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53章 蛛丝与冷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几页沾着污渍、背面印有模糊字迹的废纸,被沈涵小心翼翼地在桌案上铺开。周算盘取来放大镜,就着明亮的油灯,与沈涵一同仔细辨认。

“墨迹太淡,且是印上去的,并非直接书写。”周算盘眉头紧锁,“‘李三兄’三字尚可辨认,前面这几个数字……像是日期,又像是银钱数目,看不太真切。”

沈涵指着那模糊的印痕:“能否看出原本是写在什么上面的?”

周算盘凑近细看,又用手指轻轻触摸纸张背面:“纸质粗糙,像是廉价草纸。这印痕……似乎原件的墨迹未干时就压了上去。看这排列,不像是正式账册,倒像是随手记下的便条或私信的一角。”

便条或私信?沈涵心中一动。若是正式账目往来,反而难以抓到把柄,但这种私下的、不经意的记录,往往更能暴露真实情况。李三与钱主事之间,果然不止是简单的账房与雇主关系。

“赵四,发现这些废纸的地方,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东西吗?”沈涵问道。

赵四摇头:“那堆废纸多是历年无关紧要的旧档,准备统一焚毁的。这几张也是夹在里头,差点就错过了。属下和刘书办又翻找了一遍,再无发现。”

线索似乎又细若游丝。但沈涵并不失望,反而更加确定方向没错。对方处理手尾很小心,这恰恰说明问题不小。

“周先生,你继续带人深挖‘江北漕河清淤工程’,特别是钱主事经手的所有物料采购、运输、损耗记录,不要放过任何细微的差异。既然他们开始抹平痕迹,我们就比他们更细心,找出抹平之前的样子。”

“赵四,刘书办那边,可以适当给他些甜头,让他更用心帮我们留意都水司内部的动静,尤其是关于钱主事和李三的任何风吹草动。”

“孙先生,李三和‘兴隆记’的底细,还要继续挖。”

安排妥当后,沈涵将注意力重新放回那些浩如烟海的常规账目上。他知道,真正的突破往往隐藏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数据中。他让周算盘团队尝试构建都水司历年常规维护费用的趋势图,试图找出不合常理的增长点或波动。

就在稽核处的工作在暗流涌动中稳步推进时,一股来自背后的冷风,悄然而至。

这日朝会,议论完几桩军政要务后,一位监察御史出列奏报,弹劾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郑彦“行事操切,不体下情,致有匠户怨言”,并隐约提及稽核文牍处所推新法“过于严苛,有扰民之嫌”。

奏折写得颇有水平,并未直接攻击沈涵,而是将矛头指向了郑彦这个具体执行者,以及新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显然是胡惟庸一系试探性的反击,意在敲打沈涵的羽翼,并给新法的推广制造舆论压力。

朱元璋端坐龙椅,面无表情地听完,并未当场表态,只是将奏折留中不发。

下朝后,消息很快传到工部。郑彦面色有些发白,找到沈涵:“领事,下官……”

沈涵摆手打断他:“不必惊慌。这是冲着我来的,你只是被波及。他们不敢直接动我,便拿你开刀,想让我投鼠忌器。”他冷笑一声,“看来我们查都水司的账,让他们坐不住了。”

郑彦忧心忡忡:“可这御史风闻奏事,最是麻烦。即便查无实据,也能污了名声,影响仕途。”

“清者自清。”沈涵安慰道,但心中也知此事棘手。言官制度是大明祖制,风闻奏事是他们的权力,即便皇帝,也不能轻易压制。这种软刀子,往往比真刀真枪更难防范。

他沉吟片刻,对郑彦说:“你回去后,一切如常,对匠户的管理更要讲究方法,勿授人以柄。虞衡司的改革成效有目共睹,这就是你最好的护身符。至于都水司这边,你暂且减少与刘书办的公开接触,避避风头。”

送走郑彦,沈涵独自沉思。对手的反击来得很快,而且选择了非常精准的角度。这提醒他,斗争已经从单纯的账目核查,扩展到了更复杂的政治博弈层面。他不仅要查清账目,还要时刻防备来自暗处的冷箭。

当晚,孙老道带回一个消息:“领事,查到了点有意思的。那李三,除了是‘兴隆记’的账房,暗地里还和应天府衙一个姓王的刑名师爷过往甚密。而这位王师爷,据说是右相府一位远房亲戚的门客。”

胡惟庸的影子,再次隐约浮现。虽然链条还很长,但李三这条线,似乎最终指向了那座最高的相府。

沈涵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感觉脚下的冰层不仅薄,而且布满了看不见的裂缝。前有账目迷雾,后有言官冷箭,旁有宰相虎视。但他手中的筹码,也在一点点增加——模糊的墨迹,关联的线索,还有团队日益增长的默契与能力。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这场较量,越来越有趣了。他倒要看看,在这数字与权谋交织的棋盘上,谁才能笑到最后。当前首要之事,是必须尽快从都水司的账海里,捞出足以破局的第一条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