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八零锦鲤小媳妇:重生后靠灵泉 > 第120章 老臣荣退,感恩回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0章 老臣荣退,感恩回馈

初冬的暖阳透过“念桃养生酱菜”厂区的梧桐叶,在水泥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办公楼前的空地上早已布置妥当:两条大红横幅悬在廊下,“致敬创业元勋,感恩一路同行”“念桃与你,温暖相伴”的字迹格外醒目;墙角摆满了员工们自发带来的盆栽和鲜花,长桌铺上了崭新的蓝布,上面整齐摆放着刚出锅的酱菜礼盒、饱满的冬枣和冒着热气的保温杯。

今天是厂区里特殊的日子——为首批跟随苏念桃创业的张桂兰和李秋菊举办荣退仪式。消息早在一周前就传遍了整个厂区,无论是车间里腌制酱菜的女工,还是跑市场的业务员,都早早地忙活起来,有人自发打扫场地,有人悄悄准备了手写的贺卡,就连附近村镇的几个老客户,也特意赶来想送两位老人一程。

上午九点,仪式正式开始。苏念桃穿着一身素雅的藏蓝色外套,头发利落地束在脑后,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亲自站在厂区门口迎接两位荣退的老人。张桂兰今年六十岁,头发已经染上了不少霜白,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她穿着女儿特意给买的红棉袄,手里紧紧攥着衣角,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李秋菊比张桂兰小两岁,背有些微驼,那是常年弯腰腌制酱菜落下的毛病,她穿着深蓝色的灯芯绒外套,手里捧着一个用了多年的布包,里面装着她想送给苏念桃的手工鞋垫。

“张婶,李姨,你们来了。”苏念桃快步上前,自然地挽住两位老人的胳膊,声音里满是敬重,“今天你们是主角,快跟我来。”

两人被苏念桃引到前排的椅子上坐下,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员工们自发地围拢过来,年轻的女工们纷纷上前问好,“张婶,您还记得我吗?我刚来的时候还是您教我切萝卜干呢”“李姨,您之前教我的腌制秘方,我现在还在用,顾客都说好吃”。张桂兰和李秋菊笑着一一回应,眼里满是欣慰。

苏念桃走到话筒前,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两位老人身上,语气渐渐变得深沉:“今天,我们聚在这里,是为了送别两位特殊的家人——张桂兰婶子和李秋菊姨。她们是最早相信我、跟着我干‘念桃酱菜’的人,没有她们的付出,就没有念桃的今天。”

话音刚落,全场顿时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苏念桃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五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

“那时候,我刚从城里回来,带着几样酱菜配方,想在村里办个小作坊。可那时候谁信啊?大家都觉得一个年轻姑娘家,能办成啥大事。”苏念桃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是张婶第一个站出来说‘念桃这孩子实诚,我跟着你干’,第二天一早就背着自家的陶坛来帮我;李姨也是,当时她家里还有生病的老伴要照顾,却硬是挤出时间,带着我做的酱菜,跑遍了周边十几个村镇,磨破了两双布鞋,才帮我打开了第一批销路。”

台下的员工们大多是附近的农村妇女,听着苏念桃的话,纷纷点头。她们都知道创业初期的艰难,厂区原本是村里废弃的仓库,冬天没有暖气,夏天蚊虫叮咬,第一批酱菜就是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腌制出来的。

“我还记得,有一年下大雪,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我们的酱菜要赶在年前交货,车间里的水管冻住了。”苏念桃抬手擦了擦眼角,“张婶凌晨三点就冒着雪跑到厂区,用自己家的煤炉一点点给水管解冻,双手冻得通红,却笑着说‘没事,能赶得上交货就好’;还有李姨,有一次送货路上遇到大雨,为了保护酱菜不被淋湿,她把自己的雨衣裹在货箱上,自己淋得浑身湿透,回来就发了高烧,却只休息了一天就又来上班了。”

这些尘封的往事,被苏念桃一一提起,张桂兰和李秋菊的眼眶渐渐红了。她们没想到,这些连自己都快忘记的小事,苏念桃竟然记得如此清楚。张桂兰抹了抹眼泪,哽咽着说:“念桃,那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你那时候比我们还辛苦,天天熬夜研究配方,跑市场,人都瘦脱了形。”

“不,一点都不应该。”苏念桃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创业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你们陪着我熬过最难的日子,是你们用一双双勤劳的手,把不起眼的萝卜、黄瓜,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念桃酱菜’。车间里的每一口陶坛,仓库里的每一份订单,都浸着你们的汗水。”

说着,苏念桃示意助手把早已准备好的荣退礼包拿上来。两个红色的锦盒被端到两位老人面前,苏念桃亲自打开:“张婶,李姨,这是我给你们准备的荣退礼物。第一份是‘念桃终身养老金’存折,从这个月开始,每个月都会有300元打到你们的账户上,直到永远。”

全场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声。300元在当时的农村可不是小数目,足够两位老人日常的油盐开销,而且是“终身”发放,这意味着她们以后的生活多了一份稳定的保障。张桂兰拿着存折,手指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眼泪顺着皱纹滑落:“念桃,这……这太多了,我们不能要啊,我们已经领了工资了。”

“这是你们应得的。”苏念桃握住她的手,手心的温度传递着真诚,“在我心里,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以前农村老人养老难,我一直想着,等企业发展好了,一定要让跟着我干的老员工老有所养,这是我的承诺,也是念桃的责任。”

接着,苏念桃又拿出两个厚厚的红包:“这是今年的股份分红,你们虽然要退休了,但永远是念桃的股东。张婶你是技术股,李姨你是贡献股,今年厂里效益好,每人分到8600元。”

李秋菊接过红包,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钱的重量,更是苏念桃的心意。她嘴唇颤抖着,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只是反复念叨:“没想到,真没想到,我们庄稼人干农活,还能拿股份分红,还能领养老金……”

这时,苏念桃让助手播放了一段提前准备好的视频。屏幕上,出现了五年前小作坊的画面:低矮的仓库里,张桂兰正弯腰往陶坛里装萝卜干,额头的汗珠滴落在坛沿;李秋菊背着装满酱菜的竹篮,在乡间小路上一步步前行,背影坚定;苏念桃和她们一起熬夜,围着煤炉吃泡面,脸上却满是笑容。

随着画面切换,出现了如今宽敞明亮的车间、络绎不绝的客户、员工们脸上的笑容。视频的最后,一行字缓缓浮现:“感恩每一份陪伴,致敬每一份坚守。”

看着视频,不少员工都悄悄擦起了眼泪。车间主任王秀莲是后来加入的,她哽咽着说:“张婶和李姨是我们的榜样,苏总更是把我们当家人。以前在别的地方打工,干得再好也就是领份工资,可在念桃,我们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苏念桃走到两位老人身边,深深鞠了一躬:“张婶,李姨,感谢你们五年来的信任和付出。念桃永远是你们的家,以后有空常回来看看,车间的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张桂兰终于忍不住哭出了声,她拉着苏念桃的手说:“念桃啊,我们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也没干过啥大事,能跟着你干这五年,是我们的福气。你这孩子心善,重情义,以后厂里的事,我们还会常惦记着。”

李秋菊也红着眼眶补充道:“是啊,念桃,你一定要好好干,我们相信你能把‘念桃酱菜’做得更大更好。以后这些年轻孩子们,我们也放心交给你了。”

说着,她从布包里拿出两双绣着桃花图案的鞋垫,塞进苏念桃手里:“这是我连夜绣的,你跑市场多,走路多,垫上这个舒服。”张桂兰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自己腌制的酱黄瓜:“这是我按老方子做的,你尝尝,看看味道变了没。”

苏念桃捧着鞋垫和酱黄瓜,心里暖暖的,眼泪再次涌了上来。她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鞋垫和酱菜,而是两位老人最质朴的心意。

仪式的最后,苏念桃提议全体员工合影留念。张桂兰和李秋菊被大家簇拥在中间,苏念桃站在她们身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相机快门按下,定格了这温暖的一刻:红色的横幅下,一群朴实的人,因为一份酱菜事业结缘,因为一份感恩之心凝聚在一起。

合影结束后,员工们纷纷围上来,给两位老人送上自己准备的礼物:有年轻女工织的围巾,有业务员带回来的外地特产,还有会计大姐精心核算的“工龄纪念册”,上面记录着她们五年来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张桂兰和李秋菊一一收下礼物,不停地说着谢谢。走到车间门口时,她们停下脚步,回头望着熟悉的生产线,望着那些腌制酱菜的陶坛,眼里满是不舍。这里承载了她们五年的时光,有汗水,有欢笑,有和姐妹们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

“以后我们不在了,你们要好好跟着苏总干,好好做酱菜,不能砸了‘念桃’的招牌。”张桂兰对着车间里的女工们叮嘱道。

“是啊,腌制的时候要多留意温度,切菜的时候要均匀,不能马虎。”李秋菊也跟着补充。

年轻的女工们纷纷点头:“张婶,李姨,你们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好好干的!”

苏念桃送两位老人到厂区门口,看着她们被家人接走的背影,心里感慨万千。五年前,她带着一腔热血回乡创业,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真诚的陪伴。她始终相信,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和广阔的市场,更需要人心的凝聚。以人为本,感恩重情,这不仅是她的做人准则,更是“念桃酱菜”能够走到今天的根本。

夕阳西下,厂区里的员工们还在热议着今天的荣退仪式。有人说:“跟着苏总干,心里踏实,以后我也要在念桃干到退休。”有人说:“苏总这么重情义,我们更要好好干活,不辜负她的信任。”还有人悄悄盘算着,以后要更用心地做好每一份酱菜,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苏念桃站在办公楼的窗前,望着热闹的厂区,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场荣退仪式不仅是对两位老员工的感恩回馈,更是对所有员工的激励。只要人心齐,只要坚守初心,“念桃养生酱菜”一定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