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19章 ——出国深造的生活(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章 ——出国深造的生活(2)

镜与诗的彼岸

在那座被岁月晕染出别样风情的城市里,苏娅婷于晨曦微露中醒来。窗外,伦敦的雾霭像一层薄纱,轻轻笼着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都市。作为文学编辑李梓馨与摄影师苏燃的女儿,苏娅婷自幼便在文字与光影交织的世界中成长,而如今,身处异国他乡,她开始了一段独特的文学摄影深造之旅。

苏娅婷伸了个懒腰,柔和的光线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她堆满书籍和摄影作品的书桌上。那些书籍,有的是泛黄的经典文学巨着,有的是最新出版的先锋文学作品;摄影作品则有她父母的得意之作,也有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捕捉到的生活片段。每一张照片、每一本书籍,都承载着她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感知。

简单洗漱后,苏娅婷背上摄影包,包里装着她视为珍宝的相机,那是父亲苏燃在她成年时送给她的礼物,承载着父亲对摄影艺术的热爱与期许。她走出公寓,沿着街道漫步,街边的建筑仿佛是历史的讲述者,哥特式的尖顶、维多利亚风格的雕花,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苏娅婷不时停下脚步,举起相机,将这些建筑的美定格在镜头之中。她的脑海里浮现出文学作品中对伦敦的描写,狄更斯笔下雾都的喧嚣与苦难,伍尔芙文字里伦敦街头的沉思与彷徨,这些文学意象与眼前的现实景象相互交融,激发着她创作的灵感。

来到伦敦大学学院的文学摄影课堂,教授正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述着摄影与文学的关联。“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它捕捉到的是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画面;而文学则是时间的艺术,用文字构建起一个永恒的世界。但两者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表达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与情感。”教授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娅婷心中更深层次思考的大门。她想起自己曾经拍摄过的一组关于城市角落的照片,那些被人们忽视的小巷、破旧的墙壁,在镜头下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生命力。如果将这些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课间休息时,苏娅婷与同学们交流着各自的作品。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带来了风格迥异的摄影作品和文学理念。一位日本同学展示了一组以樱花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淡雅的色调、细腻的光影,仿佛将日本的俳句之美融入其中。苏娅婷被深深吸引,她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摄影与文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汲取这些多元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创作。

课后,苏娅婷来到学校的图书馆。这里收藏着海量的文学与摄影资料,是她的知识宝库。她在书架间穿梭,寻找着灵感的源泉。一本关于英国乡村摄影的画册吸引了她的目光,翻开画册,一幅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照片映入眼帘,广袤的草地、古朴的农舍、悠闲的牛羊,与她脑海中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里的场景不谋而合。她拿起相机,对着画册中的照片翻拍,同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悟:“摄影与文学,如同两条相互交织的河流,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中流淌,却最终汇聚在人类情感的海洋。”

随着学习的深入,苏娅婷开始尝试将文学元素融入摄影作品中。她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蓝本,创作了一组摄影作品。在拍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场景时,她选择了伦敦一处古老的庭院作为背景,柔和的月光洒在爬满蔷薇的墙壁上,一对年轻的情侣在庭院中深情相拥。为了突出戏剧中那种浪漫与悲剧交织的氛围,苏娅婷在后期处理时,特意调整了色调,让画面呈现出一种梦幻而又略带忧伤的质感。同时,她还在照片旁附上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经典台词:“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这组作品在学校的摄影展览中引起了轰动,同学们和老师们纷纷对她独特的创作视角和表现手法给予高度评价。

然而,深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关于现代主义文学与摄影的课程讨论中,苏娅婷与教授产生了分歧。教授认为现代主义文学强调的是内心的碎片化与不确定性,摄影应该以抽象、模糊的手法来与之呼应。而苏娅婷则认为,虽然现代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摄影并不一定要完全遵循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她觉得可以通过捕捉生活中真实而又细腻的瞬间,来展现现代主义文学所表达的深层内涵。课后,苏娅婷陷入了沉思,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理念,翻阅大量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和相关摄影理论书籍,试图找到一种更加平衡的表达方式。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苏娅婷来到了伦敦的街头。潮湿的街道上,行人们脚步匆匆,五颜六色的雨伞在雨中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她举起相机,随意地拍摄着这些瞬间。突然,一个街头艺人的表演吸引了她的注意。那是一位弹着吉他的老人,他的歌声低沉而又充满力量,周围的人们静静地围坐在他身边,沉浸在音乐之中。苏娅婷被这一幕深深打动,她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回到家中,她看着这张照片,脑海中浮现出 t.S.艾略特的《荒原》。诗中所描绘的现代社会的荒芜与人们对精神救赎的渴望,与眼前这个街头艺人在喧嚣都市中坚守自己的音乐梦想的场景有着奇妙的契合。她开始以这张照片为基础,创作一系列关于现代都市人精神世界的摄影作品,每一张照片都搭配上一段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选段,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现代主义文学与摄影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娅婷在文学摄影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她的作品不仅在学校的各种展览中频繁亮相,还受到了一些专业摄影杂志和艺术机构的关注。一家知名的摄影杂志邀请她为其撰写一篇关于文学摄影的专栏文章,苏娅婷欣然接受。在文章中,她分享了自己在深造过程中的感悟与创作经历:“文学摄影并非是文学与摄影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深度的融合。它需要我们用摄影师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文学家的思维去挖掘这些美的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每一段文字都是对这个故事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着人类情感的边界,试图用影像与文字搭建起一座连接现实与内心世界的桥梁。”

在伦敦的日子里,苏娅婷还结识了一位着名的文学教授。教授对她的作品赞赏有加,并邀请她参加自己组织的一个文学沙龙。在沙龙上,苏娅婷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学者。大家围绕着文学、摄影、艺术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里,苏娅婷听到了各种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一位诗人对她说:“你的摄影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叙事性,就像一部没有文字的小说,每一个画面都能让我感受到故事的流动。”这句话让苏娅婷深受启发,她开始更加注重在摄影作品中营造叙事氛围,通过一系列的照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除了在学术和创作上的探索,苏娅婷也在伦敦的生活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她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一个摄影小组,大家经常一起外出拍摄,互相交流创作心得。在一次前往苏格兰高地的拍摄之旅中,他们被那里壮丽的自然风光所震撼。连绵起伏的山脉、波光粼粼的湖泊、广袤无垠的草原,每一处景色都像是大自然精心创作的杰作。苏娅婷和同学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美景,同时也在彼此的陪伴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他们在篝火旁分享着自己的梦想和烦恼,在星空下畅谈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友谊,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苏娅婷在异国他乡的生活。

随着学期的结束,苏娅婷的深造之旅也进入了尾声。在毕业展览上,她展出了自己在伦敦期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她对文学、摄影、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从城市的繁华到乡村的宁静,从历史的厚重到现代的迷茫,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独特的符号,诉说着她在这段旅程中的成长与收获。前来参观展览的人们被她的作品所吸引,他们在一幅幅照片前驻足,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力量。

在展览的最后一天,苏娅婷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心中感慨万千。回顾这一段在伦敦深造文学摄影的生活,她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创作技巧的提升,更是对世界、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知道,自己的文学摄影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她去探索。她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相机,仿佛感受到了父亲对摄影的热爱和母亲对文学的执着。她带着这份传承,带着在伦敦的收获,准备踏上新的征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镜与诗的故事。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展览厅的墙壁上,苏娅婷带着微笑,迈出了展览厅的大门。伦敦的街头依旧热闹非凡,她融入人群之中,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而她在文学摄影领域留下的足迹,将如同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不朽的摄影名作一样,在艺术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