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234章 池畔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苑的太液池,秋日阳光下波光粼粼,残荷敛翠,别有一番萧疏意境。与庄严肃穆的乾清宫不同,这里的气氛看似闲适,但侍立在远处的宦官侍卫们如同泥塑木雕,无声地提醒着此处依然是皇权禁域。

沈涵按时抵达池畔,一名小宦官引他登上一艘不算华丽的平底舟船。朱元璋并未穿着龙袍,仅是一身玄色常服,负手立于船头,望着水面,背影在秋风中显得有些孤峭。

“臣沈涵,叩见陛下。”沈涵躬身行礼。

朱元璋没有回头,只是摆了摆手,声音平淡:“起来吧,陪咱走走水。”

舟船无人划桨,却缓缓向池心荡去,显然船底另有机关。船上除了朱元璋与沈涵,只有一名如同影子般侍立在船舱口的老宦官。

“这池子,看着平静,底下暗流不少。”朱元璋忽然开口,像是随口闲谈,“水至清则无鱼,可要是浑了,又容易藏污纳垢。沈涵,你说说,是清好,还是浑好?”

沈涵心中微凛,知道问答已然开始。他谨慎回道:“回陛下,清水养不了大鱼,浑水又易生鬼蜮。臣以为,关键在于‘控’。水可浑,但执杆者需心如明镜,知鱼在何处,何时收网。”

朱元璋似乎笑了一声,极轻,转瞬即逝。“你倒是会说话。听说你最近,又在翻旧账?工部那边,可是被你那几份咨文弄得鸡飞狗跳。”

“臣职责所在,查核物料核销流程,发现些许疑窦,不敢不察。”沈涵垂首道。

“疑窦?”朱元璋转过身,目光如炬,落在沈涵身上,“是疑窦,还是你已经认定了什么,在敲山震虎?”

空气瞬间仿佛凝滞。沈涵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下来,他知道,在这位帝王面前,任何虚与委蛇都可能招致毁灭。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坦诚部分事实,但保留核心关键:“陛下明鉴。臣确实查到北直隶几处已关闭矿场,存在物料核销不清,尾款去向不明之况。且其中关联,隐隐指向……一些不太寻常的去处。臣此举,确有试探之意,想看看,这潭水底下,究竟藏着多大的鱼。”

“不太寻常的去处?”朱元璋重复了一遍,眼神深邃,“比如呢?”

沈涵沉默片刻,终于吐露二字:“……军械。”

朱元璋盯着他,良久,才缓缓道:“你知道,攀诬构陷,尤其是涉及军械,是什么罪过吗?”

“臣知道。”沈涵抬起头,目光坦然,“臣有人证物证,虽非铁证如山,但线索清晰,指向明确。臣已草拟奏疏,将物料核销之弊呈报陛下与朝廷,请旨严查。”他没有直接说出黑石口,将最关键的底牌暂时按住。

朱元璋转过身,再次望向水面:“你的奏疏,咱会看。都察院那边,也有人准备参你,‘苛细扰政’、‘罗织构陷’的罪名,怕是跑不了。”

沈涵心头一紧,对手的动作果然极快,而且直接动用了言官的力量。

“臣行事但求问心无愧,一切凭陛下圣裁,凭事实公断。”

“问心无愧?”朱元璋哼了一声,“在这朝堂之上,光问心无愧,可活不长。咱问你,若查下去,牵出的人,位高权重,盘根错节,你当如何?”

“臣唯依法度,据实而言。陛下赐臣稽核之权,臣便当为陛下耳目,厘清账目,查明真相。无论涉及何人,臣只对陛下负责,对朝廷法度负责。”沈涵语气坚定。

“只对咱负责?”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扫来,带着审视,“沈涵,你可知,有时候,知道得太多,本身就是一种罪过。”

这话语中的寒意,让沈涵遍体生凉。他明白,这是警告,也是提醒。皇帝在用他这把剑,但也随时可能因为剑过于锋利,或者知道了不该知道的秘密,而将剑折断。

“臣……明白。”沈涵低下头,“臣只查该查之事,只问能问之证。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舟船在池心轻轻打转,四周寂静,只有水波轻拍船舷的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再次开口,语气似乎缓和了些:“你的奏疏,照常递上来。都察院那边,自有公论。至于你查到的那些‘不太寻常的去处’……继续查。”

沈涵猛地抬头,看向皇帝的背影。

朱元璋没有回头,声音低沉却清晰:“但要记住,没有咱的旨意,不许轻举妄动。给你的,你就拿着;没给你的,不能伸手。明白吗?”

“臣,谨遵圣谕!”沈涵躬身应道,心中一块大石落下,同时又提起了另一块。皇帝允许他继续查,甚至默许了他对“军械”方向的怀疑,但这调查必须在可控范围内,或者说,在皇帝设定的框架内进行。他依然是棋子,只不过,执棋者允许他在这局棋中,走得更远一些。

“好了,咱乏了,你退下吧。”朱元璋挥了挥手。

舟船缓缓靠向岸边。沈涵再次行礼,躬身退下。踏上坚实的土地,他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这次池畔对话,没有明确的指令,没有具体的褒贬,却仿佛一场无声的交锋。他得到了继续调查的默许,但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头顶悬着的利剑——来自对手的反扑,更来自皇权本身的莫测。

他抬头望向秋日高远的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气。

路,还要继续走下去。而且,必须走得更快,更稳。

回到稽核处,他立刻召来王砚与骆刚。

“奏疏即刻呈递通政司。”沈涵将那份《为请严核北直隶已闭矿场物料核销以防国资流失事》的奏本交给王砚,“同时,将我们掌握的所有关于物料流失、关联矿场的明细证据,整理成册,秘密抄录一份备用。”

“骆刚,”他转向骆刚,眼神锐利,“黑石口那边,继续监视,但务必更加隐蔽。重点查他们撤离人员、物资的最终去向,尤其是与淮西方向的关联。另外,那个运河岔口的货栈,加派人手,我要知道所有进出人员的画像,尽可能查明身份。”

“陛下那边……”王砚有些担忧。

“陛下让我们继续查。”沈涵平静道,“但我们也必须做好准备,应对都察院的弹劾。将扬州案所有涉及商贾处置的原始记录、律法依据整理齐备,以备质询。”

对手的反扑已然开始,皇帝的意志暧昧不明,他必须双线作战,既要顶着明枪暗箭向前推进,又要稳固后方,应对来自朝堂的攻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