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35章 风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涵点燃的火药桶,并未立刻发出震天巨响,而是先以一种压抑而危险的方式,在京师的官场深层酝酿、传导。

最先作出反应的,并非被直接点名的工部,而是都察院。

几位素以刚直、甚至有些迂腐闻名的御史,几乎是同时收到了匿名送达的、关于工部虞衡清吏司巨额贪墨的线索摘要。这些线索精准地指向了账目上的矛盾、采买价格的异常以及可能涉及的官员。对于这些以风闻奏事为职责、以搏击权贵求直名为传统的言官而言,这无异于嗅到了血腥的饿狼。

他们甚至无需确凿证据——那是锦衣卫和刑部的事情——他们只需要一个疑点,便能掀起波澜。

次日早朝,气氛便与往日不同。山呼万岁之后,不等各部奏事,一位姓钱的御史便率先出班,手持玉笏,声音洪亮:

“陛下!臣弹劾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王弼,贪渎营私,勾结奸商,于宫苑营建、军器制办等国之重务中,以次充好,虚报价格,蠹蚀国帑,数额巨大!其行可恶,其心可诛!请陛下敕令严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低沉的哗然。工部侍郎赵乾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下意识地看向班列前方的胡惟庸。不少官员的目光也若有若无地扫向中书省的方向。

王弼?一个工部主事?虽然官职不高,但位置关键,且涉及宫中和军务采买,这罪名若是坐实,就是泼天的大案!

龙椅上,朱元璋面沉如水,并未立刻表态。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钱御史话音刚落,另一位李御史立刻跟上:“陛下!臣附议!且臣听闻,王弼之所以能长期贪墨而未被察觉,皆因工部物料管理混乱,账目不清,验收马虎,核销无序!此非一人之过,实乃制度之弊!请陛下一并彻查工部积弊!”

又一位御史出列,火力更猛:“陛下!制度之弊,缘于尸位素餐,监管不力!臣恐王弼一小小主事,未必有如此胆量只手遮天!其上官是否失察?是否包庇?乃至…是否同流合污?皆需严查!”

矛头开始隐隐指向工部上层,甚至更深处。

朝堂之上,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工部尚书、侍郎等人如坐针毡,汗出如浆。许多原本准备在评议中向沈涵发难的官员,此刻也噤若寒蝉,生怕引火烧身。谁也没想到,战火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突然从评议新法的文书较量,烧到贪腐大案的生死搏杀上来!

胡惟庸站在文臣班列的最前方,身形挺拔,面色平静,仿佛那些御史弹劾的事情与他毫无关系。但他低垂的眼睑下,目光冰冷锐利,袖中的手指微微蜷缩。

他知道,这是沈涵的反击!那个他一度轻视的小侍读,竟然用如此酷烈、如此不留余地的方式,直接掀了桌子!更让他心惊的是,皇帝的态度…如此的沉默,如此的意味深长。

这时,通政使出列,呈上了沈涵通过正式渠道送达的、那份数据详实、对比强烈的条陈。

朱元璋终于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重压,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工部。”

仅仅两个字,工部尚书差点腿一软跪下去,连忙出班匍匐在地:“臣…臣在!”

“御史所言,沈涵所奏,尔等有何话说?”朱元璋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臣…臣失察!臣有罪!”工部尚书磕头如捣蒜,此刻任何辩解都是徒劳,唯有请罪。

“失察?”朱元璋轻轻重复了一句,却让所有人心头一寒,“咱每年拨付工部那么多钱粮,是用来养蛀虫的吗?”

他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最终落在胡惟庸身上:“胡惟庸。”

“臣在。”胡惟庸出班,躬身行礼,姿态无可挑剔。

“评议新法之事,是你中书省在牵头。”朱元璋慢条斯理地说,“如今看来,这旧法漏洞百出,养出硕鼠,确实该好好议一议了。你说,是不是?”

胡惟庸心中一凛。皇帝这是把难题又抛回给了他,更是在点他——你主导的评议,还要不要继续包庇旧法产生的腐败?

他几乎是瞬间就做出了决断。王弼…甚至工部侍郎赵乾,此刻都成了必须舍弃的棋子!

“陛下圣明!”胡惟庸声音沉稳,毫无滞涩,“臣亦痛心于工部竟出如此败类!新法之议,本为革除积弊,焕新吏治。如今看来,更显迫切!臣请陛下旨,立刻锁拿王弼,彻查工部虞衡清吏司一应账目!中书省亦当调整评议之重点,当以如何杜绝此类贪渎、健全管理制度为首要!”

断尾求生,顺水推舟!

胡惟庸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王弼,甚至主动要求严查,并将评议的方向扭转到如何杜绝贪腐上来。这既响应了皇帝,顺应了舆情,又巧妙地将评议的主导权依旧抓在手中——只是议题被沈涵强行改变了。

朱元璋深深看了胡惟庸一眼,似乎对他的果决毫不意外。

“准奏。”皇帝淡淡开口,“着刑部、都察院、锦衣卫联合会审王弼案。工部一应账目,严加核查。评议之事,胡惟庸,你重新拟个章程上来。”

“臣,遵旨!”胡惟庸躬身领命,低下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风暴终于被彻底引爆。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各怀心思,沉默地鱼贯而出。许多人经过沈涵身边时,目光都变得极其复杂,有敬畏,有忌惮,也有深深的恐惧。

这个年轻人,不按常理出牌,手段狠辣决绝,一出手便是直奔要害,搅动了整个朝局!

沈涵站在原地,能感受到那些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身上。他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一种冰冷的平静。他知道,自己只是赢得了第一回合,将胡惟庸的攻势暂时打了回去。但代价是,他彻底站到了淮西集团和一些旧官僚的对立面,再无转圜可能。

胡惟庸最后那番表态,更是极其高明的一步。他放弃了王弼,保住了更大的势力,并且依旧掌控着评议的方向。接下来的斗争,将从台面下的阴招,转变为更加公开、更加激烈的制度路线之争。

刘伯温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了一句:“开局尚可。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较量。小心他借评议之名,行篡改之实。”

沈涵默默点头。

他看着胡惟庸远去的、挺拔而沉稳的背影,仿佛能看到那平静表面下汹涌的怒意和杀机。

“我明白。”沈涵轻声回应,目光坚定。

战争的形态变了,但战争本身,远未结束。

他转身,走向工部衙门。那里,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在王弼倒台后的权力真空中,迅速将青砖标准乃至更多的管理制度,牢牢钉进去!

冰面已然炸裂,他必须在冰冷的漩涡中,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