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126章 ——第三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五点,陆家嘴的天际线还浸在墨色里,苏念安办公室的落地窗外,东方明珠塔的霓虹在晨雾中氤氲成流动的光河。她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咖啡杯里的热气袅袅升腾,在冷调的LEd灯光下凝成细小的水珠。

这是她接手创新风险基金会的第三年,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三战”筹备期。基金会从最初聚焦医疗AI的初创团队孵化,到布局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如今即将踏入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战场——量子计算与生物神经接口的交叉领域。

“苏总,mIt的视频会议还有十五分钟。”助理的声音从内线传来,打断了她的思绪。苏念安抿了口咖啡,冰凉的液体让她瞬间清醒。镜中的自己穿着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装,暗红色丝巾在领口翻折出锐利的棱角,就像她一贯的行事风格。

会议室内,全息投影亮起,mIt实验室的场景跃然眼前。白发苍苍的安德森教授正在演示最新的量子神经芯片模型,硅基电路与生物神经突触在显微镜下完美融合,闪烁的蓝光如同夜空中最神秘的星群。“这是人类首次实现量子比特与神经元的实时交互。”安德森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但我们需要资金将原型机转化为可商用的设备。”

苏念安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调出市场分析报告。全球脑机接口市场正以每年37%的速度增长,但现有的技术始终被信号延迟和能量损耗所困扰。量子计算或许正是打破僵局的钥匙。“我们可以提供三千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她的声音沉稳而笃定,“但作为回报,基金会要占股25%,并且获得未来五年技术授权的优先谈判权。”

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安德森的瞳孔微微收缩,显然对这个条件感到意外。短暂的沉默后,他缓缓开口:“苏女士,你的条件比硅谷那些风投狠多了。”

“因为我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可能性。”苏念安站起身,背后的落地窗突然透进第一缕晨光,将她的身影镀上金边,“三个月后,我要在上海看到可运行的工程样机。”

这场谈判只是序幕。接下来的两周,苏念安辗转于东京、新加坡和硅谷,与二十多家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展开高强度的沟通。在东京大学的低温实验室,她目睹了零下270度环境下量子比特的稳定运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她参与了神经信号编码算法的推演;在硅谷的车库办公室里,她与一群穿着牛仔裤和t恤的天才创业者激烈争论技术路线。

然而,随着项目推进,基金会内部却出现了严重分歧。投资委员会的元老张明德拍着桌子:“苏念安,量子计算和脑机接口都是烧钱的无底洞!现在市场对元宇宙概念更感兴趣,我们为什么不把钱投给那些能快速变现的项目?”

苏念安调出一组数据:“过去五年,传统风投在元宇宙领域的失败率超过80%。而量子生物接口,是真正能改变人类认知边界的技术。我们做的不是生意,是赌上整个时代的战略布局。”她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每一个人,“如果害怕风险,我们就不配叫创新风险基金会。”

就在此时,一个意外事件打乱了所有计划。基金会投资的一家医疗AI公司被爆出数据造假,股价暴跌,引发了投资者的集体恐慌。媒体的质疑声铺天盖地,苏念安不得不暂时放下量子项目,投入到危机公关中。连续三天三夜,她在办公室里接待愤怒的投资人,在媒体发布会上直面尖锐的提问,在法务部与律师反复推敲应对方案。

深夜的办公室,苏念安瘫坐在沙发上,手机屏幕亮起,是女儿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画面里,小女孩揉着眼睛说:“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我做了一个会发光的量子星星,想给你看。”苏念安的眼眶突然湿润,女儿口中天真的“量子星星”,与她正在追逐的宏大梦想,在这一刻奇妙地重叠。

危机终于平息,但量子项目的进度已经滞后。苏念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启动“破晓计划”,将分散在全球的科研团队整合到上海,建立联合实验室。她包下了浦东一座废弃的造船厂,将其改造成充满未来感的科研基地。巨大的车间里,量子计算机的冷却设备轰鸣作响,神经科学团队的培养皿泛着幽蓝的光,不同肤色的科学家操着各种语言激烈讨论。

三个月后的展示会上,苏念安站在聚光灯下,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联合实验室的工作画面。“今天,我们将见证历史。”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展厅里回荡,“这台量子神经接口设备,不仅能实现毫秒级的信号传输,更重要的是,它首次突破了‘生物-机器’之间的语义鸿沟。”

随着帷幕拉开,一位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志愿者坐在轮椅上,戴着神经头盔,面前是一台虚拟钢琴。当他在脑海中想象弹奏的动作时,虚拟琴键应声而落,《月光奏鸣曲》的旋律在展厅里流淌。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个时刻,苏念安想起了创业初期的艰难,想起了那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想起了女儿的“量子星星”。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直到看见破晓的光芒。

“第三战”的胜利,不仅为基金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苏念安的战略眼光和无畏勇气。在这场与时间和风险的赛跑中,她带领团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赛道,而前方,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

夜幕再次降临,苏念安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陆家嘴璀璨的灯火。她知道,这只是开始。量子生物接口的商业化之路才刚刚启程,新的挑战和机遇正在地平线的另一端若隐若现。但此刻,她心中充满坚定——因为真正的创新者,永远在追逐下一个破晓。

破晓之后:创新征途永不停歇

展厅的掌声渐歇,苏念安却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她快步走向后台,指尖划过智能腕表,全息投影立即弹出全球各大交易所的股价走势。基金会所投项目相关企业的股价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然而她的目光却聚焦在东京证券交易所——那里,一家老牌电子企业的股价反常下跌,隐隐透露出新的商机。

苏总,安德森教授团队希望追加投资。助理举着平板追上来,他们说量子芯片的良品率已突破65%,但需要更多资金扩大生产线。苏念安微微眯眼,在全息屏幕上划出资金曲线:告诉他们,按阶梯式注资方案执行。良品率每提升5%,追加1000万美元。她深知,在尖端技术领域,不能让科研团队过早躺在功劳簿上。

次日清晨,苏念安出现在新加坡滨海湾金融中心。面对围坐一圈的东南亚家族基金代表,她将神经接口设备的微型模型放在会议桌中央:各位,这项技术不仅能治疗疾病,更能重塑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想象一下,建筑师在脑海中勾勒出蓝图,3d打印机就能直接呈现;工程师远程操控无人机群,如同指挥自己的手臂。她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当场撬动了3亿美元的联合投资。

但危机也随之而来。德国某科研机构发表论文,质疑量子神经接口存在潜在的脑电波干扰风险。消息一出,社交媒体上谣言四起,股价应声下跌。苏念安连夜召集医疗专家、伦理学家和公关团队,在48小时内召开全球视频发布会。她手持检测报告,身后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三个月来2000例临床实验的安全数据: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科学质疑,但数据不会说谎。

就在舆论风波平息之际,硅谷突然杀出一匹黑马。一家名为Neuroquantum的初创公司宣布,他们的设备成本仅为基金会项目的三分之一。苏念安立刻启动暗网行动,派遣专业团队潜入旧金山。当得知对方使用的是过时算法的改良版时,她在深夜的办公室冷笑一声,对着全息投影说道:准备收购要约。如果他们拒绝,就启动专利诉讼。

在这场技术博弈的间隙,苏念安敏锐捕捉到了新趋势。她发现量子计算与生物接口的结合,正在催生出一个全新领域——意识数据化。为此,她秘密组建了一支跨学科团队,在基金会总部地下三层设立棱镜实验室。实验室的门禁系统采用虹膜、声纹、脑电波三重验证,连投资委员会成员都不知晓其存在。

当竞争对手还在争夺现有市场时,苏念安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太空。她与NASA展开接触,探讨将量子神经接口应用于深空探测。在休斯顿航天中心的模拟舱内,她亲身体验了宇航员通过脑机接口操控火星车的过程。未来的星际旅行,人类或许不需要笨重的机械臂,只需一个念头,就能在火星表面建造基地。她在给董事会的报告中这样写道。

三年后的世界科技峰会上,苏念安作为压轴嘉宾登场。舞台中央,一个透明的球形舱缓缓升起,舱内悬浮着新一代量子神经中枢。今天,我要宣布新纪元计划她的声音通过全球直播传向世界,我们将建立全球首个意识云平台,让人类的智慧突破肉体的限制。台下的闪光灯连成一片,而她的思绪早已飘向更远的未来——那里,创新风险基金会的旗帜,正在未知的科技边疆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