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8章 翰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涵对着桌上那张白纸,已经发了半个时辰的呆。

条陈。桑蚕。绢税。

六个大字像催命符一样在他眼前晃荡。毛笔尖的墨都快干透了,他却一个字也憋不出来。

—明初时期的绢税制度,其利在于以实物征收稳定了明初财政并鼓励了桑蚕生产,但其弊在于僵化的实物税与里甲役结合,给农户带来了沉重负担,且运输不便、标准不一。

让他背两句“高薪养廉”的管理学鸡汤还行,真让他写具体到桑树怎么种、蚕宝宝怎么喂、丝怎么抽、税怎么定的农业暨财政改革方案?这简直是要公鸡下蛋。

他痛苦地抓了抓头发,试图从原主那点可怜的记忆碎片里扒拉出相关信息,结果除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啥也没捞着。

“福伯?”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看向院子里正在慢吞吞扫地的老仆,“您老家……以前养过蚕吗?”

老苍头动作停都没停,眼皮耷拉着:“公子说笑,老奴是北人,逃难来的。只见过地里的蛐蛐,没见过吐丝的虫。”

得。指不上。

沈涵长叹一声,认命地站起身。翰林院!只能去翰林院碰碰运气了,那里或许有前元留下的相关档案记载。

再次踏入翰林院,那熟悉的、混合着陈旧墨香和无形排斥的空气又包裹了他。几个原本聚在一起低声讨论什么的编修见他进来,立刻散开,各自回到座位,假装忙碌。

沈涵硬着头皮,找到管档案的老翰林,说明来意,想查阅一些关于江浙桑蚕、丝织和税赋的旧档。

老翰林推了推鼻梁上的水晶眼镜,慢悠悠地打量他一番,才从鼻子里哼出一声:“相关档册浩繁,沈侍读要查哪一类?具体到哪一府?哪一年?是看农桑篇,还是织造篇,或是税赋篇?”

一连串问题砸过来,沈涵头皮发麻:“都……都看看?特别是近年的……”

老翰林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转身钻进那顶天立地的书架深处。过了好一会儿,才抱着厚厚一摞落满灰尘的册子出来,砰一声放在旁边的空桌上。

“喏,都在这儿了。沈侍读慢慢看。切记,不得污损,不得携出。”说完,便背着手踱开了。

沈涵看着那半人高的陈旧册子,眼前又是一黑。这得看到猴年马月?

他认命地抽出一本,拍开灰尘,翻开。发黄脆硬的纸页,密密麻麻的毛笔小楷,间或还有虫蛀的痕迹和难以辨认的污渍。

看了不到一刻钟,他就觉得头晕眼花,不是繁体字就是文言文,数据罗列枯燥无比,关键信息藏得极深。照这个速度,别说写条陈,能不能在朱元璋下次问起前看完都是问题。

效率太低了!他无比怀念现代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

正头疼间,眼角余光瞥见不远处,昨日那两个对他避之唯恐不及的张、李侍读,正凑在一起,对着几份文书指指点点,低声交谈,脸上似乎还带着点轻松的笑意。

沈涵心里莫名地有点不是滋味。看看人家,同样是打工仔,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他强迫自己集中精神,继续跟天书般的档案搏斗。忽然,他手指一顿。

这是一份关于去年某府绢税征收的简报,末尾有一行极小的批注,字迹与正文不同,略显潦草:“实收数目核与桑田数、织机数略有不协,疑有隐田或机户瞒报,待查。”

沈涵心脏猛地一跳!

隐田!瞒报!这不就对上了吗?朱元璋说的“丝茧丰收而官绢不增”,根子可能就在这儿!

他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顺着这条线,手忙脚乱地在那堆故纸堆里翻找更多证据。灰尘呛得他连打了好几个喷嚏,引得周围几个翰林纷纷侧目,面露不满。

他也顾不上了,全身心投入,一边快速浏览,一边拿过旁边备用的纸笔,试图将关键数据和疑点记录下来。

这一忙,就忘了时辰。

等他感觉眼睛酸涩,脖子僵硬,抬起头时,发现偌大的翰林院里,不知何时竟只剩下他一个人了。窗外天色已然昏暗。

人都走光了?居然没人叫他一声?

他看着自己面前写得密密麻麻的几张纸,还有旁边翻得乱糟糟的档案册,长长舒了口气。虽然过程痛苦,但总算有点眉目了!

他小心地将那几张笔记折好塞入袖中,然后开始手忙脚乱地整理散乱的档案,试图把它们恢复原状。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和谈话声。是那张侍读和李侍读,去而复返,似乎是忘了拿什么东西。

两人一进门,就看到沈涵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大堂里,正狼狈地抱着一摞档案册往书架上塞,周围还散落着几本,桌上更是狼藉一片。

张侍读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声音拔高:“沈侍读!你这是做什么?!这些可是紧要档案!岂容你如此胡乱翻检、肆意堆放?!”

李侍读也皱紧了眉头,语气带着责备:“是啊,沈侍读,即便陛下常召你问对,你也不该如此不知轻重,将翰林院规矩置于何地?”

沈涵抱着一堆沉甸甸的册子,尴尬地站在原地,连忙解释:“二位大人息怒,下官并非有意,只是查阅时……”

“查阅?”张侍读冷笑一声,打断他,目光扫过他桌上那几张墨迹未干的笔记,意有所指,“沈侍读真是勤勉,散值已久,仍独自在此‘刻苦’。只是不知,是在为陛下分忧,还是另有所图啊?”

这话就说得相当重了,几乎是在暗示他窃密或有不可告人之心。

沈涵心头火起,却强压着:“张大人何出此言?下官只是奉旨撰写条陈,需查证些旧例……”

“奉旨?陛下是让你写条陈,可没让你把这翰林院翻个底朝天!”张侍读丝毫不让,语气尖刻,“若是损毁了重要档册,这责任,你担待得起吗?!”

李侍读在一旁打着圆场,话里却也是偏帮:“好了好了,沈侍读想必也是无心之失。只是日后还需谨慎些,莫要再这般……特立独行了。”

沈涵看着这两人一唱一和,感觉自己就像个误入别人家地盘还弄乱了东西的野孩子,百口莫辩。所有的委屈、疲惫、还有被孤立排斥的憋闷,瞬间涌了上来。

他深吸一口气,不再试图解释,只是默默地将怀里的档案册小心地放回书架原位,然后开始一本一本,认真地整理桌上散乱的册子。

张、李二人见他这般,冷眼旁观了片刻,拿了他们遗忘的东西,便一同离开了,临走前那眼神,依旧充满了不屑与警告。

空荡的翰林院内,只剩下沈涵一人,沉默地收拾着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