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潮汐陷落 > 第18章 内部质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十八章:内部质疑

仓库内的空气,仿佛随着张伟那句带着颤音的提问,骤然凝固了。昏黄的灯光下,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不同的情绪——惊恐、忧虑、戒备、茫然。刚刚勉强达成的脆弱共识,像一层薄冰,被这句直指核心的质疑敲出了裂痕。

短暂的死寂后,是那个带着男孩的逃难女人压抑不住的、细碎的哭泣声。她的丈夫搂着她的肩膀,脸色灰败,眼神躲闪,不敢与任何人对视。获救的渔民父子则下意识地靠拢在一起,年长的渔民嘴唇嗫嚅着,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化为一一声沉重的叹息。连蜷缩在母亲怀里的朵朵,都似乎感受到了这令人窒息的气氛,不安地动了动。

陆锋站在原地,灯光从他头顶打下,在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他能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那目光里包含着最后的期待、潜藏的不安,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他没有立刻回答张伟,而是缓缓走到那堆码放整齐的瓶装水前,拿起一瓶,拧开,却没有喝,只是看着清澈的水在瓶身中微微晃动。然后,他转身,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脸色苍白、眼神躲闪的张伟身上。

“张伟,”陆锋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压过了屋顶单调的雨声,“你问,我们能撑多久。”

他顿了顿,将水瓶轻轻放在旁边的货箱上,发出清脆的叩击声。“我可以给你算一笔账。按照最低生存标准,这里的食物,够我们现在这十一口人,吃十五天。水,省着点用,加上收集雨水,能撑得更久一些。药品,对付普通伤病,能顶一阵。”

这些数字他早已烂熟于心,此刻平静地报出来,反而让一些人稍微安心了些——至少,不是立刻弹尽粮绝。

“但是,”陆锋话锋一转,声音陡然变得冷硬,“这笔账,是建立在秩序、分配和最低消耗上的!如果像你现在这样,只会躲在角落里恐慌,计算着每个人多喝了一口水,多吃了一块饼干,那我可以告诉你,我们连五天都撑不到!”

他的目光锐利地刺向张伟:“恐慌和自私,是比任何敌人更快的毁灭方式!你以为关起门来,守着这些箱子,就能高枕无忧了?外面是什么世界,你没看到吗?我们需要哨兵警戒可能的威胁,需要工程师维护这唯一的庇护所和发电机,需要医生救治伤员病患,需要规划者思考下一步的去向!每个人都要发挥作用,而不是像个仓鼠一样,只盯着自己眼前的谷子!”

张伟被陆锋一连串的质问逼得后退了半步,脸涨得通红,呼吸急促,但长期积压的恐惧和焦虑让他像是找到了一个宣泄口,竟梗着脖子反驳道:“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去外面送死吗?我们只有这么点人!外面有多少人?成千上万!饿极了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们在这里,就像……就像黑暗里的灯泡,迟早会被发现!到时候怎么办?拿什么挡?”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尖利,带着一种崩溃边缘的歇斯底里。“我们应该去找官方避难所!政府肯定有准备!比我们在这里等死强!”

“官方避难所?” 一直沉默检查伤口的王楠忽然抬起头,她的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现实感,“我在医院最后接到消息,市中心的几个指定避难所已经人满为患,而且断水断电,据说……已经出现了骚乱和抢夺。我们带着伤员和孩子,怎么去?穿过那片淹水的混乱城区?就算到了,那里就一定有我们的位置和食物吗?”

周毅也扶了扶眼镜,用他那种学者的理性口吻补充道:“而且,根据我最后看到的数据,这次灾难的规模和性质可能远超预期。传统的救灾体系能否有效运转,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依赖外部救援,风险极高。”

“那我们就该在这里等死吗?”张伟几乎是在咆哮,他挥舞着手臂,指向仓库四周,“守着这些东西,直到吃完喝完,然后大眼瞪小眼?”

“谁说我们要等死?”

一个低沉而充满力量的声音响起,带着金属般的质感。陈海不知何时已经走到了张伟的身侧,他没有看张伟,而是目光平视前方,仿佛在对着所有人说话,但他那如山般沉稳的存在感和无意中散发出的压迫力,让张伟瞬间噤声,气焰矮了半截。

“仓库,只是临时据点。”陈海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们停留,是为了恢复体力,整理装备,搞清楚状况,然后……去一个更安全、更能长久生存的地方。”

他转过头,目光第一次落在张伟脸上,那眼神平静无波,却让张伟感到一股寒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人守夜,有人侦察,有人负责运输和防御。如果你觉得守在这里是等死,那么,第一批外出侦察的任务,可以交给你。让你亲眼去看看,外面的‘机会’到底有多大。”

陈海的话像一盆冰水,浇熄了张伟头脑过热的恐慌。外出侦察?一想到要再次踏入那片地狱般的景象,面对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张伟的脸色瞬间变得比纸还白,嘴唇哆嗦着,再也说不出一个字。他擅长的是在屏幕后操控代码和电波,而不是在真实的废墟和危险中搏杀。

老赵在一旁嗤笑一声,用油腻的布擦着手中的扳手,瓮声瓮气地说:“小子,怕死是正常的。但光怕没用!有力气在这儿嚷嚷,不如过来帮老子看看发电机,这老家伙声音有点不对,别半道撂挑子。”

连角落里的渔民老伯也怯生生地开口:“俺……俺们虽然没大本事,但有一把子力气,有啥粗重活,尽管吩咐……”

局势瞬间明朗。陆锋的冷静分析、王楠和周毅的现实判断、尤其是陈海隐含威慑的引导和老赵看似粗鲁实则解围的打岔,再加上新加入者急于证明价值的态度,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张伟孤立起来的恐慌情绪有效地压制了下去。

张伟像只被戳破的气球,瘫坐回货箱上,双手抱住头,肩膀微微耸动,不再说话。他的质疑,像一块投入水中的石头,虽然激起了涟漪,却也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到了彼此的位置和现实的残酷。短暂的混乱之后,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更加实际的秩序,开始悄然建立。

陆锋知道,这场风波暂时过去了,但隐患仍在。张伟的恐慌代表了团队中一部分人(尤其是后来加入、对陆锋缺乏深入了解的人)潜在的不安。他需要尽快用行动和明确的计划来巩固领导,凝聚人心。

他走到仓库中央,声音恢复了之前的沉稳:“张伟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坐吃山空确实死路一条。所以,我们不能久留。”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陈海和老赵身上:“天一亮,风雨稍小,老陈,老赵,我们三个先出去探探路,摸清周边情况,重点是寻找安全的撤离路线和可能的车辆燃料。王楠、林舒,你们留守,照顾好伤员和孩子,同时把所有物资再做一次精细分类和打包,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周博士,麻烦你整理一下你带来的资料,特别是关于可能适合高海拔或特殊环境生长的作物信息。”

清晰的指令,明确的分工,指向未来的行动,像一道光,驱散了部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尽管前路未知,但至少,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困守。

仓库里重新响起了脚步声和低语声,但不再是恐慌的骚动,而是带着目的的忙碌。林舒开始拿出纸笔记录物资清单,王楠继续照料伤员,老赵叮叮当当地开始检修工具。陈海则开始检查武器,为天亮的侦察做准备。

陆锋走到被封住的窗户缝隙前,望着外面依旧一片混沌的黑暗。风雨似乎永无止境,但他知道,黎明终将到来。而黎明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带领这支仓促组成的队伍,在这片文明的废墟上,杀出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