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亮剑:我的独立崛起路 > 第110章 这火力真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没惊动魏和尚,轻手轻脚退出来,急着去见几日未见的田小雨。

没想到还没碰着人影,就被巍子截住:校长,楚团长到访,旅长请您过去。

告诉旅长,我随后就到,让他先陪着。

巍子知趣地退下。

管他楚云飞还是战区参谋,天王老子来了也得先见媳妇。

校长办公室里。

楚云飞和黄参谋被领进来,见到旅长立即敬礼。军中规矩,见了长官必须行礼,而旅长在37年整编时就是少将军衔。

楚团长,黄参谋,请坐!旅长回礼后笑道。

陈校长刚回来,正去看望岳父岳母和夫人,已经派人去请了,应该快到了。不知二位此次前来有何指教?

见旅长在场,楚云飞和黄参谋心里咯噔一下,莫非八路军已经把学校收编了?

既然对方问起,他们只好答道:我们是来给陈校长送委员长的嘉奖令......

根据地里就数陈潇驻地电力最足,点灯看书毫不费劲。

只是这年头的灯泡不经用,顶多撑个一年半载就得换。

陈潇站在桌上,嘴里叼着手电筒,接过田小雨递来的灯泡拧紧。

小鬼子的灯泡算耐用了,可最多用一年。总不能隔三差五去偷几百个回来吧?看来得弄个灯泡厂。

那时候的灯泡是卡扣式的,安装简单。现在的却是螺旋口的。

老丈人拉亮电灯,陈潇跳下桌子,田小雨递来毛巾给他擦手。

江南有个旧相识,曾在上海日本灯泡厂当技术指导,精通全套工艺。要不我写信邀他过来?

田墨轩近来忙着为女婿寻找人才,特意给江南几位老友发去电报,详细记述了陈潇指挥的几场胜仗。

电文中,他以骄傲的口吻写道,带兵打仗只是女婿的副业,教书育人才是正职,末尾还加上一句:学校急需教员,望君速来。

这封电报在发出前被总部机要人员层层上报,最终引起老总注意。老总认真审阅后,批示同意发送。

陈潇指挥平遥之战迟早会传开,毕竟军统和中统的情报系统无处不在。

发!让他发!就算因此暴露陈潇身份也无妨。三个团全歼日军一个旅团加两千伪军,这样的大捷就该让全国知晓,我们八路军不是游而不击,是能打硬仗的!

至于陈潇,既然已经定调,就要让外界记住他是我们的人。知道是他指挥的更好。

日本人想来暗杀?他那所学校就是个铁桶。上次吃亏后,敌人宁愿攻打总部也不愿再去碰那个绞肉机。

旅长早已向总部汇报,陈潇以兵工厂为中心方圆五公里构筑的地道网,就是专门为日军准备的死亡陷阱。

日军对八路军将领的悬赏刺杀从未停止,但军中将领岂是那么容易得手的?

照此情形,等百团大战结束,日军战车上恐怕要贴上专打陈潇的标语了。历史上曾有过专打三旅的先例,这次陈潇打得这么狠,日军很可能把他作为主要目标。

对岳父的安排,陈潇自然支持。他并非无所不能,至少造灯泡这事就不擅长。

只要有一技之长的,我都欢迎......灯泡装好了?

正说着,魏大勇匆匆跑来报告:358团楚团长带着二战区长官部的黄参谋来访,旅长请您过去。

陈潇点头答应,转身对岳父母说:二老,有军务要处理,失陪了。

田墨轩挥手道:国难当头,军务要紧,家事改日再谈。

陈潇摸了摸田小雨的头,随魏大勇快步离去。

......

旅长对嘉奖令的到来早有预料。自田墨轩那封电报发出,他就知道重庆方面很快会有反应,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二位请用茶,学校条件有限,只能以水代茶了。旅长热情招待,倒像是这里的主人。

黄参谋试探问道:不知长官在学校担任......

你是问我的职务?旅长笑着接过话题。

旅长坦然道:我在学校没有职务,这所学校仍是陈潇的。只是他最近外出游玩,托我照看几天罢了。

你们看,陈潇把我当苦力使唤了好几天,连句谢谢都没有,办公室里连片茶叶都不留!

最完美的谎言往往是实话。有人说九分真一分假最高明,却不知全真才是最高境界。

此刻旅长说的都是实情,但在楚云飞与黄参谋听来,却带着刻意撇清的意味。

这般刻意反倒成了掩饰,掩饰的真相不言而喻。

这正是二人心中的猜测,也是旅长话里的深意。论谋略,这位将门之后、黄埔一期的旅长,远胜眼前二人。

云飞兄!正当黄参谋与楚云飞心神不定时,陈潇大步走进:陈某来迟,见谅!这位定是二战区长官部的黄参谋吧?久仰!

他以为只是寻常客套,不料黄参谋突然起立敬礼:长官好!二战区长官部秘书处参谋黄炳章向您报到!

楚云飞挺直腰板敬礼:“长官好!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向您报到!”

见两位校级军官向自己这个便装平民行礼,陈潇莫名感到荒唐。旅长打趣道:“怕是重庆那位给你封了个大官。”

陈潇按下楚云飞的手臂笑骂:“少跟我来这套!拿我寻开心是不是?”

楚云飞收回手,正色道:“陈兄,楚某绝非戏言。旅长说得没错,委员长确实委以重任。

我部侦察兵从平遥带回消息,城外有个巨大坟堆,埋的全是日军。据报坟包高出地面多少,底下就躺着多少鬼子——那些土全是从埋人坑里挖出来的。

早闻陈兄用兵如神,但没想到能以同等兵力歼敌,自身仅折损千余!更惊人的是,你独自奔袭数百里炸毁运城机场。常乃超向卫长官汇报时,直接引用了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陈潇被夸得耳根发烫,摆手道:“分内之事,为国尽忠罢了。”

黄参谋激动附和:“好个‘为国’!这是委员长亲颁的嘉奖令,盛赞长官的指挥才能。另有一份委任状,请过目。”

陈潇疑惑接过,只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状上赫然写着:

“兹委任陈潇为国民革命军84军173师师长。此状!”

文件末尾署有委员长姓名,但显然非亲笔所签。重庆与此地相隔甚远,绝不可能是那边直接下发,必是先由重庆发电,再由二战区长官部制作。

黄参谋又取出一份简短命令,同样来自军事委员会,内容是授予陈潇少将军衔。

他朝门外招呼一声,随行士兵立即捧着几套军装进门。

“这是将军的作战服,常服还需时日才能送达。”

黄参谋办事利落,先递嘉奖令,再呈委任状,接着是授衔命令,最后才是军装。

“84军173师?桂系部队,就是已故钟毅将军带的那个173师?不是由粟廷勋将军接任师长了吗?”旅长对这些了如指掌。

“陈长官上任后,粟长官将升任84军副军长。”黄参谋解释道。

“84军作为桂系主力,向来骁勇善战。钟毅将军带出的173师官兵个个悍勇,每战必与日军血拼到底。只是听闻此战173师伤亡惨重,中下层军官折损近八成。

粟师长接手才三月,桂系征兵严格,兵源补充困难,现在部队怕是严重缺员吧?全师加起来还能有三千人吗?”

楚云飞笑容略显僵硬,面皮尚薄。倒是黄参谋笑得自然坦荡。

“委员长的学生,理当随长官赴任。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今中日交战重点在南方长沙战场。

以陈长官卓越的军事才能,正该在更激烈的战场上大显身手。陈长官带的学生兵个个出色,恰好桂系也有不少学生兵,包括即将补充的新兵中,许多都是广西各校派来的,在校期间都接受过军事训练。

相信陈长官到任后,这一千多名学生兵完全能胜任一万两千人满编师的中下层军官职务。这样既能与原部队快速融合,又能迅速形成战斗力投入战场。”

陈潇此刻恍然。委员长这道任命实为一箭三雕之计:

其一,将他与千余名学生兵调离八路军,切断其人才培养渠道;

其二,在桂系军队中渗透力量,让这群自成派系、骁勇善战的学生兵与桂系互相制衡、两败俱伤。桂系虽勇猛却非嫡系,李宗仁、白崇禧将其经营得滴水不漏,能安插些钉子总归有益;

其三,意在笼络陈潇。使其陷入桂系排外的困境,待其进退维谷时再出手相助,何愁不能为我所用?

此类权术在当代处世之道中司空见惯,更是委员长拿手好戏。至于这些学生兵皆出自八路军,委员长似乎也不在意他们会与桂系如何——那是桂系自家麻烦,该头疼的是李宗仁他们。多经历几场恶战,既能重创日军,又可折损这些学生兵,届时再补充新兵即可。

黄参谋恭敬呈上任命书与嘉奖令,陈潇却再三推辞:黄参谋,这些物件还请带回二战区。陈某不过一介书生,哪有统领千军之能?委员长美意心领了,但行军打仗实非所长,还是让我安心执教,陪伴待产的妻子吧。

黄参谋面露急色:陈师长,国难当前,匹夫有责啊!

楚云飞也上前劝道:陈兄,若真要带兵,八路军总部既能予你三个团,自然也能给五个团。但眼下长沙战况激烈,正需人才。173师虽非嫡系,桂军素来悍勇。以你之才,必叫日寇胆寒。

云飞兄不必再劝。陈潇含笑摇头,陈某本就是个平常人,功名富贵从不奢求。抗日未必非得上阵杀敌,在此教书育人亦是报国。何况妻子临产在即,实在分身乏术。

见陈潇心意已决,黄参谋只得收回任命书,却执意留下嘉奖令和千元赏银。陈潇接过银钱,不忘请黄参谋代他向委员长致谢。临行时,军衔令与配枪均未收回,显见二战区早有打算——即便陈潇拒不受命,也要在八路军心中种下猜忌之种。

送客后,旅长玩笑般敬礼:陈将军别来无恙!

陈潇回礼笑道:陈将军同好!二人相视而笑。

既然你已返校,校务便交还于你。旅长正色道,学员皆已调往主力团作战,缴获的日式山炮正好补充火力。按你设计的山路已贯通,地道工事亦已完工,待公路修至山脚,物资运输将大为便利。如今校内只剩警卫与伤兵,其余战斗人员尽数奔赴前线。

总部配发电台一部,并派遣电报班随行,携有我旅与总部及学校的专用密码本。

有事直接发报联络!

陈潇点头应下,随即问道:新聘的三位教员现在何处?

旅长笑问:都在监修道路。听赵刚说,这三人是你用计留下的?他不似赵刚那般拘谨,深知陈潇此举必有用意。

根据地最缺什么?陈潇反问道。

旅长脱口而出:粮食、布匹、枪械、炮弹......样样都缺。

陈潇条分缕析:粮食问题,只要保住土豆良种,来年播种后年便可自足。布匹另有解决之道。至于军火生产,现有五条步枪生产线效率低下,症结在于缺钢——虽矿藏丰富,但开采技术不足。无论枪支还是炮弹,皆需大量铜材,而晋陕铜矿亟待开发。

旅长目光炯炯:这三位教员能破解这些难题?

陈潇坚定地说:林小雅在德国专修地质采矿,能指导科学开采;林栋擅长冶金技术;贺晟钻研的液体火箭正是国家急需。强国必须有工业支撑,而钢铁就是工业的根本!

所以你特意留下他们培养专门人才?旅长顿悟道。

没错。

路过时我会通知他们回校。旅长保证道。

......

山道上,林小雅又一次念叨:等校长回来,我一定要学飞行!

贺晟笑着附和:要是校长同意你学开飞机,我就给你当副驾驶!

林栋小声嘟囔:难道你们真愿意一直待在这所学校?

我实在不想久留,要是有机会,我最想把安福货源洋行的生意做到重庆去。

把美国货卖到那边......

我劝你别总想这些没用的!

你忘了那位能看穿人心?恐怕你的退路早就被他看透了,做不到的事想再多也是白费功夫。

贺晟直接打断了林栋的幻想,接着快步走向俘虏们,督促他们将路面降低半尺。

他清楚这片山区地下遍布坑道,虽然具体位置不明,但公路必须处在坑道火力的打击范围内。

他不确定降低高度是否会影响火力覆盖,但这事关学校安全,作为监督者绝不能因疏忽导致严重后果。

三位老师,校长回来了,请立刻去见他!校长办公室的通讯员骑马赶来,顺手牵来了三匹坐骑。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陈校长果然不经念叨。林小雅满心欢喜,早盼着校长回来好缠着他教飞行。

林栋却闷闷不乐,无奈地翻身上马。这些天他最憋屈——贺晟用机枪打下敌机,足够吹嘘一辈子;林小雅不仅坐过飞机,还亲手击落一架,赢得众人喝彩。

唯独他,敌机来袭时趴在地上装死,回来后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

返程途中他们没遇见旅长,想必对方已从别的路线离开。

校长,我要学开飞机,您得教我!再见陈潇时,林小雅毫不拘束。

陈潇皱眉拒绝:我可舍不得让你冒险,万一出事,上哪儿再找你这样的好老师?

林小雅不依不饶:您当初亲口答应过的!校长说话不算数,怎么给学生做榜样?

陈潇无奈让步:好,教你!但不是现在,得等我们掌握制空权,或者你培养出足够多的地质采矿专业学生。

林小雅撇嘴——夺取制空权遥遥无期,而培养足够多的学生更是空谈,毕竟连学员都没分配给她。

说话不算话!

陈潇没理会她的抱怨,示意她和贺晟坐到一旁,只留下坐立不安的林栋。

陈潇微笑着指了指椅子。林栋僵硬地坐下,如芒在背。

林小雅和贺晟交换眼神——难道校长发现了林栋想去重庆的念头?

陈潇神色平静地看着三人:找你们来没别的事,听说你们能联系美国人做生意。正好我有话要捎给他们。

林栋闻言浑身发抖,嘴唇发白:校长,我以后再也不敢了......他以为陈潇是在警告自己。贺晟刚要起身解释,就被林小雅拉着坐了回去。

你们想多了。陈潇摇头轻笑,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

林小雅猛地站起来:报告校长,我可以不听吗?贺晟也连忙附和。陈潇踱回办公桌后坐下:秘密就是要让人知道的。

你们知道英国的亨利·托马斯·蒂泽德爵士吗?见三人茫然,陈潇继续道:他掌管英国航空研发委员会,主抓雷达项目。如今英德开战,海峡被封锁,英国物资匮乏,军工研发陷入困境。

就在前几天,这位爵士带着丘吉尔的手谕前往美国。随行的一箱资料里,藏着英国最先进的军工技术,特别是雷达引信。陈潇意味深长地停顿,有意思的是,这项技术我不仅拥有,而且比他们的更完善。

林小雅与贺晟对视一眼,掌心沁出冷汗——这等机密是他们该知晓的吗?那位爵士前脚刚动身,校长后脚就掌握了全部细节?

更令人心惊的是,那份装载着英国顶级军工机密的文件箱,其运输路线、交接地点,陈潇都一清二楚。他曾亲口说过,这份档案由军方重兵押运。能获取如此精确的情报,背后的情报体系该是何等庞大?

林栋或许不知深浅,他七岁就离乡背井。但林小雅和贺晟不同,他们十六七岁才远渡重洋,深谙世道人心。比如这世上能守住秘密的,唯有死人和同谋。

在听闻这个秘密前,他们或许还盘算过脱离陈潇的阵营。此刻,这个念头早已烟消云散!一个能轻易洞悉大洋彼岸最高机密,连技术细节都了如指掌的人,怎会摸不清他俩的底细?

就在两人心神震荡之际,陈潇从桌下取出两个巨型弹匣,形似布伦机枪弹匣却更为硕大——这是20mm防空炮的弹匣,每个可装五发炮弹。

样品就在这里,你写封亲笔信,我会派人以最快速度将样品和信件送到指定地点,比如上海你家的洋行。

信里不必保留,这些对我而言并非机密,也不惧外泄。

更重要的是,要让美国人见识我的实力。唯有确信这点,他们才会真心合作。

林小雅这才恍然——校长本就打算公开此事,保密级别原就不高,倒是她自己多心了。

校长,我有两个疑问!想通后,她语气轻快起来。

问吧,你们三人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你,胆识、决断、眼光与直觉俱佳。陈潇微笑赞许。

突如其来的夸奖让林小雅心头一暖:第一,您不担心欧美针对您的情报系统采取行动吗?

第二,将样品交给美国人虽为技术交换,但以他们的工业能力完全可以仿制,未必会信守承诺。

欧美人的诚信往往浮于表面,利益足够时毫无底线。如此核心技术若被他们直接剽窃......

她的忧虑合情合理,却不知这些样品出自神秘系统,根本无法复制。

不必担忧,炮弹内置自毁装置,强行拆卸就会报废。陈潇从容道,至于情报网?我哪有什么情报网。末句带着调侃。

不过你的建议很有见地——今晚让食堂给你加个鸡腿!

得到肯定的林小雅彻底放松,先前的忐忑一扫而空。

多谢校长!请问飞行训练何时能安排?

贺晟急忙拽着她往外走:校长正与林栋商议要务,学飞行这种小事别打扰!

他终于意识到,校长并非传闻中那般威严刻板,反而透着一股平易近人的亲切。先前的忐忑不安,不过是自己内心的臆想罢了。

当然,这份感悟仅限于他和林小雅。在林栋眼中,校长的形象则截然不同。

在陈潇的注视下,林栋很快写完了信件,并留下一个上海洋行的地址——那是林家与一位美国退伍军官合办的贸易公司。

这位军官在美国军方有着深厚人脉,只要资金充裕,各类军械装备都能搞到。

但这位美国人需要熟悉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而刚刚归国的林家正符合他的需求。

事实上,林栋此行的目的,包括后续计划前往重庆,都只是为了扩展商业版图——一个七岁就出国的人,又能指望他有多少家国情怀?

倒不如问问他有多痴迷美元!

拿到信件和地址后,陈潇立刻赶往机要室,命令报务员向总部发报:

急需建立对美贸易渠道,请求以最快速度将样品及信件送至上海指定洋行。

总部虽然掌握着特殊运输渠道,但需要评估是否值得动用。

当得知涉及近炸引信的交易意向时,总部并未太过重视——毕竟除了陈潇的辖区,其他部队连防空机炮都还未配齐。

这种引信技术暂时没必要严格保密,至于信件内容,例行检查时官员们的表情就不得而知了。

最终,信件与样品如期寄出,预计十五天内送达。

这个时间尚在可接受范围内。这种近炸引信技术远超英国仍在理论阶段的研究,其商业价值,美国人应该心知肚明。

上海某洋行内,一位蓄着络腮胡的美国中年男子正搂着百乐门的当红 ,得意地炫耀:亲爱的莉莉,这就是我在上海的事业,业务遍布你们国家的所有重要城市......

史密斯先生,有您的包裹和信件,已经送到办公室了。

刚走进公司,保安便上前通报。史密斯优雅地对女伴做了个邀请的手势:亲爱的莉莉,要不要先参观一下我的办公室?

推开办公室门的瞬间,他戏谑的笑容骤然凝固,目光死死盯住桌上那个散发着枪油味的包裹——作为老兵的本能,让他立刻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甜心,请稍等片刻。虽然担心是 ,但想到自己在上海并无仇家,史密斯还是谨慎地拆开了包裹,赫然露出两个军用弹匣。

长舒一口气后,他拆开那封用美式英语写的信,寄信人是故友之子。

片刻后,他匆忙离开办公室,吩咐员工送 回去,自己则驱车直奔美国驻沪领事馆。

作为领事馆的常客,他一路畅通无阻,直接来到领事办公室。

领事阁下,请立即核实这封信的内容。我需要确认,英国蒂泽德爵士是否如信中所说,已于两天前抵达美国?

英国军方是否真的将绝密档案秘密转移到了加拿大?

史密斯快步走进领事办公室,不等站稳便抛出问题,同时将信件递了过去。

领事读完信后,脸色大变:这些消息连我都不知道,你的朋友又是从哪儿得到的?

史密斯自顾自倒了杯咖啡,慵懒地靠在沙发上,慢悠悠地加入一块方糖:我猜你也不清楚,但可以查证。既然对方敢写出来,就不怕我们核实。我倾向于相信信中的内容。虽然不明白那位校长为何比我们掌握更详尽的情报,但如果属实,他提供的技术确实值得关注。

史密斯指了指桌上的包裹:“样品已经确认,里面有四十枚20毫米九八式防空炮弹。信件里提到,这种炮弹能在距离目标二十米处自动爆炸,依靠弹片造成杀伤。虽然二十毫米口径不算理想,但技术可以拓展到更大口径。如果属实,这种近发引信将彻底改变战争形态。”

领事无奈地耸耸肩:“史密斯,别忘了我们不是在华盛顿。要核实这些信息需要时间。信上还标出了一个机场的具体位置,你怎么想?”

史密斯挑起眉头:“你是要让我飞越两千公里,去找这个神秘的学校验证引信?假如这引信是真的,那英国人向加拿大转移档案、蒂泽德访美合作的情报也该是真的?”

“电报不够安全,稳妥的做法是派人把炮弹和信件送回国内研究。但最快捷的方式,还得麻烦你亲自跑一趟信上标明的坐标,那里肯定有验证的方法。”领事解释道。

“好吧,谁叫我天生喜欢挑战!给我准备一架飞机。”史密斯起身准备离开。

“马上安排。”领事将他送到门口。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早在维多利亚时代,他们就已经秘密铺设了跨大西洋电报网络,现在可以通过中继站将情报传回美国。但为防止泄密,领事决定采取备用方案——先从上海飞往香港,再转机前往旧金山,由专人护送信件和炮弹回国检测。如此重大的交易决策,远非一个领事能够定夺。

与此同时,在陈潇的学校附近,一座机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数千工人挥汗如雨,开山填壑,用石碾反复压实地面,再铺设石板加固。在战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水泥属于战略物资,能修建简易的土质跑道已是极限。

这个年代的飞机对跑道要求不高,只要将土地平整夯实就能起降。等将来水泥厂建成,或许可以考虑铺设硬化跑道。

机场一侧紧靠山体,工人们正在开凿巨大的洞穴,足够停放五六架飞机。这是专门为防范日军空袭设计的隐蔽机库,危急时刻可以将飞机拖进洞中隐藏。

在山西境内,比起晋绥军和中央军,八路军的总部最不惧怕空袭。他们的窑洞深藏在崇山峻岭间,日军飞行员即使飞临上空也难以定位。就算侥幸发现目标,投下的炸弹也只能炸到山体——毕竟窑洞本身就是开凿在山壁中的。

视线转回现场。

正当陈潇的机场建设如火如荼时,林栋却忧心忡忡地望着忙碌的工地。他担心如果史密斯失约,该如何向校长交代?自从校长命令战俘们平整土地、开山建机场后,整个计划都是围绕接待这位美国客人展开的。万一史密斯不来......更让他不安的是,若对方真的来了,岂不是将人引入了危险境地?

与兄长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林小雅满怀期待。机场建成后,她或许很快就能实现飞行梦想。想到即将翱翔蓝天,连带着贺晟也跟着兴奋起来。

突然,东南方的天际传来引擎的轰鸣,一个小黑点正快速逼近。

施工现场立刻停工,六个班的学员迅速奔向防空阵地——那里部署着六门从运城机场来的九八式20毫米高射炮。没人追问这些武器的来历,就像没人追究它们是如何穿过敌占区运抵此地的。过去半个月里,这些临时组建的防空小组在林小雅的指导下,已经熟练掌握了提前量计算和瞄准射击。连林小雅自己都惊讶于教学效果,不知道是学生们天赋过人,还是她意外发现了自己的教学天赋。

“不用紧张,来的是美国人。”陈潇望着远处的天空说道。

李云龙握着望远镜低声自语:这飞机跟日本人的不一样,比咱们基地的轰炸机还大不少。机身上那些图案......是星条旗?

经验丰富的赵刚点头确认:确实是美国国旗。不过这架飞机体积不小,我们的机场条件能满足起降要求吗?

实际上这座机场的规格已经相当不错,五百多米的跑道长度远超当下需求。这个时期多数战斗机滑行两三百米就能起飞,但考虑到以后可能要频繁起降美式运输机,陈潇特意加长了跑道。按照未来标准,这样的机场确实简陋,但在抗战年代,这样的设施已经相当难得。

稍大型号的运输机,滑行四五百米就能完全停下,因此陈潇最终确定将跑道修建为五百多米,完全够用。

埃文·史密斯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对方提供的机场坐标竟然在山顶,而且规模不小。

估算一下,这个机场能安全降落吗?埃文·史密斯询问飞行员。

场地平整,跑道长度足够,地面硬度也达标,完全可以降落。我们的飞机适应性强,这样的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了。飞行员回答后又补充道,现在准备降落吗?要不要先和对方联系?

埃文·史密斯随意道:你觉得他们会有指挥塔台吗?直接降落!对了,等我下去后,你假装燃油不足需要返航,要求加油,看看他们什么反应。

飞行员虽然觉得奇怪,但出发前已经接到命令,必须服从长官安排,便点头答应。

交代完毕,埃文·史密斯回到观察员座位等待降落。这架飞机配备了两名飞行员和一名观察员,史密斯正坐在观察员的位置上。

美国人的飞机马上要降落了,立即清理地面器材!赵刚充分发挥副校长的组织能力,指挥学员们迅速清场,确保机场畅通。

随着飞机逐渐接近,李云龙这才发现,这架运输机比陈潇机库里的轰炸机要大得多。

这么大!能载多少人?

陈潇拍掉手上的泥土,放下工具平静地回答:大概三十人左右。关键是它的航程远,至少能飞两千六百公里,从这里到上海往返都绰绰有余。这叫dc-3运输机,原本是客机,载客量大航程远,美国人主要用它作民用飞机。

嘿嘿!李云龙一露出这种笑容就是在打主意:咱们什么时候也搞两架,从这儿飞延安就不用骑马折腾半个月了。

陈潇笑道:就算有了飞机我们也养不起。航空燃油、地勤维护、技术人员、飞行员,哪一样都不具备。航空燃油还能指望林小雅培养人才,再想办法引进设备开发油田。但提炼航空燃油本身就是个难题,更别说培养地勤和飞行员了......慢慢来吧。

正说着,美国人的飞机开始降落,调整好姿态和速度,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学员们工作效率很高,跑道虽然没做硬化处理,但飞机滑行后只留下很浅的痕迹。

赵刚观察后说:泥土压实的地面还是不如混凝土,回头还得用石碾子多碾压几遍。

现在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校长,我们是不是该去迎接那些美国客人了?陈潇笑着摆手:你负责接待工作,带三位教员和一个班的学员去就行。我还有别的贵客要接待。

巍子!陈潇提高声音,你带队欢迎外宾,都给我精神点,展现出我们军校的风采。别傻愣愣的像羊驼似的让美国人看笑话!

羊驼是啥?有人小声问道。

就是外国版的傻狍子!

被称为傻狍子的巍子领着一个班的学员兵,每人腰间都挎着冲锋枪,精神抖擞地跟在赵刚和三名教员身后。那架势神气得仿佛天下无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要不是顾及天上还有贵客在场,陈潇差点憋不住笑。他把望远镜递给李云龙:看看,今天该来的不该来的全到齐了!不过正好,让他们亲眼见识什么叫真正的防空火力!

埃文·史密斯刚走下飞机舷梯,就看见老友的孩子跟在一位军官身后朝自己走来。更令他吃惊的是,年轻人竟然穿着一身军装——作为退役军官,现任领事馆特派员,他对这个国家的军服再熟悉不过。虽然这套制服并非标准制式,但确实是军装,只是领章有些独特。

埃文叔叔!林栋兴奋地用美式英语喊道,却被妹妹林小雅悄悄扯了下衣角。站在最前面的赵刚还没发话,这样的举动显然不合规矩。

欢迎美国朋友远道而来。赵刚上前一步,我是本校副校长赵刚。身为燕京大学高材生,他的英语自然流利。但陈潇特意嘱咐过:咱们晋西北侦察兵农科学校的副校长,跟外国人交谈必须用中文,这才够气派。翻译的事交给贺晟就行了。

学校?埃文暗自疑惑。眼前这个所谓的不仅有机场,那些士兵更是体格健壮、士气高昂,身上挎着的冲锋枪虽造型独特,却透着凛冽杀气。作为老兵,他一眼就认出这些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一个学校的副校长怎么可能配有如此精锐的警卫?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很高兴认识您,副校长先生。埃文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说道,在谈正事之前,我想先弄明白我的侄子亚历克斯为何会在这里服役?他担心林栋是被强行征召的。

服役?您是说林栋?赵刚笑着摇头,他只是我校聘请的教员。当初我明确问过他是否自愿,他给出了肯定答复。如果他现在想离开,我绝不阻拦。

赵刚向来如此,但眼下不是谈这个的时候——陈潇已派人传令,要求所有人立即隐蔽,并通知美军机组将战机驶入机库。

美方机长和飞行员正打算下机报告燃油不足,脚刚落地就被催促返回机舱,驾驶飞机滑向山体开凿的巨型机库。日军涂着太阳旗的俯冲轰炸机已冲破云层,众人甚至来不及惊叹这鬼斧神工的机库构造。

史密斯看着六个高射炮班行云流水般调整射击参数,喉结不自觉地动了动。火炮指挥官身着笔挺军装,声音铿锵有力:敌机俯冲时速四百节,理论射高三千九,但绝不能让他们降到五百米投弹!一千米高度必须解决战斗——一号炮降仰角三度,二号同步,三号右移五密位,四号左调两密位,五号六号保持!

开火时要让弹幕覆盖整片空域,二十米内必有破片杀伤区!指挥官猛地挥臂,距离一千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