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1900年6月18日 - 6月20日。

地点:京城外—东便门至朝阳门一线。

6月18日,拂晓。

黎明前的黑暗瞬间被炮火爆炸的烈焰撕碎。联军集中了超过二百门各型火炮,从加农炮到重型榴弹炮,甚至包括少数从军舰上拆下的巨大舰炮,在东便门至朝阳门外的弧形阵地上,构筑了一条火力带。

西摩尔中将站在观察所里,面无表情地下达了命令:“全体炮兵,基准射向,效力射,开始!”

“轰隆隆——!!!”

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种声音——连绵不绝、震耳欲聋的炮击声!一颗颗炮弹被倾泻在古老的京城城墙上以及其后的街区。砖石结构的城墙在一次次剧烈的爆炸中颤抖、开裂、坍塌,垛口被夷平,城楼燃起熊熊大火。黑色的烟混合着尘土冲天而起,像一朵朵蘑菇云,将整个天地都染成了暗红色。炮弹不断地落入城内,木质房屋被轻易撕碎、点燃,整个外城东部瞬间化为人间炼狱。

长达两小时的毁灭性炮击,几乎将预定攻击区域的城墙犁了一遍。炮火开始向城内延伸,压制可能存在的预备队和炮兵阵地。

“步兵,进攻!”

随着军官声嘶力竭的呐喊,早已在出发阵地等待多时的联军步兵,如同潮水般涌出堑壕。英军、俄军作为主力,排成稀疏但严密的散兵线,在马克沁机枪“咔咔咔”的伴奏下,向着残破的城墙缺口和摇摇欲坠的城门发动打击。

“洋人上来了!准备!消灭他们!”残存的清军军官在废墟中呼喊。

守军和义和团从被炸塌的工事、半埋的民居里钻出来,用一切能用的武器向冲锋的联军射击。李-恩菲尔德的子弹、土制炮弹、甚至弓箭和石块,如同雨点般落下。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联军凭借绝对的火力优势和严格的战术纪律,一步步清理着外围的障碍和散兵坑。而守军则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和一股血勇,寸土必争。王德成部利用第三批援助中得到的地雷和炸药,在关键街口布设了一个个死亡陷阱,在一次引爆中就报销了俄军半个排。

随着夜幕降临,第一天战斗停下来了。

联军成功夺取了东便门、朝阳门外大部分关厢区域,并在一段坍塌的城墙处打开了数个缺口,但未能深入城内。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巨大”。

联军伤亡: 约 650人(阵亡约250,伤约400)。

清军与义和团伤亡:约1500人(阵亡约700,伤约800),丢失大量外围阵地。

接着联军继续发动第二天的攻击(6月19日)。

联军在基本巩固好已占领的外围区域后,并以此为依托,开始向城内渗透。战斗从野战变成了更加残酷的巷战。

狭窄的街巷、复杂的院落、层层叠叠的民居,成了守军最好的屏障。义和团和清军残兵利用每一个窗口、每一堵断墙、每一条小巷进行狙击和伏击。冷枪、冷炮、乃至从房顶扔下的砖石和燃烧瓶,时刻威胁着联军的生命。

“小心左边院子!”

“二楼有枪手!”

“迫击炮!把那个火力点敲掉!”

联军的推进速度不快。他们是不得不逐屋清剿,用手榴弹开路,用刺刀解决最后的抵抗。进展虽慢,但每一步都踏着鲜血和尸体,稳步向前。俄军在东便门内遭遇了曹福田部的拼死抵抗,双方在一条不到百米长的小街上反复拉锯,尸体堆满了街面。

伴随夜色再次来临后,战斗也随之暂停。

而在第二天的攻防战中,联军成功突入城内,控制了东便门、朝阳门内侧部分街区,但未能向纵深发展。巷战的残酷性让联军伤亡持续增加。

联军伤亡:约550人(阵亡约200,伤约350)。

清军与义和团伤亡: 约1300人(阵亡约600,伤约700),控制区域被进一步压缩。

经过两天的血战,联军虽然取得了进展,但士兵极度疲惫,弹药消耗巨大,更重要的是,惨重的伤亡让各级指挥官心生忌惮。西摩尔中将意识到,在缺乏足够兵力进行纵深穿插和包围的情况下,强行向紫禁城方向推进,很可能陷入无休止的巷战泥潭,导致部队崩溃。

而守军方面,虽然伤亡更为惨重,丢失了外城东部大片区域,但核心的内城(皇城、紫禁城)尚在,兵力(尤其是义和团)仍在不断聚集。荣禄等人收缩兵力,在内城城墙和关键节点构筑了新的防线。

第三天的战斗强度明显下降,联军主要以巩固已占领区域,清剿残敌,并用炮火持续轰击内城城墙和可疑目标为主,大规模的步兵突击暂停。

战线基本稳定在外城东部联军控制区与内城守军防线之间。双方进行着小规模的交火和炮击。故第三天的伤亡也较之前两天要轻一些额。

联军伤亡:约300人(主要来自冷枪、炮击和小规模冲突)。

清军与义和团伤亡:约800人。

连续三日的集中进攻,双方伤亡也是极为“惨重”的,双方总伤亡分别:

联军:阵亡约750人,伤约1150人,总计约1900人。

清军与义和团:阵亡 约1900人,伤约2300人,总计约4200人,并丢失外城东部。

6月20日晚,联军司令部。

西摩尔中将看着触目惊心的伤亡报告和攻占的据点图,最终下达了命令:“停止大规模进攻,各部转入防御,巩固现有阵地,休整补充。等待第二批援军抵达!”(在当时,每天几百上千人的消耗对于西方国家是巨大的,且远征军的武器弹药消耗也是需要时间补充的。尤其是11个国家的联军,各有各的心事。)

他知道,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毕竟撕开了北京的外壳,兵锋直指内城。只要来自印度和旅顺的最后两万生力军(预计7月初抵达)一到,他就有绝对的把握,一鼓作气,彻底碾碎这座古老帝都的最后抵抗。而现在,他需要时间来消化这血战三日的成果,并让疲惫的军队喘一口气。

北京之战,进入了短暂的间歇期。紫禁城内的权贵们,在初步领略了现代战争的残酷后,是继续沉迷于幻象,还是终于认清现实?而获得了喘息之机的守军,又能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做出怎样的调整?这一切,都将在下一轮更加猛烈的风暴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