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朱棣的麒麟逆子 > 第43章 北征议起朝堂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京城的初雪,并未能冷却紫禁城谨身殿内日益升温的燥热。永乐大帝朱棣端坐于龙椅之上,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扶手,目光扫过下方分立两班的文武大臣,最终落在了御案上一份来自边镇的急报上——北元残余部族瓦剌、鞑靼近来又有异动,劫掠边塞,气焰渐嚣。

“众卿家,”朱棣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威严,打破了殿内的沉寂,“北虏屡犯边塞,狼子野心不死。朕意已决,当再次整饬兵马,开春之后,再度北征,以绝后患!”

话语如同巨石投入深潭,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陛下!万万不可!”一个苍老而急切的声音立刻响起。只见文官队列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颤巍巍地出列,竟是太子太傅、内阁首辅杨荣。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痛心疾首道:“陛下!连年征战,国库早已空虚!永乐大典编纂耗资巨万,运河疏通、迁都北京,哪一项不是吞金巨兽?百姓赋役沉重,苦不堪言,亟待休养生息!此时再启大战,臣恐……臣恐民力不堪,国本动摇啊!还请陛下三思!”

杨荣一番话,立刻引来了众多文官的附和。户部尚书夏原吉也出列奏道:“陛下,杨阁老所言极是!去岁各地税赋已见减少,仓廪存粮仅够维系日常运转与备荒,实无力支撑大军远征!若强行加征,必致民怨沸腾,请陛下明鉴!” 他们是太子朱高炽的坚定支持者,深知太子崇尚文治,体恤民情,反对劳民伤财的战争。

“哼!迂腐之见!”一个洪亮而倨傲的声音猛地炸响。只见武将队列中,汉王朱高煦大步迈出,他身着亲王蟒袍,体格魁梧,气势逼人,对着杨荣等文官怒目而视:“北虏乃我大明心腹之患!父皇数次亲征,方才打得他们不敢南下牧马!如今稍有喘息,便又蠢蠢欲动!若不趁其虚弱,一鼓作气,永绝后患,难道要等其坐大,再次兵临城下吗?届时耗费的钱粮,死伤的百姓,岂是今日所能比?”

他身后,一众靖难勋贵和军中将领纷纷出声支持:“汉王殿下所言极是!” “北虏畏威而不怀德,唯有打怕了他们,边塞才能安宁!” “吾等将士,愿为陛下效死,扫清沙漠!”

汉王党气势汹汹,他们多是军中利益集团,渴望通过战争获取军功和赏赐,同时也借此打压太子党的文官势力。

朝堂之上,顿时吵作一团。文官引经据典,大谈仁政爱民、积蓄国力;武将则慷慨激昂,强调国家安全、军事威慑。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太子朱高炽肥胖的身躯坐在御阶下的锦凳上,眉头紧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天性仁厚,不喜征战,更深知国库艰难。他几次想开口支持自己的老师杨荣,但看到父皇那深邃莫测的表情,又生生把话咽了回去。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关于北征的争论,更是父皇对他和二哥的一次考校。他不能表现得过于软弱,也不能不顾民生。

朱棣高踞龙椅,面无表情地听着下面的争吵。他何尝不知国库艰难?但他更深知北元的威胁。他的一生都在征战,他相信只有强大的武力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同时,他也乐于看到两个儿子及其党羽相互制衡。太子的顾虑有道理,但缺乏魄力;汉王的主张符合他的胃口,却又显得有些急躁和穷兵黩武。

他的目光偶尔会飘向文官队列中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那里站着一位身材微胖、面容和善的官员——吕震,现任礼部侍郎。此人是太子的心腹之一,但平日里善于隐藏,往往在关键时刻才会发声。

果然,在一片嘈杂声中,吕震缓步出列,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陛下,诸位大人,可否容臣一言?”

殿内稍稍安静了一些。吕震向朱棣躬身道:“陛下北征,乃为社稷千秋之功,臣等岂敢阻拦?然杨大人、夏大人所虑,亦是老成谋国之言。臣有一折中之策:或可暂缓大规模北征,先派精锐骑兵出塞,实施精准打击,剿灭其主力一部,既可震慑北虏,又可节省大部开销。待国库稍丰,再图大举,岂不两全?”

这话看似折中,实则仍是拖延和削弱北征规模之意,本质是太子党的立场。

朱高煦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怒道:“吕震!你这是畏战!小股出击,如何能绝后患?简直是儿戏!”

朝堂再次陷入争吵。

朱棣看着这一切,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压过了所有嘈杂:“够了。”

所有人立刻噤声,躬身听旨。

“北征之事,关乎国运,岂是儿戏?”朱棣冷冷道,“杨荣、夏原吉所虑,不无道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然汉王所言,亦非虚言。北虏之患,确需根除。”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此事容后再议。户部、兵部,即刻详细核算北征所需钱粮、兵马、辎重,给朕一个确切的数目。退朝!”

他没有表态支持任何一方,而是选择了拖延和继续施压。这是一个典型的帝王术,让下面的人继续去争、去准备,而他将最终根据形势和算计做出决定。

朝臣们各怀心思,躬身退下。太子党忧心忡忡,汉王党愤愤不平。一场关于北征的争论,暂时落下帷幕,但其引发的朝堂暗流,却更加汹涌了。

朱棣回到乾清宫,屏退左右,独自看着巨大的北境舆图,目光幽深。他知道,真正的决策,并不完全在于朝堂上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