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172章 铁牌南下,暗流汹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2章 铁牌南下,暗流汹涌

那枚黝黑的“御”字铁牌,被沈涵用一条结实的牛皮绳穿了,贴身挂在胸口。铁牌的冰冷透过里衣熨帖着皮肤,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肩负的重量和那“先斩后奏”四个字背后淋漓的鲜血。这不再是稽核处领事的差事,而是天子钦差,代天巡狩。

稽核文牍处内,气氛在肃杀中透着一丝亢奋。

沈涵没有耽搁,立刻做出部署。

“周算盘,你留守京城。”沈涵看着这位最得力的数据分析臂膀,“坐镇此处,继续深挖盐务账目,尤其是与京师各衙门、勋贵府邸有往来的资金流向。同时,工部那条线的后续审结、新则推行的日常监督,也由你总揽。若有紧急情况,凭我手令可直接密奏陛下。”

周算盘推了推眼镜,重重点头:“大人放心,属下必不负所托!”他知道,自己是沈涵在京城的眼睛和大脑,责任重大。

“吴愣子,你挑选二十名精干弟兄,一律便装,分批潜行前往扬州,在城外指定地点汇合。记住,你们是暗处的钉子,我要知道扬州官场、盐商、漕帮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任何异常兵力调动或人员聚集。”

吴愣子抱拳,声如洪钟:“明白!俺一定把扬州的耗子洞都给您摸清楚!”

“赵四,”沈涵看向这位擅长外勤与情报的干将,“你带一队明面上的人,持官凭,与我同行。我们走官道,乘官船,大张旗鼓地去扬州!”

赵四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大人的意思是……打草惊蛇?”

“不错。”沈涵目光锐利,“我们越是堂堂正正,阵仗越大,那些藏在暗处的人就越慌,越容易露出马脚。你负责沿途警戒,明面上的应酬也由你打理。”

安排妥当,沈涵又连夜写就数封密信,通过不同渠道送出——一封给毛骧,请求锦衣卫在暗处予以必要策应;另一封则是给刘伯温,寥寥数语,只言“铁牌南下,叩问盐政”,既是告知,也隐含请教之意。

次日清晨,一支不算庞大却引人注目的队伍离开了京城。沈涵身着绯色官袍,乘坐钦差规制的官船,赵四带着一队精悍的护卫骑马扈从左右,仪仗鲜明,沿着运河南下。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开:“稽核处的沈阎王,拿着尚方宝剑,奔扬州去了!”

沿途州府官员闻风而动,迎送、宴请,试探之意昭然。沈涵一律以“王命在身,不敢耽搁”为由,拒不见客,只接受必要的补给,船行速度丝毫不减。他站在船头,看着运河两岸熙攘的景象,心中却无半分闲情。这平静的河道之下,不知藏着多少暗礁。

与此同时,先期出发的吴愣子等人,如同水滴融入江河,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扬州地界。他们扮作行商、脚夫、游学士子,迅速散入酒楼、茶馆、码头、赌坊,开始编织一张无形的监视网。

而扬州城内,早已暗流汹涌。

扬州盐运司衙门后堂,转运使卢文康面色阴沉,听着下属的禀报,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黄花梨的桌面:“确定是冲着盐政来的?带了多少人?”

“回大人,明面上护卫约三十人,但据京师传来的消息,那位沈涵出发前,其手下干将吴愣子已带了一批人先行离京,去向不明。而且……京师传言,陛下赐下了‘御’字铁牌,有先斩后奏之权!”

“先斩后奏?!”卢文康眼角猛地一跳,深吸了一口气,“看来,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啊。”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通知下去,所有账目,再核查一遍,该补的补,该烧的……做得干净点!还有,让下面的人都管好自己的嘴!谁要是出了纰漏,别怪本官不讲情面!”

另一边,一座临河的奢华园林内,几位身着锦袍的盐商正聚在一起,气氛同样凝重。

“卢大人那边已经传话过来了,让我们最近都收敛些。”

“收敛?怎么收敛?那么多船盐,难道堆在仓里生虫子?京师来的那位,摆明了是找茬的!”

“听说那姓沈的,是个六亲不认的主,连胡惟庸都栽在他手里……”

“怕什么?”一个略显阴柔的声音响起,说话的是坐在主位,把玩着一块羊脂玉佩的中年人,他是“永昌合记”表面上的东家,钱世荣,“强龙不压地头蛇。扬州,不是京城。他沈涵有御牌,我们就没有靠山了吗?别忘了,‘周爷’和宫里的贵人,也不会眼睁睁看着他把天捅破。他要查账,就让他查,账面上做得漂亮点就是了。至于其他的……这运河这么大,风急浪高,出点意外,也是常事。”

话语中的阴冷之意,让在座几人都打了个寒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