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朱棣的麒麟逆子 > 第210章 新器出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决战前夜,明军大营如同一个庞大而沉默的战争巨兽,在漠北的寒风中蛰伏,唯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和兵甲偶尔的碰撞声,预示着黎明时分即将爆发的雷霆之怒。

而在中军后部,那片属于晟王及其“党卫军”的相对独立区域,一种不同于大军整体肃杀氛围的、更加隐秘而精悍的气息正在弥漫。

朱高晟的帐篷内,灯火通明。他面前摊开的,不再是地图,而是几张绘制着复杂结构图的牛皮纸。韩固及几名核心骨干围拢在一旁,眼神炽热。

“时间紧迫,长话短说。”朱高晟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指向图纸上一种造型奇特长兵刃,“此物,我称之为 ‘破阵巨马槊’ 。”

图纸上的武器,长度远超寻常马槊,槊锋并非简单的枪头,而是带有三棱破甲棱刺的沉重锥形体,寒光闪闪。最奇特的是槊杆并非一体,而是由三节带有精密螺旋接口的特制钢管连接而成,不用时可快速拆卸,便于携带和隐藏。槊杆尾部还有一个可活动的配重球,用以调整重心。

“其核心,在于槊杆材料。”朱高晟拿起一小段闪烁着幽暗金属光泽、却轻若无物的样品,“此乃利用上次炼制内甲剩余的一些边角料,混合了百炼精钢、西域镔铁以及……一些特殊‘天外金石’(系统材料的掩饰说法),以秘法反复锻打、淬火而成。其坚逾精钢,韧如强弓,重量却仅有同等粗细硬木的一半!”

他顿了顿,继续道:“此槊并非用于单挑缠斗,而是专为 ‘集群破阵冲锋’ 设计。当五十骑结阵,手持此槊,于高速奔驰中平端前指,其锋锐足以洞穿重甲,其冲击力足以撕裂任何试图阻挡的步兵阵列甚至轻装骑兵!马腿?人身?在它的锋镝和动能面前,皆如纸糊!”

为了让冲击力不至于完全由骑士承担,朱高晟还设计了一个巧妙的 “滑轮卸力结构” 。在槊杆中段内部,隐藏着一组微型但极其坚固的滑轮和韧性极强的生物纤维(同样是系统材料的边角料)。当槊尖撞击到坚硬目标时,部分冲击力会通过这套内部结构传导、分散,极大减少了“顶牛”时对骑士手臂和内脏的反震伤害。

“而且,”朱高晟指着槊锋与槊杆连接处那些细密的、如同狼牙般的小倒刺,“这些并非装饰。一旦刺入敌人体内,倒刺会牢牢钩住,想要拔出,绝非易事,必将造成二次伤害和极大的痛苦,严重拖延敌军救治和士气。”

韩固等人听得心潮澎湃。他们本就是精锐,自然能看出这“破阵巨马槊”在特定战术下的恐怖威力!这简直就是为撕裂敌阵而生的凶器!

“除了马槊,还有这个。”朱高晟又拿起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种造型紧凑、类似手弩,但结构更为精巧的器械。“单手擘张弩,亦可称‘手弩’。”

这种手弩体积小,可单手持握,利用杠杆和滑轮组(同样是复合弓技术的微缩化)实现快速上弦,虽然射程和威力远不如复合弓,但在二三十步内,足以射穿无防护的咽喉、面门等要害。它配备了五连发的矢匣,可快速连续射击。

“此弩用于近身自卫,或是在混乱中补刀,或是潜入时无声解决哨兵。”朱高晟解释道,“马槊破阵,复合弓远射,手弩近防。我们要做到的,是远近兼备,攻防一体!”

“殿下……这些……都能赶在明日大战前装备吗?”一名骨干声音带着颤抖问道。

朱高晟自信一笑:“材料早已备好,核心构件在天津卫便已加工完毕,只需最后组装调试。今夜,我等便是不眠不休,也要将五十套巨马槊和手弩,全部准备妥当!”

“是!”众人低吼,眼中燃烧着激动与决绝的火焰。

帐篷外,夜色深沉。帐篷内,叮叮当当的、刻意压低的组装调试声持续了整整一夜。当东方天际泛起第一抹鱼肚白时,五十套闪烁着幽冷寒光的“破阵巨马槊”和同样数量的精巧手弩,已然整齐地排列在帐内。每一名“党卫军”战士,都小心翼翼地抚摸、熟悉着这些超越时代的杀器,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恐怖力量和他们即将肩负的沉重使命。他们的眼神,如同打磨好的刀锋,冰冷而锐利。

就在朱高晟秘密武装他的“党卫军”的同时,明军主力营地也开始了战前最后的动员和准备。

一队队辅兵和民夫,喊着号子,将堆积如山的箭矢、火药、石弹从后勤营地的板车上卸下,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沿阵地。那景象,堪称壮观。

尤其是箭矢的储备,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出征的规模。这自然得益于朱高晟在天津卫推动的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以及他对后勤效率的极致追求。

许多正在领取箭矢、检查弓弦的老兵,看着那几乎用不完的箭支,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和由衷喜悦的神色。

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老什长,一边将满满一壶箭背在身上,一边对身旁年轻的部下感慨道:“娃子,看到没?老子当兵快二十年,跟着陛下也打过不少仗,从来就没像这次一样,能把箭壶装得这么满当!以前哪次不是抠抠搜搜,射出去一支心都在滴血?得留着保命用!”

那年轻士兵也是满脸兴奋,摸着腰间鼓鼓囊囊的箭囊:“头儿,我听说,这都是晟王殿下在天津卫弄出来的!说是什么……‘流水线’?反正就是做得又快又好!还有咱们前面弟兄用的那种能换箭头的神箭,也是殿下弄的!”

旁边另一个正在给弩机上弦的士兵插话道:“可不是嘛!我有个同乡在‘神臂卫’,他说殿下弄的那复合弓,又准又狠!还有那什么‘敌进我退’的法子,前两天殿下带着五十人就干掉了一百多瓦剌胡子,自己毛都没掉一根!乖乖,真是神了!”

“有殿下在,咱们这仗好打多了!”老什长咧开嘴,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齿,“箭管够,法子也厉害!咱们就能放开了手脚干他娘的!少死多少人呐!”

“是啊!能回去更多的人了!”年轻士兵重重地点点头,眼中充满了对生存的渴望和对那位神秘晟王殿下的感激。

这样的对话,在明军各部中悄然流传。朱高晟的名字,不再仅仅与“奇技淫巧”、“聪慧过人”联系在一起,更与“箭矢充足”、“战术新奇”、“爱惜士卒性命”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底层士兵或许不懂太多大道理,但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跟着这位王爷有关的仗,装备更好,打法更聪明,活下来的机会更大!

这种源自基层的、朴素的信任与感激,如同细微的溪流,悄然汇聚,正在形成一股强大的、支持朱高晟的潜在力量。从未有过的充裕物资和新颖战术,极大地提振了明军的士气,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大战,少了几分恐惧,多了几分必胜的信心和……对减少伤亡的期盼。

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中军大营,朱棣已然顶盔贯甲,端坐于帅帐之中,静待各方回报。柳升坐镇前军车营,正在进行最后的阵型微调。朱高煦与朱荣率领的一万六千精骑,早已如同暗夜中的两道利箭,悄无声息地射向了预定的埋伏地点。

整个明军阵营,如同一张缓缓拉满的巨弓,弓弦已然绷紧,只待一声令下,便将石破天惊!

而就在这片大战前的极致宁静中,朱高晟和他的“党卫军”动了。

五十人,全部换上了深灰色的、利于在黎明薄暮中隐匿的披风。他们的复合弓背在身后,箭壶饱满,腰间挂着装满各种功能箭镞的皮盒和那崭新的手弩。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他们马鞍旁特制的革囊中,那三节拆卸状态的“破阵巨马槊”组件。

没有战前激昂的动员,只有眼神交汇间的默契与决绝。

朱高晟翻身上马,目光扫过每一张坚毅的面孔,最后落在韩固脸上,轻轻点了点头。

“出发。”

五十余骑,如同融入晨雾的幽灵,没有惊动任何友军,甚至巧妙地避开了朱棣安排在他营地周围的耳目(雷达功不可没),从大营一个极其隐蔽的侧后方缺口,悄然而出。

他们的目标,并非即将爆发正面战斗的战场,而是根据雷达指引,绕向一个更大的弧线,直插那两万瓦剌先锋部队的侧后方——其主帅大营所在的核心区域!

朱高晟一马当先,脑海中全息地图清晰无比。他精确地规划着路线,避开所有可能遭遇的敌军巡逻队和警戒哨,利用丘陵、沟壑、以及逐渐亮起的天光造成的阴影,最大限度地隐藏行踪。

马蹄包裹着厚布,踏在沙土和草甸上,声音微不可闻。只有风拂过披风的猎猎声,以及战士们压抑的呼吸声相伴。

这是一次极度冒险的赌博。一旦在抵达目标前暴露,他们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若能成功潜入,在双方数十万大军鏖战正酣、所有人注意力都被吸引之时,他们这五十人,便有可能成为决定天平倾斜的最后、也是最重的那颗砝码!

朱高晟感受着怀中那几支特制的、装药量加倍的“爆裂箭”冰冷的触感,又摸了摸腰间手弩坚实的握把,眼神冰冷而坚定。

“马哈木的先锋官……你的项上人头,我朱高晟,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