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没想到王永贵一眼认出他的招式:哟!中平枪,有两下子!大力,中平枪我懂,可要使得好,得知道窍门!你行不行?

牛大力握紧木枪,没想到王永贵一眼看穿自己用的是中平枪,心里一紧:行不行,试试就知道!

中平枪不愧是枪中之王,王永贵的枪比刚才的老兵快得多,可再快也逃不开枪路。只要盯准枪路,牛大力速度只要不慢太多,就能挡住。

但要对付王永贵这样的高手,牛大力没那么容易反击,因为这也是他的强项。几个回合下来,两人谁也奈何不了谁。就在大家以为要平手时,牛大力突然向左跨步,身子一矮,右手单握木枪直刺王永贵肚子——赢了!

王永贵愣了一下,低声说:老话说得好,教拳不教步?步法才是胜负关键啊!

围观的人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力,厉害!来,咱俩也过两招!

话没说完就抢过新兵手里的木枪朝牛大力攻去……

最后牛大力连战三营十几个老兵,十三场全胜,没受一点伤,整个训练场都轰动了。

直到这时,牛大力才意识到,短短半个月,自己的拼刺技术竟然进步这么大。

消息很快传到李云龙耳朵里。听说牛大力的拼刺技术进步神速是陈潇教的,他哈哈大笑:没想到这白面书生还真是个宝,枪打得准,炮打得准,连拼刺都能教出新花样,倒是个全才!张大彪,走!看看秀才的土豆长得咋样了!

秀才!老子来看你的土豆苗了!李云龙人还没到,声音先传了进来。

敬礼!哨兵哪敢拦,两人大步走进院子。

出乎意料,牛大力说的陈潇在院里训练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李云龙和张大彪进来时,只见陈潇正带着几个士兵给土豆苗施肥。这些土豆苗长得特别壮实,叶子又大又绿,比普通土豆长得快多了。陈潇对照系统教的种植知识,发现这些苗子比正常一个月长的还要好,好像连九十天的成熟期都能提前。

因为土豆长得太快,陈潇来不及准备农家肥,只好心疼地用系统奖励的化肥。他仔细交代:肥料别撒太多,每棵苗一小撮就行。挖坑别离根太近,化肥不比农家肥,太近会烧苗。

大福,水挑来了吗?可以浇了,但别浇太多……

话还没说完,李云龙的声音就传了过来,两人直接进了院子。

李团长,张营长,今天怎么有空过来?陈潇抬头打了个招呼。

李云龙瞪着眼,假装生气:你的兵打了我的兵,我是来讨说法的!你说这事怎么算?

陈潇有点懵:什么我的兵?牛大力他们不是新一团的兵吗?什么时候成我的了?再说了,你李团长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就算护短,牛大力不也是你的兵?

站在旁边的刘强插嘴:先生,团长上次不是说了吗?我们这个班是您的直属警卫,不算新一团的编制。

李云龙放声大笑:“秀才,你不是总说我护短吗?这回你的兵动了我的兵,总该给个说法吧?要不你摆桌酒,这事就算翻篇!”

他真是为了给部下出头才来闹的吗?自然不是。按他的性子,只会让手下练好本事打回去。此刻故意胡搅蛮缠,实则另有所图。

自苍云岭一役后,他三番五次想拉陈潇入伙,却总被回绝。于是想出个新招——把刘强这队精锐拨到陈潇麾下,想让他不知不觉就成了八路的人。

就像当初留住和尚的伎俩,李云龙虽没念过几年书,论起谋略却从不输人。没这点本事,怎能打胜仗?

“李团长不如开门见山。”陈潇避开了话头。身怀系统,他暂不能加入任何阵营,以免日后任务变动难以自圆其说。

见劝说无果,李云龙叹气道:“我得走了,上级调令到了,让我去被服厂当厂长。”

终于等来了这一刻。陈潇这些天一直疑惑,苍云岭突围都过去二十多天了,怎么对李云龙的处分还没下来?他甚至怀疑这里到底是不是《亮剑》的世界。如今调令到手,才确信自己仍掌握着先知优势。

细想也合理。剧里一个转场就跳过好几天,但现实中的八路军传令靠人力,上级研判需要时间。更别说还要派人追回赴延安的丁伟,这一来二去自然耽搁。后期能直接打电话到旅部,那是架好电话线之后的事,眼下还早着呢。

既然李云龙要去被服厂,看来他接手独立团的日子也不远了。

“以李团长的本事,上级哪舍得让您长久绣花?想必很快就能重掌兵权吧?”陈潇的话让李云龙咧开嘴。他提起水桶,像模像样地给菜地浇水:“从决定正面突围那刻起,我就知道要挨处分。长征时我被撸过十多次,早习惯了。”

“不过这回去被服厂待不久,老总迟早还得用我。虽说回不了老部队,但多半会让带新团,就像当初的新一团。组建新部队费时费力,从前我没辙,可现在不是有秀才你了吗?”

李云龙放下水桶正色道:“上次喝酒你说想办学。今天我调个加强排给你当学生,帮你把学堂撑起来。但你得答应,等我重新带兵时,还我一批能打仗的老兵。这买卖成不?”

陈潇恍然:“李团长打得一手好算盘!两顿酒就想让我白训骨干?全军就属您最会做生意,真该改行经商。”

“哈哈哈!”李云龙大笑,“这话在理!我老李常说,打仗就跟做买卖一样,亏本的生意绝不能做!”

忽然他盯住陈潇手里的白色颗粒:“这是啥玩意儿?”

李云龙发现战士们挎的篮里都装着这种白色晶体。他捻起几粒嗅了嗅,转头质问刘强——却故意让陈潇听见。

他心知肚明,这个班明为护卫实为监视。毕竟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书生号称带着能让百姓吃饱的种子,在没见到收成前,谁也不敢轻信。李云龙必定已上报此事,这是规矩。

肯定会有人来查,毕竟南边有戴老板,北边也有一位不输戴老板的特工之王。

李云龙当面训斥刘强,话里话外都是责怪他未及时汇报这事。

刘强神色有些不自然,但面对李云龙的询问还是老实答道:先生前些日子去了县城,带回这些东西,说是叫化肥,能当肥料使。

化肥?李云龙转头盯着陈潇,秀才兄弟,这化肥是什么名堂?农家肥咱懂,猪粪牛粪沤熟了都是好东西,可这化肥是啥粪变的?

陈潇微微蹙眉,斟酌着开口道:我在琢磨怎么跟你说明白。毕竟李团长读书少,说深了你理解不了。

他心里明镜似的,李云龙当众盘问刘强,表面是训斥手下,实则是给自己递话——摆明了告诉他: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眼皮子底下!

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谁叫他如今身份成谜呢?

但只要土豆丰收,真能达到预期产量,这份功劳就是最好的护身符。到那时,他编造的留洋经历自然无人质疑,身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虽然对李云龙的试探略感不快,陈潇还是解释道:论种地,咱们老祖宗最在行。几千年前就懂得用粪肥,李团长种地时想必也拾过牛粪沤肥。还有刀耕火种,烧荒留下的草木灰也能肥田,所以火烧过的山地来年草木特别茂盛。

洋人不同,他们不懂这些。直到百年前,德国人发现矿物质能肥田,1843年英国人才造出第一袋化肥。近二三十年,这东西才传到咱们这儿。

用不用化肥产量天差地别。欧洲试验过,小麦亩产150斤的地,用了合适化肥能涨到250甚至300斤,增产四到六成。我带来的这些就是化肥,可惜数量有限。等日后有机会,我定要带人建咱们自己的化肥厂。

有了化肥,再配上科学施肥法,就算不种土豆,麦子小米水稻的收成也能翻着跟头往上涨。

听到能增产四到六成,李云龙心头剧震。他拧着眉头追问:此话当真?这玩意儿真有这般神效?

得到肯定答复后,李云龙急得直搓手:不成!你这宝贝疙瘩可不能待在前线!这地方离鬼子太近,要有个闪失,老百姓非剁了我不可!

必须跟我回总部,后方安全,得加派人手护着你!

陈潇被这反应弄得摸不着头脑,转身进屋。李云龙紧跟其后,暗下决心今天非把人带走不可。

谁知陈潇取出一本烫金封面的厚册子,上书《化肥研制实录》递给他:这是前期研究记录,我整理了十来天。你回去时捎给总部吧。

本想等疑难解决了再呈上去,既然你来了就先带走。资料你拿去,我就不去后方了。

这册子自然是系统所出,花了陈潇十块现大洋。

两天前,陈潇发现系统新增了一项功能——只要是他已经掌握的知识,支付一定费用就能让系统将其具现为实物,但过于超前的技术无法实现。

虎子!见陈潇语气平静却态度坚决,李云龙明白强求不得,只得朝门外喊了一声。

警卫员虎子迅速推门而入。在这次苍云岭突围中,虎子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立即派一个班,连夜将这本资料护送到总部!途中务必小心,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即便全员牺牲,也必须确保资料安全送达!李云龙严肃地命令道。

虎子高声应答,小心翼翼地用油布包裹好笔记本,装入文件袋,敬礼后快步离去。

丢了就重新写一份,何必说什么牺牲!陈潇皱眉说道。

李云龙咧嘴笑道:你执意不肯去后方,这地方离鬼子这么近,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又来扫荡?我可不敢保证每次都能护你周全。人要是没了,还怎么重写?

他仍未放弃劝说陈潇前往后方的念头,只是感到棘手——这家伙力大无穷,三五个人都按不住,又不能动枪,绑人的计划只得作罢。

你刚才说化肥还有问题?

陈潇点头:北方水稻种植较少,影响不大。但南方稻田使用化肥,可能弊大于利......

什么?种水稻不能用化肥?李云龙一愣,这肥料还分水田和旱地?

身为大别山人,他虽以小米、麦子为主,但也见过水田种稻,对水稻种植并不陌生。

简单来说,人吃饭需要盐,不吃会没力气,对吧?但我们不会直接抓盐往嘴里塞,而是炒菜时适量添加,或者脱水时喝些盐水。

可谁见过缺盐就直接吞盐巴?那是要出人命的!

肥料同理,化肥就像盐,用量必须恰当——过多不行,过少也不妥。只不过,这是对庄稼而言。

然而,对于栖息在稻田中的青蛙、鳝鱼、泥鳅及其他小鱼,以及蜻蜓幼虫等以害虫为食的有益昆虫,还有众多维持生态平衡的小生命,化学肥料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化肥撒入田间时,对这些生灵而言,就如同强行往人嘴里塞盐。因此,稻田施用化肥后,它们往往大量死亡。

当青蛙、鳝鱼、泥鳅等能遏制害虫繁衍的生物消失后,即便肥料充足,对水稻的帮助也远不及带来的危害。除非有人能研制出精准的杀虫剂。若不解决虫害问题,南方稻田使用化肥便是得不偿失,甚至可能导致减产。

陈潇提到的这些知识,正是他穿越前在某乎上所了解到的——化肥会毁灭稻田中捕食害虫的生物,破坏生态平衡。于是南方的稻田不得不频繁喷洒农药,即便开花后仍需防治稻飞虱。一旦爆发稻飞虱,整片稻田都会倒伏,并迅速蔓延。

这正是青蛙、鳝鱼等益虫消失的恶果,也是滥用化肥的副作用。因此,化肥必须与杀虫剂配合使用。但在缺乏安全、低毒、无残留的专用杀虫剂的情况下,稻田并不适宜施用化肥。

听完陈潇的解释,李云龙挠了挠头,无奈道:你们读书人就是讲究。行,这事我会向上级汇报。

陈潇点头回应。李云龙转身欲走,他事务繁忙,这里又无酒可饮。但尚未踏出门槛,陈潇又唤住了他。

你答应的人手什么时候能到?一个加强排。

李云龙转过身来,满脸诧异:“书生,你这急脾气倒比我还厉害?”他心里犯起了嘀咕,莫非这小子是个官瘾大的?要真是倒好对付,就怕读书人犯了倔,油盐不进。转念一想,当官瘾大的更棘手,毕竟南边许的官位更高,不禁让他直挠头。

“不是,突然想办个学堂,这会儿正愁没学生。”陈潇腼腆地笑着说。他心知肚明自己的斤两,前些日子教警卫班种土豆还凑合,可办学能教什么?

方才李云龙请他帮忙操练老兵时,脑海里突然蹦出个任务——办所学校。

“叮!触发支线任务:建立学堂。

任务内容:招收不少于30名学子,亲自担任校长,并向李云龙保证负担学生日常开销。

任务赏赐:

100枚银元

教书慧眼(可查看学生姓名、年岁、家乡、长短处及学业进度,方便因材施教)

注:良师从不死教书,因为每个学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任务失败:无处罚。”

这赏赐令陈潇心头直跳。教书慧眼何止教书能用?若能看透他人底细,简直比戏文里的照妖镜还灵光。

但为何非要自掏腰包养活学生?吃八路军的公粮不好吗?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陈潇想不通索性不想,但差事还得接着干。

“成吧,我明儿个可能就要启程,今儿晚上先让人来报到。要是丁团长来了,这事儿还真不好弄。”

李云龙呲牙一笑:“书生,下回我老李再带兵,老兵骨干可全指望你啦!”

他心里拨着算盘,明日交接时得给老丁递个话,这学堂可不归新一团管,是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包在我身上!不过人来就行,东西就别带了,学生们的嚼用我自己想法子。”

陈潇虽不明白系统为何铁了心不要物资,但差事这么定的,只能照办。

可转念一想,系统赏的这一百银元,够四十号人吃几天?

吃光了咋办?

想到这,陈潇忽然琢磨出点门道。

眼下就三四十个学生,往后系统保不齐要他招更多。甭管吃喝拉撒还是笔墨纸砚,都得他自己张罗。

这么看来,系统不单要他教书,还想逼着他想法子解决难题。

许是,系统要陪着他一块长本事。

不过话说回来,活人还能让尿憋死?不就是银钱的事?

简单!

大不了找东洋人!

陈潇暂且这么盘算,可心里总觉着哪不对味儿,又说不上来。

啥?你不要物资?书生,你逗闷子呢!

李云龙一听就急了:没吃没喝,这些人喝西北风啊?再说了,我送他们来不单为认字,是要你好好操练他们!

枪法要准,刺刀要狠,能教点看家本领更好!总之,打鬼子的招数都得教!没物资怎么行?家伙事儿总得置办吧!

可任凭李云龙怎么说,陈潇就咬死一句——送人来就别带东西,带东西就别送人。

理由是......没理由!

见陈潇铁了心,李云龙只好应下。本想问他打算怎么解决生计,陈潇却神秘兮兮地笑:山人自有妙计。

李云龙动作麻利,回去不到半个时辰,就带着三十多号人来报到。

三十三人,除了一身换洗衣裳和薄被,两手空空。

真不带杆枪?李云龙不死心地追问,可别把我这些好兵练成书呆子,我还指望他们打小鬼子呢!

用不着!

陈潇坚定地摇头:办学校首先要能自食其力,否则还谈什么办学?

叮!成功招收三十名学员,任务完成,奖励发放。

教学之眼的使用方法瞬间涌入陈潇脑海,世界在他眼中焕然一新。然而未及细看,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异象随之消散。

叮!触发支线任务:带领四十名学员前往五十公里外的张庄,向维持会长张仁义购买粮食,限时24小时。

奖励包含:侦察兵格斗专精(捕俘拳、捕俘刀、近身擒拿、快速捆绑),顶尖潜行技能(伪装渗透、障碍翻越、无声移动、完美隐蔽),另奖励大洋100。

失败惩罚:随机失去一项现有技能。

陈潇心头一震——这代价太过沉重!每一项技能都不可或缺,必须全力完成任务。

他打量着面前列队的三十名新学员,暗自评估:他们能行吗?

普通教官或许难以判断新兵潜力,但陈潇已获得教学之眼。启动能力后,每个学员头顶都显现详细属性,连军姿都被系统评分。

整体评分不高但多数及格——这时期的部队更重视实战,队列训练确实次要。

仔细观察后,陈潇发现李云龙确实用心:三十多人里二十多名老兵,力量与敏捷均超7点,军姿评分全在60以上。

正查看时,李云龙突然开口:秀才,该给学校起个响亮名字!牌匾我都备好了!说着让警卫员虎子搬来长木板。

当时惯例是用木板书写单位名称挂在门旁。陈潇略作思索,挥毫写下晋西北侦察兵学校,随即命虎子悬挂。

侦察兵?李云龙皱眉提议,这名头小了,不如叫讲武堂。他原指望陈潇教授常规军事技能,对侦察训练存疑——毕竟不久前苍云岭战役时,这秀才连躲炮弹都要人提醒。

陈潇无暇争论:李团长若没事就请回吧,留下花名册,我要开课了。

李云龙笑道:我就看看,不碍事。

不再理会,陈潇面向学员肃然下令:立正!

队列整齐响应——这些李云龙精选的战士,即便新兵也是百里挑一。

从今日起,你们就是侦察兵学校首批学员。既要当好学生,更要当好兵!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顶尖侦察兵,为驱逐日寇贡献力量!

训练将异常艰苦。不许抱怨——比起失去家园、饿死街头的同胞,这点苦算什么!

现在只有十分钟用餐时间,之后立即开始第一课:侦察兵必备的急行军训练。解散!

陈潇叫住刘强:刘强,你任学员排长,方大福为副。原十四人加新来三十三人共四十七人,分四个班,班长由他们自选。

留几个体能弱的新兵看守土豆苗,派两名持枪老兵带队,必须确保安全。

陈潇将体能测试未达标的名单交给刘强。接过命令的刘强精神一振——这次行军竟是实战任务?全排枪支不足,新兵尚无装备,还需留下两把看守营地。

本该前往被服厂的李云龙被陈潇支走。学员们匆匆用过简餐,十分钟后,三十八人携十三支枪(含陈潇的三八大盖)向五十公里外的张庄疾行。

这些吃苦耐劳的老兵本应擅长长途跋涉,但晋西北山区的复杂地形远超后世训练强度。陈潇不得不在队伍前后奔波,纠正行军方式。

教学系统实时提示:

三十八名学员急训存在问题:

1.缺乏前哨预警,易遇埋伏;

2.学员体能不足,呼吸紊乱将影响后续作战。

改进措施:

1.设置3-5公里前置哨兵;

2.采用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呼吸法......

陈潇在队伍中厉声指挥:刘强!老兵连行军布哨都要人教?

当过班长就不是理由!

立即执行!

刘强沉着脸去安排哨岗。

方大福!老战士连呼吸节奏都乱?跟我做,两步呼气......两步吸气......

汤福!头晕怪谁?十八公里就撑不住?用力呼气!废气不排怎么换气?

双喜!调整步幅!保持节奏,身体前倾!二十公里就垮,将来怎么打仗?

侦察兵是什么?是用最快速度传递情报的尖兵!五十公里都撑不住,趁早打报告回去!

还剩十五公里,能行吗?

能......应答声已显疲态。

八小时山地行军四十五公里堪称佳绩。即便在后世,日行五十公里也属强行军。晋西北山区能保持这个速度,足见这批学员的素质。

陈潇暗自庆幸新兵已提前筛选,否则难以达成这样的进度。教学系统让他能即时发现问题并指导,但必须目视确认对象。

临近终点三公里处,陈潇下令休整:两小时后进村采购!注意军容!

队伍有序散开活动,老兵们都懂得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休息。

布置完岗哨的刘强凑近询问:老师,真是去买粮?

陈潇斜睨道:四十公里就垮?我看上去不像粮商?

刘强嘿嘿一乐:“哪能像!张庄屯粮的就一个——鬼子走狗张仁义。找他买米?他能卖你?

对付这种狗汉奸,您还正经给钱?

我可不信!”

确实难办。别说买卖,进村都难如登天。这可不是唱戏,总不能大模大样进去说:“喂,我是八路,要买你家粮食!”

当人家屋里的枪是烧火棍?

这年头,乡下的土财主都养着十几条枪,更别提鬼子跟前的维持会长了。手下要是没二三十号人枪,在乡下根本站不住脚,随便来伙土匪就能端了老窝。

可他们这队人,拢共才十三条枪,除了陈潇,其他人兜里的子弹连十发都凑不齐。就这点家伙,唬得住谁?

刘强实在想不通陈潇打的什么主意。不过见他让大伙歇两个钟头,再看看天色,心里约莫有了点数。

显然,他猜错了。

陈潇带着三十七八号人跑了五十里赶到张庄,还真就是来买粮食的。买多少?系统任务没说死,他干脆钻了个空子。

刚才查任务时,发现系统已经判定队伍到了张庄地界——虽说离村子还有三里地,可脚下这片庄稼就是张庄的田。任务要求带三十名以上学员到张庄,现在就差买粮这步。

买一百斤是买,买一两也是买!只要粮食是从张仁义家买的,管他多少,任务九成能完成。

不过陈潇觉得系统不会无缘无故发布任务,既然让来这儿买粮,肯定得闹出点动静。但眼下顾不了那么多,侦察兵拳术大师级的捕俘拳、捕俘刀,加上潜行术,这些本事比啥都强。真要出什么岔子,有这两手绝活,好歹能周旋。

琢磨片刻,他决定独自进村探路,试试买几斤粮能不能交差。

“你们在这儿等着,我进村看看。”陈潇刚开口,刘强就急了:“老师,这险差哪能让您去!探路我在行,我去!”

这不是胡闹吗?刘强一身八路军打扮,除了这身军装没别的行头,穿这身进村?明摆着不行。队里就陈潇穿着长衫,像个教书先生,反倒不打眼。

最后定下由陈潇进庄,小心行事应当无碍。他没带枪,只掖了把短刀在衣襟里,晃晃悠悠朝村里走去。

赶了五十里山路,这会儿他灰头土脸的,活像个逃荒的。原以为进村会被盘问,谁知压根没人搭理。路过的人家灶冷锅凉,连炊烟都不见一缕。

怪了,天都快黑了,全村竟没一户生火做饭?要不是偶尔听见屋里小孩哭闹,真以为是个空村子。

莫非张庄人躲着自己?不可能啊!那就是村里来了更狠的主儿,吓得百姓不敢出声!

他启动教学之眼,朝一处院落望去:

张长虎,46岁,晋西北安化县张庄人,种地为生……

张大顺,21岁,晋西北安化县张庄人,种地为生……

李花儿,18岁,晋西北安化县李庄嫁到张庄……

张狗蛋,2岁,晋西北安化县张庄人……

嗬!这教学之眼真神了,隔墙都能看个底儿掉?

屋里挤满了人,却静得能听见针掉,这情形实在诡异。

他没贸然上前敲门,气氛已经够紧张了,何必再去惊扰这些乡亲?

整个村子静得出奇,稍有点动静,都能传出老远。

村中心那座高大的院落喧闹声不断,围墙再厚也掩不住院内的嘈杂动静。显然,令村民们不敢出声的源头就在那宅子里。

陈潇快步走向宅院。敞开的朱漆大门前,两名持枪家丁分立两侧。见他靠近,左边那人依旧冷着脸,右边家丁却突然抬起枪管喝道:站住!什么人?

这位大哥别开枪!陈潇故作惊慌地往前蹭了两步,我是来寻表叔的,他在张老爷府上当差,姓刘,刘庄人士刘全友,劳烦通传一声。

方才他用教学之眼探查时,发现五十步内有个刘庄出身的管家。这借口虽是临时起意,却正好合适——买粮找管家最是便利,至于表亲之说,大可以说是远房宗亲。

家丁听说是找管家,连忙进去禀报。不多时,一个蓄着八字胡的精瘦男子踱出门来,狐疑地打量着他:哪来的亲戚?我怎么不认得你?

表叔!我李庄的啊!陈潇搓着手赔笑,虽说族谱上隔得远,到底血脉相连。如今家中断炊,县里粮价飞涨,听说您在张老爷跟前得脸,特来求您帮着说项,好歹匀些口粮......

刘管家听得直皱眉。正待打发,忽瞥见这后生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衫,又说要留钱念书,心下微动:要多少粮食?

陈潇摸出三块银元,迟疑着又藏回一块:还得留着束修......就买两块钱的。

两块钱?刘管家突然笑了,如今一石米要六块银洋呢。他态度和缓下来,读书种子总归值得结个善缘。

内院传来划拳行令的喧哗。刘管家进去片刻,回来吩咐杂役:装四十斤米给他。原来张老爷酒酣耳热之际,随口允了给些陈米打发亲戚。

陈米?刘管家心里一沉。明明跟门外那个小伙子——名字忽然记不起来了——说了六块大洋一石的高价,要是新米还能赚点。现在老爷这么抠门,两块大洋都够买六十斤陈米了……

他终究没再出去,只叫人把陈米送了出去,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

院门外,陈潇正跟两个护院闲聊。

“这位大哥,在张府干活一个月拿多少?”

机灵点的护院看他跟管家认识,赶紧回答:“两块现大洋。”

“这么多?府上还招人吗?”

另一个护院嘲笑他:“就你这读书人的身子骨?会使枪还是杀过人?管家的亲戚也没用!”

陈潇装出一副懊恼的样子:“果然读书人最没用。”

后院突然传来一阵吵闹,夹杂着日语喊叫。可惜离得太远,听不太清楚。

“府上今天请客?”陈潇揉着肚子问。

懒散的护院讥讽道:“怎么?还想蹭顿饭?”

“不敢不敢。”陈潇连忙摆手。

那懒散的护院咧嘴一笑:“还算识相。你看看外头,全村的人家,天都黑成这样了,谁敢点灯?