力、有决心去缩短那些差距,堂堂正正地站在她身边,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粉丝’或者‘弟弟’?”

黄老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张艺兴连日来有些发热的头脑。他脸上的红晕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认真的思索。他沉默了很久,海风吹过凉亭,带来远处海浪的声音。

半晌,张艺兴抬起头,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羞涩和慌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师傅,我明白您的意思。”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分量,“我知道差距很大,也知道这条路会很难走。但是……我对虞笙姐,不是一时兴起。我欣赏她,不只是因为她有多成功,更是因为她这个人本身——她的努力,她的清醒,她对艺术的坚持,还有……她在蘑菇屋时的那种真实和温柔。”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知道我现在可能还不够好,离她很远。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更要努力。我会更专注地做音乐,提升自己,做出更好的作品。我不会给她添麻烦,也不会急于求成。我就想……先这样,默默地、认真地喜欢着她,让自己变得更好,能配得上她的那种好。至于其他的……顺其自然。”

黄老师看着张艺兴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种混合着爱慕、决心和昂扬斗志的光芒。他沉默了片刻,最终,脸上露出了一个欣慰又带着点无奈的笑容。他掐灭了烟,重重地拍了拍张艺兴的肩膀。

“好小子!有你这句话,师傅就放心了。记住你今天说的话,男人,就得有担当!路是自己选的,再难,也得咬着牙走下去!行了,去吧,收拾东西去!”

而此刻的虞笙,对这场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关于她的谈话一无所知。她正全身心投入到表演进修中。每天的生活规律而充实:上午是表演理论课和台词训练,下午是片段排练和角色分析,晚上则用来阅读和观摩经典影片。

她为自己请的老师是圈内一位德高望重的表演艺术家,以要求严格、善于挖掘演员潜力着称。课程并不轻松,常常需要反复打磨一个眼神、一个语气,甚至一个呼吸的节奏。但虞笙乐在其中。林晓的灵魂赋予了她超乎常人的耐心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力,这使得她在理解角色、构建人物内心世界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连她的表演老师都多次称赞她“悟性极高,心里有东西”。

在忙碌的间隙,她依然会收到张艺兴雷打不动的问候。偶尔,在她感到疲惫或遇到瓶颈时,看到那条简单的“晚安,虞笙姐,好梦”,心里会泛起一丝奇异的慰藉感,像是一种无声的陪伴。

她确实私下里通过可靠的渠道了解过张艺兴。结果让她比较满意:专注事业,零绯闻,私生活干净,风评很好,是圈内少有的“清流”。这也让她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持续的好感,少了几分戒备,多了几分观察的兴趣。她愿意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她而言,这更像是一个漫长的“考核期”,她需要时间,更需要看到对方除了每日问候之外的、更实质性的东西——比如,他是否真的如他所说,在为了缩短差距而努力。

于是,两个身处不同轨道的人,一个在排练室里挥汗如雨,打磨演技,为冲击更高的艺术殿堂做准备;一个在录音棚和练习室里通宵达旦,创作音乐,渴望用作品证明自己。他们之间,隔着遥远的物理距离和看似巨大的事业鸿沟,却又被一条由“早安晚安”编织起的、纤细却坚韧的丝线悄然连接。

张艺兴在黄老师的点拨下,目标更加清晰,动力十足;而虞笙则在自我的不断提升中,从容地掌控着自己的节奏和边界。一场无声的、跨越山海的“双向观察”与“各自努力”,正在悄然进行中。未来的故事将如何书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成长,以及命运下一次的交汇点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