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249章 暗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匿名警告信如同阴云,笼罩在稽核处上空。沈涵的预感没有错,对手的反扑并未因大规模的抓捕而停止,反而变得更加隐蔽和致命。

首先出现异常的,是诏狱。

李文在经历连续的高压审讯后,精神已濒临崩溃,开始出现呓语,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恐惧尖叫,偶尔会含糊地吐出几个不连贯的词,如“娘娘……”、“不能说了……”、“凤阳老家……”。

但当审讯者试图深究时,他又会立刻清醒过来,死死咬住嘴唇,不再发一言。

蒋瓛判断,李文内心防线已出现裂痕,但其内心深处对某个特定称谓或势力的恐惧,远超过对刑罚的惧怕,这让他始终不敢踏出最后一步。

几乎与此同时,之前被捕的几名关键商号东主中,竟有一人在严密看守下“意外”暴毙!尸检结果呈报为突发心疾,但骆刚安排在狱中的眼线却回报,此人死前并无任何疾病征兆,且当夜曾有身份不明的狱卒送过一碗“安神汤”。虽无直接证据,但这突如其来的死亡,带着浓重的灭口意味。

更令人不安的是,对那几艘失踪漕船的追查,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漕运衙门上下对此事三缄其口,地方卫所也以“水域广阔,难以搜寻”为由推诿拖延,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大手,在暗中抹去一切痕迹。

“他们在清理门户,也在切断我们追查的线索。”王砚面色凝重地向沈涵汇报,“动作很快,也很干净。”

沈涵默然。对手的反应,印证了“深潭有蛟”的警告。这个组织的严密性和执行力,远超寻常的利益集团。他们不仅拥有庞大的网络,更拥有在关键时刻壮士断腕、并且迅速消除痕迹的能力。

“名册上的人员,抓捕情况如何?”沈涵问。

“七成已落网,但剩余三成,尤其是几个标注了特殊符号,可能身份更高的人员,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其家眷、产业也早已提前转移。”王砚叹了口气,“我们……还是慢了一步。”

慢了一步。沈涵咀嚼着这四个字。

是因为他之前为了引蛇出洞而刻意“示弱”,给了对方反应时间?还是因为对手在朝堂、在地方的能量,依然能让他们在皇帝和锦衣卫的全力追查下,保住部分核心?

压力如同不断上涨的潮水,从四面八方涌来。皇帝的耐心并非无限,若迟迟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无法揪出真正的幕后主脑,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被归为“查案不力”,甚至被反咬一口。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僵局中,那个一直隐于幕后的神秘人,再次传递了信息。

这次的方式更加隐晦。一名在街边贩卖孩童玩物的老叟,在稽核处衙门外“不小心”撞到了外出公干的王砚,慌忙道歉间,将一个色彩鲜艳的布老虎塞进了王砚怀里,连声道“赔罪”,随即消失在人群中。

王砚回到值房,察觉布老虎分量有异,拆开一看,里面竟藏着一小块质地坚韧的桑皮纸,上面画着一个极其简略的图案——一座三层小楼,楼顶插着一面旗帜,旗帜上绘着一个抽象的兽头,与密室中那违制旗帜上的兽纹,有七八分相似!图案下方,还有一个潦草的“鼓”字。

“鼓楼?”骆刚猜测。

“不全是,”沈涵盯着那图案,目光锐利,“你看这小楼的形制,并非官建的鼓楼,更似前朝遗留的某种望楼或钟楼。而且,这兽旗……是插在楼顶的。这是在指示一个地点,一个可能与密室兵甲、与那‘蛟龙’有关的联络点或者……另一处秘窟!”

“‘鼓’字何解?”王砚问。

“或许是地名,或许是……击鼓为号?”沈涵沉吟,“查!立刻核对京城所有前朝遗留的、具备三层结构的楼阁建筑,尤其是名称中带‘鼓’字,或者位于名为‘鼓’的街巷附近的!”

这条线索来得太及时了!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

稽核处的人立刻行动起来,翻查京城舆图、地方志。很快,目标被锁定在城西一处名为“金台坊”的区域。

那里靠近西城兵马司,有一条“暮鼓胡同”,胡同深处,确有一座废弃的前元时期“警巡院”望楼,因其形似鼓楼,当地百姓俗称为“暮鼓楼”!此楼高三层,早已荒废,平日人迹罕至!

“就是这里!”沈涵当机立断,“骆刚,立刻带人,便衣潜入暮鼓胡同,对那座暮鼓楼进行严密监视!注意,只监视,不靠近,不行动!我要知道,是谁会去那里,去做什么!”

“是!”骆刚领命,立刻挑选精干人手出发。

安排完这一切,沈涵独自坐在值房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神秘人再次提供了关键线索,其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友,为何始终不肯现身?是敌,又为何屡次相助?这个人,仿佛对整个事件了如指掌,总能在他陷入困境时,递出打破僵局的信息。

“深潭有蛟……暗流反噬……”沈涵反复咀嚼着警告信中的话。这潭水之下,究竟盘踞着怎样可怕的存在?而他自己,在这最后的博弈中,又该如何自处,如何确保能将这蛟龙,一举擒获?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对手正在疯狂地清除痕迹,收缩力量。皇帝在等待结果。而那个神秘的指引者,似乎也在推动着事件向某个临界点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