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神豪秘书系统之百姨百顺 > 第431章 剪辑室里的甜香与暖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1章 剪辑室里的甜香与暖光

第四百三十一章 剪辑室里的甜香与暖光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剪辑室的窗台,林羽就抱着个保温桶闯了进来,塑料桶底在地板上拖出“沙沙”的轻响。“同志们,补充能量啦!”他把桶往操作台一放,揭开盖子的瞬间,甜丝丝的红枣糕香混着牛奶味漫了满室,“周晓芸牌爱心早餐,刚出锅还热乎着呢。”

剪辑师老周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从一堆素材带里抬起头:“可算来了,我这肚子从凌晨就开始抗议。”他伸手去拿糕,指尖刚碰到蒸笼布,就被烫得缩回来,“嚯,这热度,跟晓芸的性子似的,热辣辣的。”

“慢点吃,还有热牛奶。”林羽把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塞到老周手里,转身看向正在调色调的小张,“张姐,你那组‘古画修复’的镜头剪得怎么样?昨天看样片,那道补色的特写是不是有点晃?”

小张嘴里塞着红枣糕,含混不清地说:“正调呢,刚把防抖参数拉满,你看这帧——”她点了下鼠标,屏幕上出现修复师用细毛笔蘸着颜料补色的画面,原本模糊的线条变得稳当,连颜料在宣纸上晕开的细痕都清晰可见,“咋样?是不是像给古画描了层柔光?”

林羽凑过去,鼻尖几乎碰到屏幕:“这细节绝了!就这帧,等会儿加个慢放,再配段古琴音,保管观众看得心都化了。”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罐子,“对了,周晓芸给你泡的枸杞菊花茶,她说你总盯着屏幕,得润润眼。”

小张接过罐子,盖子刚拧开,清苦的菊香就钻了出来,混着红枣糕的甜,倒成了种特别舒服的味道。“你俩这是把剪辑室当自家厨房了?”她笑着倒了杯,“昨天她还送了盆多肉,说给显示器挡挡蓝光,现在我这工位都快成小花园了。”

“那必须的,”林羽得意地挑挑眉,“咱们《典藏里的龙国》都快收尾了,后期得加把劲,可不能在最后一步掉链子。老周,你那组‘青铜器浇筑’的延时摄影剪完没?我记得有个铜水浇进模具的镜头,当初拍的时候烫得相机都快死机了,剪出来肯定震撼。”

老周咂咂嘴,把最后一块红枣糕塞进嘴里:“早剪好了,就等你这句话。”他拖动鼠标,调出一段素材——暗红的铜水像条熔化的龙,“哗”地灌进陶范,腾起的白烟在慢镜头里变成缥缈的雾,模具边缘渗出的火星子像碎金似的落,“咋样?我加了点暗角,是不是更有史诗感?”

“何止史诗感,简直像在眼前浇了盆火!”林羽拍着老周的肩膀笑,“就这段,片头放出来绝对能勾住人。对了,配乐找着了吗?上次那版《青铜吟》是不是太刚了点?”

“正想跟你说呢。”老周点开音频轨,一段低沉的编钟音混着鼓声漫出来,时而厚重如远山,时而清脆如泉滴,“周晓芸托她那搞民乐的表哥重新编的,说这叫‘刚柔相济’,你听听——”他特意把铜水浇筑的画面和音乐对齐,铜水流动时,编钟音跟着起伏,火星溅起时,鼓声“咚”地一响,像敲在人心尖上。

林羽听得眼睛发亮:“这调调绝了!比之前那版强十倍!晓芸表哥有两下子啊,回头得请他吃顿好的。”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翻出个笔记本,“对了,昨天开策划会,导演讲了几个要加的字幕,我记下来了,你看看放哪儿合适。”

笔记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仔细:“‘修复不是复原,是给时光留个活口’——配古画修复镜头;‘青铜会冷,可文明的火一直热着’——接青铜器浇筑结尾;‘每道刻痕里,都藏着前人的呼吸’——放篆刻师刻章的特写……”

小张凑过来看,忍不住笑:“你这字跟鸡爪刨似的,也就晓芸能看懂。”她指着其中一句,“这句‘一针一线绣的不是花,是日子’配苏绣那段正好,上次拍绣娘飞针的镜头,线在布上绕的弧度,跟这句话的调子特搭。”

“可不是嘛,”林羽挠挠头,“昨天晓芸看我记笔记,笑得直不起腰,非说我写的‘藏’字像只猫。”他忽然压低声音,“不过她偷偷帮我描了描,你看这个‘活’字,右边那勾是不是特好看?她说是照着古画里的‘流水纹’改的。”

老周在旁打趣:“你俩这撒糖都撒到工作笔记上了?小心我告诉导演,扣你俩加班费。”

“扣就扣,”林羽笑得一脸不在意,“反正晓芸说了,今晚给我炖排骨,补回来。”他忽然一拍脑门,“差点忘了!她让我带了点东西给你俩——”他从包里掏出两个布包,“给张姐的是她绣的鼠标垫,上面那朵荷花,跟你剪的古画镜头绝配;老周,这个是她爷爷传下来的老花镜,说你总眯着眼看屏幕,这镜片磨得特舒服。”

小张展开鼠标垫,淡青色的布上,一朵粉荷栩栩如生,针脚细得像蚕丝,连荷叶上的露珠都绣得立体,仿佛一碰就会滚下来。“我的天,这手艺!比买的强百倍!”她赶紧把旧鼠标垫换掉,“以后剪片子看着这荷花,灵感都得多冒几缕。”

老周拿起老花镜,往鼻梁上一架,忽然“咦”了一声:“别说,还真清楚!比我那副地摊货强多了,看素材带都不眼晕了。”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屏幕上的青铜纹样,“你俩这是把剪辑室当成‘暖心驿站’了?”

“那可不,”林羽往椅背上一靠,看着满屏的素材,忽然叹了口气,“说真的,每次看这些镜头,都觉得咱们拍的不是纪录片,是给时光写日记。你看这组‘古籍修补’的镜头,老师傅用竹刀刮掉虫蛀的纸层,那手稳的,跟给婴儿换尿布似的。”

小张点头:“可不是嘛,上次跟拍那位篆刻师,他刻坏了个章,心疼得跟丢了孩子似的,后来对着那半块残章琢磨了三天,愣是刻出个‘残缺美’的闲章,说‘破了的日子,补补照样过’。当时我就想,这哪是讲技艺啊,分明是讲怎么过日子。”

老周慢悠悠地说:“所以啊,后期得更用心。你看这帧夕阳下的戏台,演员卸妆时那眼神,得把对比度调柔点,像晓芸做的红枣糕似的,暖乎乎的才对。”他拖动调色盘,把画面里的橙红调得更淡些,原本刺眼的阳光顿时像蒙上了层纱,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林羽看着屏幕,忽然笑了:“还记得拍这组镜头时,晓芸非让我给演员递暖手宝,说‘卸妆时手凉,握会儿就暖和了’。现在看这画面,果然带着点暖乎乎的劲儿。”他拿出手机,翻出张照片,“你俩看,这是她给戏台旁的老槐树系的红绳,说‘树也怕冷,系点红的热闹’。”

照片里,老槐树枝桠上系着圈红绳,阳光透过叶缝洒在绳上,像挂了串小太阳。小张笑着说:“她这心细得,连树都惦记着。对了,片尾字幕是不是该加行‘特别鸣谢:给老槐树系红绳的周晓芸’?”

“必须加!”林羽立刻点头,“还得把这张照片放片尾,跟所有工作人员名单放一起。”他忽然站起来,“不行,我得给她打个电话,问问排骨炖没炖好,顺便说这镜头剪得特棒,有她系红绳那股暖劲儿。”

电话刚拨通,周晓芸的声音就从听筒里冒出来,带着点锅铲碰撞的脆响:“是不是又馋了?排骨在砂锅里咕嘟着呢,加了山药和玉米,等你回来正好烂乎。对了,给老周和张姐带的酱菜装好了,在门口鞋柜上,记得拿。”

“知道啦,”林羽笑得眉眼都弯了,“对了,你绣的鼠标垫,张姐特喜欢,说比买的强百倍。”

“那是自然,”周晓芸的声音里带着笑,“让她好好剪,剪完了我给她绣个荷包,装她那枸杞菊花茶。”

挂了电话,剪辑室里还飘着红枣糕的甜香,屏幕上,青铜器的铜水正缓缓冷却,在慢镜头里凝成古朴的纹路。老周忽然说:“你俩这日常,比咱们拍的纪录片还甜。等片子播了,我建议导演加个彩蛋,就拍你俩在厨房忙活的样子,保管观众看了想谈恋爱。”

小张连连点头:“附议!到时候字幕就写‘最好的典藏,是过日子的暖’。”

林羽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伸手拿起块剩下的红枣糕塞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从舌尖漫到心里。窗外的阳光越发明媚,照在屏幕上那些修复的古画、浇筑的青铜、刺绣的丝线上面,像给每帧画面都镀了层糖衣。

“行,”他咽下糕,拿起笔记本往老周面前一递,“先把字幕加了,就写‘每道刻痕里,都藏着前人的呼吸’。加完了咱们争取今天剪完最后一组镜头,晚上我请大家吃排骨,晓芸炖的,管够!”

“得嘞!”老周和小张异口同声地应着,手下的鼠标点得更快了。剪辑室里,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偶尔响起的讨论声混在一起,伴着空气中没散尽的甜香,像支轻快的曲子。林羽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素材,忽然觉得,这即将收尾的纪录片,哪里是在讲龙国的典藏,分明是在讲一个个热腾腾、甜丝丝的日子——就像周晓芸砂锅里咕嘟着的排骨,慢火炖着,总能熬出最暖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