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神豪秘书系统之百姨百顺 > 第360章 芯火相传破枷锁,举国之力克时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0章 芯火相传破枷锁,举国之力克时艰

林羽通过系统兑换出的、那浩如烟海的芯片技术文献,其价值远超之前献出的任何单项材料或技术。这几乎是一整套完整的、涵盖了从芯片设计、材料科学、制造工艺到封装测试的现代半导体工业体系知识库!其中不仅包括了当前主流制程的详尽原理和优化方案,甚至还有一些关于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如碳基芯片、光子芯片)的前瞻性理论探讨和初步实验数据。

当这份被列为“绝密中的绝密”的技术宝库,通过最高安全渠道,呈送到龙国相关领域的泰斗和核心专家面前时,所引起的震撼是空前的。许多困扰了他们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理论难题和工艺瓶颈,在那份文献中找到了清晰的解答或突破方向。一位年逾古稀、毕生致力于芯片事业的老院士,在翻阅了部分关于极紫外光刻(EUV)原理的深入剖析资料后,激动得老泪纵横,连呼:“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吾道不孤!”

最高层迅速做出决策,启动代号为“芯火”的绝密国家级攻关项目。由工信部、科技部牵头,联合中科院、工程院以及国内所有在半导体领域有积淀的顶尖高校和研究所,组建了前所未有的“国家队”。而林氏尖端科技,作为技术的“贡献者”和重要的实践载体,被深度纳入这一体系,成为了“芯火”项目至关重要的核心参与方之一。

一时间,大量国内顶级的芯片专家,在签署了最严格的保密协议后,以各种名义和渠道,汇聚到林氏尖端科技专门划出的、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的研发中心。这些平日里在各自领域都是泰山北斗的人物,此刻却如同最虔诚的学生,如饥似渴地研读、消化、验证着那些来自“蓝星”的技术文献,并与林氏的工程师团队一起,着手进行技术转化和工程化尝试。

攻关的过程,是极其艰苦且充满挑战的。尽管有了明确的技术指引,但要将纸面上的理论、公式和设计,转化为实际可用的芯片,依然需要克服无数的工程细节难题。尤其是制造环节,光刻机作为芯片制造的“皇冠”,其技术复杂度极高。龙国在这一领域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通过“芯火”项目集中力量,在光源、物镜、双工作台等核心子系统上取得了不少突破,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媲美阿斯麦最先进水平的EUV光刻机,依然是天方夜谭。

面对现实的技术代差,“芯火”项目组采取了务实的策略: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关相对成熟的深紫外(dUV)光刻技术,利用文献中的优化方案,竭力提升现有dUV光刻机的工艺精度和良率,力图在非最顶尖的制程上,实现自主可控和性能最大化;另一方面,对EUV等更前沿技术,则进行长期的技术预研和人才储备,等待基础工业水平全面提升后的水到渠成。

正是在这种务实策略下,项目取得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基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设计、并利用优化后的国产dUV光刻机结合其他自主工艺,成功流片并验证了一款命名为“龙之心”的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

“龙之心”的性能,虽然相较于国际上最先进的、采用EUV工艺的5纳米甚至3纳米芯片,在功耗和集成度上仍有差距,但其整体性能,尤其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如服务器、人工智能计算)的优化表现,已经达到了国际主流7纳米至10纳米芯片的水平,并且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自主可控!

当第一颗“龙之心”在测试平台上成功点亮,稳定运行并通过所有性能测试时,整个“芯火”项目基地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许多参与其中的老专家和工程师们相拥而泣,这其中蕴含的意义,远非一颗芯片那么简单,它代表着扼住喉咙的手,被强行掰开了一道缝隙,呼吸到了久违的自由空气!

对于林氏集团而言,“龙之心”的成功,更是解决了燃眉之急。虽然其制程并非最顶尖,但足以满足林氏科技大部分受制裁影响的高端AI服务器、云计算中心、以及部分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计算需求。之前被迫停滞的多个项目,得以重新启动;依赖于高端算力的各项研究,也重新获得了动力。林氏科技,凭借“龙之心”,在制裁的严冬中,硬生生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充满生机的绿洲。

消息在最高保密层级内传递,林羽在林家沟子收到了欧阳倩带着激动情绪的汇报。他只是平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了些许欣慰的笑容,仿佛这一切本就在意料之中。

“告诉项目组的同志们,辛苦了。但这只是开始。”林羽对着通讯器说道,“‘龙之心’是我们在黑暗中的第一把火,我们要用它,点亮更多的火把。下一步,重点攻关芯片制造产业链上的其他关键设备和材料,比如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高纯度电子特气、光刻胶……我们要的,不仅仅是设计出一两款芯片,而是要建立一条完全独立自主、不受制于人的中国芯片产业链!”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 progress 的航船,在芯片这片曾经最凶险的暗礁区,不仅没有触礁沉没,反而凭借着来自异世界的“航海图”和举国之力的拖曳,成功地找到了一条虽然狭窄、却充满希望的航道。这条航道的前方,或许依旧充满风浪,但至少,航向已经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林家沟子的决策,再次于无声处,激荡起影响国运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